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討厭自己執著備用鉋刃的迷思,eBay撿了一把便宜的Record No.4 Smothing Plane,原配的鉋刃狀態還堪用,卻硬是要再弄只備用鉋刃。手上已經有四只Stanley的原廠鉋刃,按說用在Record的Bailey鉋上也可以,但還是忍不住標下這只Record原廠鉋刃。想在eBay尋寶的人必須了解,相對於整組鉋刀來說,零件的價格實在是貴得不成比例,所以檢查品相很重要,非必要千萬不要買有缺損的。
雖然在淘寶也可以找到Record Irwin的2"鉋刃,不過品質實在是不敢恭維,恰好看到這組鉋刃與壓鐵的組合,再看看外型,應該是中期生產品,直覺價格合理,運費也便宜,一時失心瘋手滑就給它按下去,唉!eBay是沒得反悔的,除非不在意負評。
Record鉋刃左邊的"TUNGSTEN"字樣代表含有鎢金屬,意味著比Stanley的高碳鋼鉋刃更耐用,這點似乎是Record與Stanley競爭時的賣點,真實情況如何?經驗有限,還沒有特別的感受,不過磨刀時並沒有感到特別難處理。
上圖是Record No.4 Smoothing Plane的原配鉋刃,下面是這次失心瘋弄來的,字體比較模糊,推測是除銹作業時化做銹粉隨風飄了,外型上略有不同,只是生產時期不同的,字跡模糊的反而是比較近代生產。
 |
銘字磨損較嚴重,鉋尾形狀較方正,年份比上面的新一些。 |
檢視
鉋刃
單由eBay網站顯示的圖片可以判斷已被賣家精心整理過,初看整體似無大礙,但細節就很難說,看不到的地方要等收到貨細部拆解才能斷定,所以每次下標都帶些賭的成分。
收到貨,拆解,然後嘆氣!!!這組鉋刃,雖然不至於慘到無法處理,但費心整理是免不了。
 |
刀背是網站圖片看不到的地方,有不少銹斑,紅圈處可能有銹坑,推論這把鉋刃荒廢已久,只是賣家先把浮銹清理乾淨 |
 |
鉋刃刀背有缺損,必須修正至整個刀鋒線完全平整,所以要磨掉的可不少 |
壓鐵
其實會失心瘋按下競標鈕,有大半的原因是為了這片壓鐵,之前拼湊出來的Stanley No.4還缺壓鐵,雖然用運嬌蕾的壓鐵代用,但因螺絲孔位的因素,壓鐵前緣無法太接近鉋刃的刀鋒線,不然鉋刃無法伸出於鉋體外,但如此就失去逆紋刨削的功能,只能順紋刨削。
有想過找只原廠的壓鐵,一直尋不到理想的目標,缺螺絲的、起價太高的、運費太貴的都有,竟然有單一片壓鐵的運費高達千元台幣,而且還不給螺絲,這哪下得了手?相對來說這次只花10鎊運費可算是佛心價了。
 |
壓鐵前緣也有缺損,對照鉋刃,似乎是一起受損,原因令人好奇。 |
壓鐵前緣測試,有光線透出,表示不平整,也要修。
 |
壓鐵與鉋刃貼合處有縫、漏光,這似乎是通病。 |
修整
刀鋒線
一般鉋刃、鑿刀均先由刀背整理起,但這是指有口碑品牌的全新品,對於這種二手鉋刃或是Stanley、Record Irwin等沒落大廠,個人習慣是先把刀鋒線整理好,這樣後續會單純些,也省點工。果不其然,刀鋒線一量就知道歪很多,顯然前手磨刀的功夫跟我是半斤八兩,不怎麼樣。
刀鋒線修平的工法是參考職訓局的訓練教材,至於教材的來源則是由圖書館借出影印,不是去受訓上課拿到的。
1.首先,以直角規測量鉋刃,確認刀鋒線歪斜的狀況,可以用油性筆作記號。
 |
鉋刃左右二邊分別靠著直角尺,確認刀鋒線是否為正,有時鉋刃二邊不平行,取一邊為基準,通常我是取上圖的右邊為基準,因為Veritas磨刀輔助器以這邊依靠。 |
在粗磨石上立起鉋刃,這裡我是用DMT D8C鑽石磨石,原廠粒度是#325,再粗的磨石(D8X、粒度220)就可能不適合,過粗的研磨粒子會使鉋刃的鋼質產生微小裂縫,當鉋刃的厚度因研磨而逐漸減少時,鋼質的結構強度也會降低, 所以往往在刀鋒最前端裂痕會變成局部片狀剝落的悲劇,這是我在2-3/8"的鉋刃學到的慘痛經驗,職訓局的教材也有提到"用粗磨石磨鉋刃時不能有捲刃",可是沒提到為什麼?有了捲刃會發生甚麼狀況?
