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
清含底鉋也稱清底鉋,日式稱作“敷居作里”,第一次是在網路拍賣看到,由鉋底觀察,很容易判斷出來是用來刨平槽底的,應該屬於槽鉋類,只是這麼寬的槽似乎很不尋常,就算是日式拉門的溝槽也用不到這麼寬,主觀認為只有大木作才會有比這寬的溝槽需要用到它,因此一直沒有起心動念,直到在洋臻工房看到相關介紹,才知道原來是這麼用,不知道可不可以當作小平鉋來用?
老樣子,鉋刃與壓鐵還是退不出來,一樣是WD40伺候,這次可順利了。退出鉋刃與壓鐵,檢視鉋膛,右側刀口有裂痕,這個部位開裂似乎是常態,大概是鉋體乾燥收縮被鉋刃撐裂的,難怪壓鐵費了番功夫才取出來,習慣用瞬間膠來膠合裂縫,順便填補裂縫,但為了讓膠完全乾固,必須以木工F夾固定再靜置一晚。
鉋刃與壓鐵雖然順利退出來,但外觀感覺是歷經滄桑,尤其是刀鋒部位,傷痕累累,看來曾被粗暴的對待過,也不知道前手讓它幹了什麼苦差事,現在只能盡力讓它恢復活力吧!
一般新鉋刃要先整理鋼面,對於這種慘不忍睹的古鉋,則要先重建刀鋒,再來整理鋼面,最後才是磨出鉋刃斜面。重建刀鋒就要先磨掉受損的部分,尤其是有崩裂現象的缺角,一定要完整修掉,以免日後再龜裂,所以新修出的刀鋒線必需是一條平整的白線,中間不能有凹陷或斷點,不然重磨斜面時刀鋒再度崩裂的機率很高。
以往調整壓鐵都僅用修磨的方式,第一次嘗試用敲的,心中有點忐忑,雖然台式壓鐵僅是一般碳鋼切割而來,敲起來的難度不高,至少不會像鉋刃會有鋼面破裂的危險,只是沒經驗,不好控制力道,保險一點就是邊敲邊合鉋刃以便觀察接合處,大致整平就好,後續還需要上磨石處理。
開始整理壓鐵與鉋刃接合的面,這邊算是標準程序了,只要有配置壓鐵的鉋刃,都會有這個步驟,在DMT的D8C粗磨石右側先貼上3M隱形膠帶,再開始磨壓鐵。
鉋體的整理當然是由鉋底開始。先把鉋刃與壓鐵裝入定位,讓刀鋒略低於刀口,用下端定規背光檢查鉋底,鉋頭與刀口後方明顯較高。
一直在猶豫著,因為不是很急需,功能也有限,網路上的舊品售價雖然不貴,但只有簡陋粗糙的幾張圖片,無法判讀細節,很怕沒法復原又變成擺設,恰好有賣家開了個一元起標的賣場,試著下標,結果竟然以不足200元的價格得標,顯然這傢伙相當冷門,眾標手都顯得意興闌珊,讓我後知後覺地賺了個便宜。
檢視
剛拿出來的感覺跟其他木鉋不同,乾枯的鉋體與佈滿銹斑的鉋刃,直覺是一把欠缺保養又被遺忘很久的木鉋,鉋體上方有四條不明所以的鋸痕,或許是前手的標記吧。
![]() |
鉋體看起來有乾枯的感覺,鉋刃當然是佈滿銹跡。 |
![]() |
鉋底還算平整,沒有太大的傷痕或破損 |
![]() |
鉋膛、壓桿與壓鐵還算完整 |
![]() |
WD-40由壓鐵與鉋刃間滲入 |
![]() |
鉋膛右側刀口有裂痕,古鉋常見這種狀況,多因鉋體乾燥收縮被鉋刃或壓鐵撐裂。 |
![]() |
瞬間膠填補乾燥後,用鑿刀清掉溢出的瞬間膠,不容易看到裂痕。 |
鉋刃與壓鐵雖然順利退出來,但外觀感覺是歷經滄桑,尤其是刀鋒部位,傷痕累累,看來曾被粗暴的對待過,也不知道前手讓它幹了什麼苦差事,現在只能盡力讓它恢復活力吧!
