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井方的印尼紅木迷你抹角刨與內角線刨
用花旗松做了一組可移動的廚房層架,嫌木料邊緣太銳利,以往會用修邊機來倒圓角,只是窩居市區,須等到休假的適當時間才能用,不然會有噪音擾鄰的困擾,用賊刨倒角也可以,手藝不佳,線條肯定無法一致,反而會弄巧成拙。心想手動線鉋應該會有類似的?如果能找到的話,應該會比修邊機更快、更安靜,重點是三更半夜也能動手。可惜台式線鉋找不到相同的,網路請教前輩,得到可用內圓鉋的建議,可是手上沒內圓鉋,也沒實際用過,實在沒自信。
日式木鉋將線刨稱作"面取鉋",Google大神說竹中大工道具館可以看到各式面取鉋的簡介,其中我設想將直角鉋成圓角的面取鉋稱作"坊主面",啊呀!殘念!沒有日本朋友可幫忙。但是台灣不知甚麼時候才會有類似的機構?政府每年創立一堆財團法人,就沒聽過一個類似的。
不過那陣子常在淘寶閒逛,看到木井方有類似產品,稱做抹角刨與內角線刨,二個一對,一起賣,東西也不貴,運費也便宜,所以就先買了一對來試試。
收到後有點啼笑皆非,玩具?模型?這工具也真是小得可愛。雖然是局部修飾用,尺寸不是重點但就不能弄大點的尺寸嗎?
真正的困難點在磨刀,Veritas的磨刀輔助器只能磨直刀,內圓刀或外圓刀要靠手磨,有點被難倒,唉!還是要試試看,參考"拙園創意木工"按圖索驥,勉強可用。初步心得是外圓刀比較好上手,只要用一般長條狀磨石,運用手腕的圓弧移動,讓斜面依序接觸磨石表面,很容易就有些成果。內圓刀則需要圓柱狀磨石,讓鉋刃斜面順著磨石的圓弧面來回移動,不是很順手,不過終究是磨好了,也不知這種磨法是否正確?
![]() |
我的手掌算小的,這對刨更小,左邊是抹角刨,右邊是內圓線刨 |
![]() |
刀背很好處理 |
![]() |
刀鋒圓弧斜面就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
![]() |
抹角刨的刨底 |
![]() |
木料的直角刨成圓弧線條 |
![]() |
內角線刨的刨底 |
![]() |
刨出圓型凹線 |
感想
2.因為沒配置壓鐵,逆木紋刨削時會有木料撕裂的狀況,用減少出刀量的方式對應,覺得效果有限。
3.鉋膛不是入嵌,沒有刀槽,僅有一根金屬圓棒,鉋刃的固定性不理想,橫紋鉋削會退刀或跳刀,勉強成形後的木料表面常有撕裂傷。
4.鉋膛尺寸比鉋刃大很多,鉋刃在鉋膛的偏移量大,左右調整需要花時間慢慢調整。
5.整體尺寸很迷你,鉋刃也很迷你,僅能鉋出較小的線條。
6.對於製作單一構件的木作人來說,線鉋的效率會比電動工具快很多,容錯率也好很多。
7.內角線刨需先將直角鉋成45度斜面,再換內角線鉋作業,如直接用內角線鉋,因外圓鉋刃在木料轉折邊不易保持穩定,勉強刨出的線條容易歪斜扭曲。
8.如果能找到日式面取鉋,會建議優先考慮。雖然價差很多,但妥善保養可以用上一輩子的工具,還是建議買趁手一點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