吉林木友小舖的燕尾刨


為了研究穿襟榫,在"老三東木工記事"blog找到對應刨刀與使用方法,有興趣請參閱:http://rockdog752.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_12.html。穿襟榫的傳統工法個人所知有二種。
鑿刀與日式畔挽鋸--先鋸出二邊斜度,再用鑿刀剃除不要的木料,似乎很快。但是,畔挽鋸我沒有,鑿刀的功夫,也沒有,所以思考第二種方式--刨刀。
台式外根刨與內根刨,穿襟榫的專用工具,不過似乎不好找,價格也高,或許二手舊品也可行,但在台灣這想法似乎不可期望,金屬零件太容易銹蝕了。
新的很貴!舊的不可靠!那就上淘寶網碰運氣。不過淘寶網的搜尋功能也真是可以?關鍵字"燕尾"、"鳩尾",硬是出現一大堆不相關的木刨或線刨。連個燕尾尺規或鳩尾榫規也秀不出,真心懷疑是貢獻最多的商家就越容易被搜尋到?
最終找到三個
一個是打著大師"辛全生"名號的燕尾刨,可是沒法下單,似乎有限制區域,台灣來的訂單不受理。
另一個是東北的"九哥"兩用燕尾刨,可做燕尾榫,也可開燕尾槽,可惜下架很久沒現貨,大陸的木工論壇對它的褒貶不一。
最後是找到吉林的木友小舖,產品線有燕尾刨,但這把是燕尾榫刨,不是燕尾槽刨,因為工具品項不多,其他木刨不感興趣,就順便買把裁口刨,二把共RMB.100,還算便宜。
剛收到貨打開包裝材料,就看到刨體端面慢慢出現一粒粒的結晶體,很是驚奇。推測是因二地濕度不同,台灣的高濕空氣進入刨體木料結構中,將木料內含的物質推擠出來,有試著嚐嚐,沒啥特殊的味道。
刨頭端面較深色的就是結晶體,在眼前慢慢成形也是一種新的體驗
左邊是裁口刨、右邊是燕尾榫刨,刨底不同,刨刃刀口也不同

裁口刨的刨底是平的,燕尾刨則有個坡度,這是二者外觀辨認的主要重點,不過燕尾刨的刨刃是斜口,裁口刨則是直口。
裁口刨是大陸用詞,與台式木刨的邊刨是相同作用,可在木板邊緣刨出L型槽。可調整的靠山除了增加用刨的穩定性也方便控制槽的尺寸。
燕尾刨則是用來刨出"穿襟榫"所需的鳩尾榫木條,台式稱作外根刨或外閂根刨,或許還有其他稱呼?每次遇到木刨的名稱就傷腦筋,不知何時才能像日本,有個統一的名稱,最好是由字面直觀就可以理解工具的功能,老是糾結於古名實在無益於知識的推廣與流傳。對於業餘的休閒木作人,工具的功能與用法應該比古人如何稱呼更重要。
穿襟榫在現代拼板膠發明前是拚板時常用的工法,如較大的桌面,桌板底下即會用上穿襟榫,鳩尾榫木條除可固定桌板,有助增加桌板的結構支撐力,如此桌板就可用較薄的木板,節省木料。另外鳩尾榫木條扣住桌板,也可減緩薄板翹曲的傾向,當然制止力的效果還要看木條的尺寸。
木友小舖的裁口刨與燕尾刨的構造很簡單,刨膛角度較陡,沒有壓鐵,僅靠木楔子來固定刨刃,型式比較接近歐式線刨,靠山的樣式則像日式,調節螺帽在刨底,只是省過頭了,六角螺絲一定要用板手才好鎖緊,換成蝶型螺絲就可徒手鎖緊。
台式的外根刨則配有壓鐵與割刀,刨膛角度與外觀比較接近日式。
刨體用料不明,不是常見的柞木或榆木。重量輕、結構感覺很鬆散,整體的製作工藝是比不上台式或日式,入手後需要花時間細細整修。反正是實驗性質也沒太計較。
刨刃似乎是不銹鋼,但表面處理品質欠佳,刀背有許多氣孔,都需要重新整理。
未整修前的刀背
修整前的刨刃,刀鋒前端的亮面不是貼鋼,是店家為省事,只磨一小塊區域
刨刃刀鋒線與刀口平行,不用修斜度,但刨刃寬度比刨膛寬,要把刨刃側邊修到與刨身齊。
刀背深色區塊是表面類似氣孔的凹陷,所以只有到刀鋒之間的一小塊區域可用

修磨後的刀背
修磨後的刨刃側面與斜面

沒壓鐵,刨刃與刨膛刀口間隙很小,有助於克服逆紋作業,當然出刀量也要小,所以鳳眼不用太大。
拆解準備泡機油
浸泡機油一個月後取出,擦掉多餘的機油後再氣乾一週
台式與日式均配有割刀,以便逆紋作業時獲得較平整的榫肩,這把並未配置割刀,剛好手頭有備用品,就來試試。
這也是淘寶買回來的,賣家標榜是文革時的庫存老貨,原本是單斜刃,修磨成雙斜刃,技術欠佳,三把的斜度都不相同。
割刀在內地稱作副勒刀。一隻是燕尾榫刨用,另二隻預備製作燕尾槽刨用,刀背沒有日式的里,有點粗製濫造的感覺。
量出大概輪廓,鑿刀小心修出雛形,再用small router修出深度一致的刀槽
割刀突出約0.5mm
試刨,還不錯用。

右邊是剛從日本拍來的燕尾榫刨,日式的靠山製作較精細,使用上比較穩。不過二者的用刨方式不同,木友小鋪是推刨,日製的當然是拉刨,所以鳳眼開口相反。
另一把裁口刨,打算有空修改成燕尾槽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