![]() |
鉋刃與壓鐵的鋼面,鏽蝕的狀況比預期輕微。 |
![]() |
鉋刃與壓鐵的斜面,被惡操又欠缺保養維護。 |
修整
鉋刃
整理古鉋,鉋刃與壓鐵向來是重中之重,標準步驟是先泡除銹液再來整理鋼面與鉋刃斜面,這次先暫省略除銹液這個步驟,直接用銅刷清除浮銹與銹垢,因為初始狀態實在不理想,隨時有放棄的心理準備,不過銅刷清完後倒覺得沒預想中的糟。
清完銹垢,幸好沒有太深的銹斑,鋸齒狀的刀鋒看起來有點怵目驚心,還在可處理的範圍內,重點是在鋼面的完整性,如果有太深的銹斑就只能放棄囉!
仔細檢查鋼面,大致完整,雖然兩端尖角有比較深的銹坑,不過因刀鋒受損相當嚴重,重新磨出刀鋒線後,兩端尖角的銹坑大概也都會被修掉大半。
![]() |
去掉銹斑後的鉋刃鋼面,二端尖角有不少銹坑。 |
![]() |
鉋刃斜面,刀鋒缺損很嚴重,還凹凸不平。 |
![]() |
另一方向的鋼面,銹斑不少。 |
一般新鉋刃要先整理鋼面,對於這種慘不忍睹的古鉋,則要先重建刀鋒,再來整理鋼面,最後才是磨出鉋刃斜面。重建刀鋒就要先磨掉受損的部分,尤其是有崩裂現象的缺角,一定要完整修掉,以免日後再龜裂,所以新修出的刀鋒線必需是一條平整的白線,中間不能有凹陷或斷點,不然重磨斜面時刀鋒再度崩裂的機率很高。
忍痛修掉大片的刀鋒,原本的一條細線也擴大到幾乎1mm寬,相對的鉋刃斜面也要磨掉更多,此時就得借助砂輪機了,砂輪機是很快,可是稍沒注意就會過熱而退鋼,又得再修刀鋒一次,唉!欲速則不達,看來我就是個手動工具的命,哈!哈!
![]() |
整修中的刀鋒線,紅圈內很明顯凹陷,需再修磨。 |
![]() |
新的刀鋒線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平面,尤其是靠鋼面這一側。 |
![]() |
用砂輪機磨出新的鉋刃斜面,紅圈內是過熱退鋼變色,通常只能打掉重練。 |
整理鋼面倒是很順利,需特別注意鉋刃的二個端角,一定要保持直角,不能有絲毫的圓弧線條,不然就清不到槽底與槽壁交接的角落。
原本四散分佈的小銹坑順利磨掉,重現光滑的鋼面,不過中段部分凹陷太大,一直沒法處理到,決定先跳過,開始磨鉋刃斜面,近代日式鉋刃整理,似乎已不要求鋼面完全平整,只要前面一小塊區域平整即可,畢竟對於假日木工愛好者來說,磨刀是一大門檻,跨不過就只能轉電動工具或放棄。
![]() |
整理鋼面,右側紅圈內是過熱退鋼的部分,硬度降低不耐磨就崩了。左側紅圈內是還沒磨掉的銹坑。 |
![]() |
繼續磨鋼面,銹坑減少,刀鋒線也重修,把兩端尖角修平直。 |
![]() |
整理好的鋼面,雖然"裏"沒有日式鉋刃那麼漂亮,不過已經很滿意。 |
鉋刃斜面粗磨時,可隱約看到貼鋼線,習慣歐式全鋼鉋刃,越磨越愛這種貼鋼鉋刃,因為整理起來快多了,不過如果磨刀姿勢不良,很可能越磨斜度越大,我就犯過這種初級大錯,浪費不少時間。
日式鉋刃常常會刻意強調鋼材,如青紙鋼、白紙鋼等算是常見的,比較高階的還會用到粉末鋼,不過那已超出我想理解的範疇,就略過吧。台式鉋刃大多用紅火鋼與白火鋼來區別,通常鉋刃上不會有標記,有興趣的就去Google吧。
