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拼凑凑又一鉋


也不知哪根筋絆住,竟然花錢標下這只缺了鉋刃、壓鐵與鉋刀蓋的Stanley四號鉋。初始的想法是拿用不上的USELUCK NO.5的組件來用,十來天的等待,收到了可也儍眼了。前後把手不是紅木、不是山毛櫸、是貨真價實的電木,一種玻璃纖維。
鉋體是整理的乾乾淨淨,但仔細找找,可發現鉋底與側板有一堆微小的銹孔,八成是從銹坑中搶救回來,鐵鉋就是有這好處,木鉋大概就是鉋體裂解,沒轍。
螺絲倒是完整乾淨的,應該是翻新過但無法判斷是不是原廠。翻新Stanley這行業在美國可是專業的很,當然螺絲這種小零件來源也不困難。
活動組件如Y型叉骨、左右調節撥桿與進深調節螺母(鋼製非銅製)等運作順利。
綜合各種因素,這應該是把重新拼湊出來的四號刨,幸好賣家有職業道德,整體運作很順暢,可惜該修、該磨的地方一概沒整理,終究是要靠自己。
試了USE LUCK的壓鐵與刨刀蓋板,可用,沒有退刀的情形,不過USELUCK的壓鐵孔與Stanley有一些差距,勉強還可以用,只是會影響鉋刃伸出的長度。
手頭2英吋鉋刃有很多種,USELUCKY、Irwin Record、Wood River、Stanley。
最終還是決定用Stanley原廠的標配鉋刃,擔心Y型叉骨的長度不足,Wood River 3mm的刨刃就會卡不住,另外鉋刀口的尺寸也是考量因素。

細部

前把手(Front Knob)
後把手(Tote)
細部拆解,缺了鉋刀蓋(Lever Cap)、鉋刃(Blade)和壓鐵(Chipbreaker),後方的壓鐵與鉋刃是取自運嬌蕾(USELUCK)
鉋體有輕銹,其他部件狀況還好,螺絲與螺絲桿看起來是翻新過


修整

鉋刀座的底部與鉋體接合部位,原始製程的磨痕還在
把機器的磨痕修掉就可以,注意二隻腳的長度要一致,以免鉋刀座定位後歪一邊
雖然鉋刀座與鉋體的接合狀況尚可,還是動手修整一番,儘量加大二者接合面積,這樣接合才會穩固,作業時才有一致的調整標準,不會用一用設定就跑掉。
還沒整修過的刨刀座
整修完成的刨刀座
買老Stanley可以先看刨刀座的撥桿,如上圖的樣式就可以考慮,如撥桿是一片薄鐵對折製成,那就建議直接跳過,它不值得花30鎂以上的國際運費。
鉋體只有輕銹,原廠漆保存狀況尚可
一般來說,美國網路對made in England的評價不如made in USA,老美說英國的較重且細節較粗糙,沒買過made in USA所以不予置評。
一樣除銹劑伺候,圖片下方是另一把配件齊全的Stanley No.4、下面的壓鐵則是Stanley No.5 1/2的。
以鐵刷整體刷過一遍,去除浮銹與快剝落的油漆,注意角落,必要時可用砂紙。
由蛙座固定螺絲孔中間的Y型肋骨判斷,應該是二次大戰後,七零年代前生產的,雖然是實用優先,但誰都想要品質較優的工具,近代的No.4或No.5可以由後把手周邊的刨體有幾道強化肋條來判斷,瞄到肋條就跳過。
噴漆,汽車用的冷烤漆,日用品大賣場只有這種的
螺絲孔與不想被漆污染的部位,用油漆作業用遮蔽膠帶貼實,雖然比較費工,但比把漆磨掉更省事。
刨底修磨,很容易看出中間有凹陷希望不會花太多時間。
開磨囉!老樣子,中間凹
有進展,刀口前方大致處理好了
剩下刀口後方與後把手之間沒處理好
側板也要整理
相對於鉋底,側板算快的了
右邊側板
右邊也很快處理好,運氣不錯
試刨,可出薄刨花,但不是很平整,推斷是鉋刃的刀背整理要加強
左邊是完整版的No.4,右邊是這次拼裝版,Stanley的鉋刀蓋則是另一次在eBay的收穫,僅剩下壓鐵是用USELUCK,不打算再買Stanley原裝貨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