記得第一次用D8X修正Wood River #7的鉋刃時,就發生細磨後刀鋒線會有不規則片狀剝落的慘劇,本以為是鋼材硬化處理過度而變脆,後來在整理Stanley的2"鉋刃時也發生同樣狀況,這二把鉋刃均不是新品,已用了一段時間,顯然跟材質無關,唯一有關連的是D8X。
 |
Wood River #7的鉋刃,刀鋒線剝落。 |
趕緊找出手頭上所有的教材與書籍,在職訓局的教材看到上述文字,思考了幾天,決定嚐試將Stanley的鉋刃刀鋒線用D8C修掉一小段再重新磨刀,結果片狀剝落的現象就不再發生。換Wood River的2-3/8"也來試試,也是回復正常,顯然D8X是禍首,往後改用D8C就沒再發生。
2.把鉋刃斜面朝向自己,如果鉋刃背面有光源時,可以很容易看到刀鋒線的缺損狀態。
3.鉋刃以近似垂直於磨石的角度,立於磨石上,確認好後,雙手握持鉋刃二邊,把鉋刃略為前傾,保持在八十至九十度之間,用拉磨的方式,把鉋刃拉向自己。
4.邊磨邊用直角尺量測,記下必須磨掉的部分,再按前步驟,繼續整修。
5.如此反覆修磨測量,直到刀鋒與鉋刃側邊完全垂直為止,這樣上磨刀輔助器的誤差才會縮小。
 |
透光處就是刀鋒有缺損的地方,必須修整到不透光的程度。 |
 |
邊修邊用直角規測量,直到密合不透光。 |
 |
修完的刀鋒由線變成面,注意刀背的那一側必須是完整的一條線,不能有缺損,不然鉋刃斜面粗磨時可能會從缺損處再崩裂。 |
刀背
傳統的平刀背是把整面刀背磨平,這實在是件枯燥又無聊的工作,這把鉋刃的狀況也還真是不優,剛開始只磨到一小塊平面,賣力磨了許久,還是只有磨到一些,正想繼續努力,發現原本的銹斑現出銹坑,傻眼了,這樣可是要磨掉更多厚度才能到平整的標準啊!
 |
清潔後的刀背,有些銹斑待處理 |
 |
初磨,中間較亮的部位就是有磨到 |
 |
繼續磨,面積慢慢擴大,銹垢也陸續清除 |
銹坑出現,傻眼了!
天氣熱不想耗費太多精力,且銹坑的深度不易估計,更難去評估要耗費多少時間,正無奈間想到先前看到的"尺招(ruler trick)",就是把鉋刃尾端墊高,在刀背磨出一個淺淺的斜面,這點跟傳統的平刀背要求完全不同,在YouTube上有些影片可參考,歐美的休閒木工似乎採用已久,日本也有些人用,其實做法很簡單:
1.準備一隻不銹鋼薄尺,放在磨刀石的右側。
2.鉋刃放在不銹鋼薄尺的上面,刀鋒貼著磨刀石的左沿。
3.雙手扶著鉋刃的二側,前後推拉。
4.如此僅刀背的一小片區域有接觸磨刀石,因為研磨面積縮小,所以減省許多時間。
5.須注意不同磨刀石的寬度,刀鋒與鐵尺的距離需一樣,我的磨刀石多是DMT的8英吋產品,但拋光的"末廣-黃華"的寬度較窄,只能跳過不用,直接上3M的膠膜砂紙。
 |
薄的不銹鋼鐵尺是最佳選擇,其他材質也行,但要能耐磨、低阻力。 |
 |
僅有前緣一小塊區域被磨平,省下許多時間,原先的銹坑也順利清理掉了。 |
 |
拋光後就可以很清晰判別 |
鉋刃斜面
為了將刀鋒的缺口磨平,也讓刀鋒線的寬度由一條線擴增到接近1mm,也就是說要恢復銳利的鋒線,鉋刃的斜面至少要修掉1mm的厚度,就算我有Veritas的磨刀輔助器MK.II,估計也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為求效率,只能搬出電動砂輪機,盡量將預訂移除的鉋刃斜面修掉,只是電動砂輪機的轉速快,摩擦的溫度也高,過熱會使鋼材退火變質而失去剛性,尤其是越接近刀鋒,厚度越薄也越容易過熱,必須時時注意沾水來降低溫度。
如按目前我僅有這台便宜的砂輪機,連磨刀輔助架也沒有,要磨出教科書般的斜面是不可能的,只能靠雙手的穩定,儘量保持鉋刃斜面的角度。
 |
砂輪機整理過的斜面算是慘不忍睹,趕緊架上磨刀輔助器,先磨出25度的基本斜面。 |
 |
刀背有二小塊過熱痕跡,希望不會影響剛性。
|