歐式的Rabbet Plane會讓鉋刃略突出於鉋體外一張紙的厚度,這點在台式槽鉋倒是沒有人特別提到。歐式的立論基礎在於木鉋鉋體不穩定,熱漲冷縮與溫濕度變化等都可能會使不同部位,產生細微的差異,相對來說,金屬鉋刃就穩定多了。另一個因素是鉋體與槽體接觸越多摩擦的阻力也就越大。
![]() |
貼鋼線相當平直,不知鋼材的種類,台灣鉋刃工廠的技術很不錯,可惜現在都已經停業了。 |
![]() |
整理鉋刃的休息時間,發現鉋刃上有模糊無法辨認的刀銘 |
![]() |
鉋刃斜面拋光後已經不容易辨識出貼鋼線 |
![]() |
另一個視角,對照之前的坑坑巴巴,算是恢復了生機。 |
![]() |
鉋刃的側面,為了減少摩擦力,僅有一小區塊與鋼面垂直,其餘都整理成後縮。 |
壓鐵
鉋刃整理好,算是有驚無險,再來檢查壓鐵的狀況,乍看還算完整,只有鋒線有些缺損,這不難處理,可是把壓鐵與鉋刃貼合,發現二者前方接合部位竟然有個大空檔,再從前面觀察,可以發現壓鐵歪斜,嘗試敲過鉋刃鋼面倒沒敲過壓鐵,不知行不行,可是好像也沒其他選擇。![]() |
鐵片後端的二個凸點,是早期壓鐵的標準樣式,近代的都改成一或二個折角。日式壓鐵會在前方與鉋刃接觸的地方也用貼鋼方式處理,不過台製的就僅是一塊低碳鋼片而已。 |
![]() |
壓鐵的斜面,狀態不理想。 |
![]() |
試組合,接合的狀況很糟糕。 |
![]() |
由前方觀察,壓鐵似乎歪了一邊。 |
以往調整壓鐵都僅用修磨的方式,第一次嘗試用敲的,心中有點忐忑,雖然台式壓鐵僅是一般碳鋼切割而來,敲起來的難度不高,至少不會像鉋刃會有鋼面破裂的危險,只是沒經驗,不好控制力道,保險一點就是邊敲邊合鉋刃以便觀察接合處,大致整平就好,後續還需要上磨石處理。
![]() |
個人覺得鈑金槌敲鋼面很好用,使用鐵砧時避免用直角面,以免傷到壓鐵與鐵砧接觸的地方。 |
![]() |
邊敲邊合,以確認需加強的地方。 |
![]() |
壓鐵斜面的傷痕逐漸增加,幾乎是滿面瘡痍 |
開始整理壓鐵與鉋刃接合的面,這邊算是標準程序了,只要有配置壓鐵的鉋刃,都會有這個步驟,在DMT的D8C粗磨石右側先貼上3M隱形膠帶,再開始磨壓鐵。
作業時讓壓鐵的突出點保持在膠帶上滑動,這樣就可以避免壓鐵的二個圓凸點過度磨損,一樣邊磨邊測試,輕按壓鐵的四個角,觀察是否有喀拉聲,如有就表示那個角要再敲,這種壓鐵二個凹點的比二個折角的更不好敲,看著凹點想了下,決定整個凹點一併敲,僥倖還真有作用,等四個角都調好就可以測試壓鐵與鉋刃的接合面。
背光檢查,接合的部位沒透光就算大功告成了。
![]() |
隱形膠帶不錯用,但還是有殘膠的問題 |
![]() |
輕壓四個角,不能有喀啦聲 |
![]() |
背光檢查,不透光即可。 |
壓桿
日式鉋用刀槽來固定鉋刃,壓桿只有固定壓鐵的作用,故日式鉋的壓桿要能平均地接觸壓鐵即可,強度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但台式非入嵌木鉋沒有刀槽,純粹靠壓桿來固定鉋刃與壓鐵,所以壓桿的強度必須能確實且平均地固定住壓鐵與鉋刃。
簡單的背光就可以檢查二者的接合狀況,將接合不良的地方稍微敲緊,再把鉋刃與壓鐵敲至定位,重複背光檢查,直到平均壓緊即可。
如果壓桿無法平均壓緊壓鐵,用鉋時鉋刃未壓緊的部位可能會位移,相對也影響了木鉋的安定性,不安定的木鉋,就無法有穩定的作業效率。
![]() |
首先清除壓桿上的浮銹以確認壓桿與鉋體接點的狀況,這個很簡單,砂紙即可。 |
![]() |
用水砂紙圈住壓桿左右拉即可,注意勿磨過頭。 |
![]() |
除去浮銹後,壓桿的狀況還好,只是表面的電鍍層銹蝕,強度應該沒有太大影響。 |
![]() |
背光檢查,壓桿僅壓住左側 |
![]() |
用簽字筆標示須調整的地方,與鉋膛垂直方向施力輕敲,逐步調整。 |
![]() |
整體受力平均即可,壓鐵表面凹凸不平,無法全部都接觸到。 |
鉋體
剛退出鉋刃與刈刀時,發現右側刀口開裂,即時用瞬間膠填補與膠合,多次試驗下來,效果還不錯,只是瞬間膠雖號稱三秒膠,但大量瞬間膠的完全乾固時間相當久,所以市面上還有一種促進固化的藥劑,這倒是沒用過,因不確定促進劑會不會對鉋體產生傷害,所以還是習慣用F夾固定後就擱一旁等它完全乾固,另外滴入瞬間膠時,記得眼睛離遠一點,散發的氣體對眼球很有刺激性,小心淚流不止。
木料的膠合劑有很多種,只有瞬間膠的流動性最強(有些品牌是黏稠狀的),也就是利用這種特性,讓膠水可以滲入裂縫的最低端,其他木工膠多屬黏稠狀,流動性較差。另外乾固後的瞬間膠不具彈性且硬度尚可,還是可以用刀子剃除,施工便利性比較高。
![]() |
鉋膛上方轉折處有小裂縫,一樣滴入瞬間膠固定,乾固後就用劃線刀刮除。 |
![]() |
瞬間膠流動性高,難免垂流,性質上並不會腐蝕木料,所以小心刮除即可。 |
![]() |
刀口裂縫殘留的瞬間膠可用鑿刀小心剃除 |
鉋體的整理當然是由鉋底開始。先把鉋刃與壓鐵裝入定位,讓刀鋒略低於刀口,用下端定規背光檢查鉋底,鉋頭與刀口後方明顯較高。
平鉋底有二種方式,一是鉋刀,另一是砂紙,還沒用砂紙平過木鉋的鉋底,因為很少用砂紙,所以號數並不齊全,另一個原因是不喜歡用砂紙處理木料,表面會霧霧的。所以還是用鉋刀伺候,關於鉋底的整理,先求整體平整,後續再看看有沒有工具可細修。
刨去乾枯的表層,透出下方油亮的鉋體,顯然這把木鉋也曾被細心呵護過。
![]() |
不透光就是完全平整囉! |
![]() |
重新刨平的鉋底,油亮、油亮,右下角的歪斜,是手機廣角鏡頭造成的變形。 |
鉋底整平後,開始整理二側與外觀,一樣用上直角尺與下端定規,二側邊均有歪斜變形,只是程度不同,刨平作業時須注意壓桿的尾端是否突出鉋體,以免鉋刃受損。
二側邊整理好就該來整理鉋背了,雖然四條鋸痕有點礙眼,想想還是留下來好了,要剃除可得刨掉不少。
二側邊整理好就該來整理鉋背了,雖然四條鋸痕有點礙眼,想想還是留下來好了,要剃除可得刨掉不少。
![]() |
直角尺背光測量,歪了。 |
![]() |
另一邊也來量測,歪很多。 |
![]() |
夾緊,用鉋,越來越熟悉這種感覺。 |
![]() |
直角尺背光測量,滿意! |
![]() |
兩側邊都平好了,換整理鉋背 |
![]() |
鉋體夾穩,開始用鉋,不想刨去太多,鋸痕就只好保留。 |
試鉋
終於略有小成,當然得試刨一番,眼下沒有那麼寬的槽底可清,只能開開邊槽,當然需要設置一條角木當靠山,刨花略厚,邊槽也不夠方正,顯然還有需要細調的地方,不過可以確認,如用中式的推鉋方式會覺得很不順手,反而用日式的拉鉋方式就順暢多了,也就是因有這個體會,便上網拜拜谷歌大神,喔!還真是日式鉋,敷居作里是也,那鉋底應該也要用日式拉鉋的方式來處理囉,這可有點傷腦筋,手上還沒有堪用的立鉋,得想想其他辦法。
![]() |
試著開邊槽,不是很方正,刨花也偏厚,沒法調出薄刨花。 |
![]() |
刨花偏厚又捲捲捲,應該還有些細節要調整。 |
![]() |
鉋刃邊角採歐式做法,略突出鉋體,與台式調整法不同。 |
上油
鉋體整修好,當然要盡快泡泡機油澡,外層建立油膜才能降低溫濕度的影響,往後也要定期用機油保養,木鉋就是這點麻煩,又是油、又是修,金屬鉋只要定期刷防鏽油即可。
機油習慣採用便宜的礦物油,避免用合成機油,塗佈均勻後就用雙層耐熱塑膠袋封妥,只是記得要把鉋體上的氣泡推開,以免妨礙油膜的附著。
![]() |
機油盡量塗厚,鉋膛等小角落需特別注意。 |
![]() |
以雙層耐熱塑膠袋密封放在陰涼處,要儘量把鉋體上的氣泡推到旁邊。 |
![]() |
兩週後取出,擦拭掉多餘的機油。 |
![]() |
油亮亮的鉋底除銹大致復原完成,才想到要把鉋刃與壓鐵確實除鏽,雖然已用銅刷把浮銹清除,但有些銹垢很頑強,必須靠除銹劑把它們分解清除,以便為往後的黑染防銹作業做準備,畢竟工具越來越多,定期擦防銹油可是很累的,為了避免它們生鏽,我可是費盡心思,又是木箱、又是塑膠袋,連防潮包也用上了。 |
![]() |
先整修外型,用金屬銼刀比較快。 |
![]() |
浸泡除銹劑後還是要用銅刷處理一遍,原本殘留的黑染防鏽劑也會被清除。 |
![]() |
鉋刃與壓鐵的斜面,鋼面的顏色都會比較深,原因不明。 |
![]() |
浸泡去漬油,以便把殘留的雜質,包含除銹劑等統統清除。 |
![]() |
取出後擦乾,乾淨多了,但鋼面的顏色略深些,必須重新用細磨石清理。 |
後記
清含底鉋以往多用在門窗製作,現代門窗多是金屬材質,僅剩室內裝潢會採用木製門框或和式門等,才有清含底鉋用武之地,可是在電動工具發達的今日,一把簡單的修邊機就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許多木鉋的工作,應該沒有裝修師傅會帶著一大堆木鉋上工吧。也難怪這把會被遺忘而逐漸乾枯。
既然復原了,就得好好運用,不然跟擺設無異。用它來自製門窗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修修邊槽,或是充當小鉋,也許還可以,原本試鉋的效果不理想,可是也不知哪裡還需要調整,畢竟是冷門的槽鉋,網路的資料很稀缺,只好耐心調整鉋刃與壓鐵,畢竟已習慣金屬鉋的直覺式調整,木鉋還有許多東西待學習,小心地進退刀並調整運鉋手勢,終於有了理想的薄刨花與合格的邊槽,或許還可以調整得更好,暫時先這樣,等以後技藝更精進再來調整它-台式的敷居作里。
![]() |
薄刨花、直刨花與90度邊槽。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