看著被砂輪機蹂躪過,東凹西凸的鉋刃斜面,打個呵欠,又犯懶,決定用第二斜角來處理(或稱微斜角),只要處理一小塊接觸面,當然省下很多工。這方法在現代西方休閒木工是很普遍的手法,其實東方木工師傅很早就這麼做,只是沒有統一的稱呼罷了。
磨刀功夫夠強的話,每次都能保持微斜角的角度一致,我沒那功夫,只能靠磨刀輔助器。Veritas的MK.II有一個轉鈕,可以用來設定第二斜角,保持每次都能有一致的角度。常見的獨輪簡易式磨刀輔助器,通常會自製一組治具,只要在標準距離的檔塊邊再設一個略短距離的檔塊即可。
雖然理論上是如此,似乎也很方便,可是我決定採用簡單原則,主斜面統統是25度,第二斜角就採用30度,不是犯懶,而是犯傻,常常磨完刀後忘記把旋鈕調回,下次磨鉋刃時就可能悲劇了。
隨著磨刀的次數累積,第二斜面會逐漸加大,等到磨刀效率降低時,只要再上砂輪機重新建立基本斜面即可,所以總結下來第二斜角的磨法是否真得可以節省時間?這似乎是個有趣的課題,就看大家各自的選擇了。
 |
三層斜面,最上面是砂輪機,中間層是只有粗磨的25度斜面,最下面是精磨拋光的30度斜面 |
壓鐵的整理
Bailey 鐵鉋的壓鐵是個很奇妙的東西,有人說它是現代鉋刀壓鐵的鼻祖?這我不清楚,但至少可查證的專利申請人 是Leonard Bailey,他設計現代壓鐵與可調節鉋刃切割深度的蛙座(Frog),並設立工廠來生產鉋刀,不過最終還是被Stanley收購,Stanley則將Bailey字樣刻在使用這些專利的鐵鉋上來紀念,可是在這之前雙方已進行多年的專利權訴訟與商業間諜的指控。
Bailey設計壓鐵原始目的是用來抑制鉋刃前緣的震顫,以便可以使用較薄的鉋刃。鉋刃前緣突出鉋體的部分,因後方無鉋體結構支撐,當鉋刃切入木料時產生的阻力會使鉋刃前端產生震顫。為壓抑鉋刃震顫的發生,可以採加厚鉋刃以提升整體強度,如日式鉋刃。或用高切削角度來減少鉋刃伸出量,如歐式木鉋的Smoothing Plane。
Leonard Bailey則設計壓鐵來解決震顫的問題,目的是可以採用厚度較薄的鉋刃,這樣不僅可減輕重量、降低成本,也可以降低鉋刃製作的工藝要求,有利於大量生產。不過這些就純屬我個人的猜測,Leonard Bailey的專利申請說明上並沒提到。
現今Bailey鉋的壓鐵主要功能則是逆紋鉋削時抑制木紋撕裂的功能,不過是直到近代才由日本的大學教授透過實際測試,證明壓鐵抑制逆紋的功能,有興趣可以上YouTuBe瞧瞧。
我的壓鐵整理第一步驟跟鉋刃一樣,先將前緣修平,方式同鉋刃,不過因為材質是低碳鋼,所以修整速度很快。
 |
中古壓鐵的狀況也是看運氣,圖上的前緣是坑坑巴巴。 |
壓鐵前緣修齊了,再來是整修壓鐵的圓弧面,主要是圓弧頂點到壓鐵前緣之間的這塊區域。
壓鐵反放,讓圓弧面朝下,一手握鉋刃尾端,另一手按著壓鐵前緣,右手將鉋刃尾端上抬,左手將壓鐵前緣下壓,壓鐵前緣下壓,讓圓弧點在磨石上做類似翹翹板的運動,保持圓弧面在磨石上依序研磨,等壓鐵前緣均可觸摸到捲刃,且由反射光檢查圓弧面勻稱圓潤即可,重點在鉋刀蓋前緣與壓鐵接觸的區域,這塊區域會影響鉋刃與蛙座的固定程度,鉋刀蓋須平均且完整地接觸壓鐵的圓弧面,不過這必須拆下蛙座(Frog)才好測試。
 |
整修完成的壓鐵前緣及弧面,下方與磨刀石接觸的窄條亮面是上一步驟所磨出的,角度約略介於70至80度間,打算用來測試另一個理論,不過得等整體修好後再測試,左邊的弧面有凹陷,一樣暫不處理等後續測試用。 |
最後則是修整壓鐵與鉋刃的接觸面,如下圖,以固定螺絲的孔位中心點為基準,壓鐵前緣與磨刀石平均接觸,保持這個狀態,左手輕壓前圓弧面,右手壓住鉋刃尾端,讓壓鐵在磨石上前後研磨,目標是整平壓鐵與鉋刃的接觸面。
 |
保持這個狀態,左手壓住圓弧面,讓壓鐵緊貼在磨刀石上,右手放在鉋刃尾端輕壓,主要是推拉,讓壓鐵在磨刀石上研磨 |
 |
剛開始只磨到前緣 |
 |
整面磨平就可以組裝測試了 |
 |
壓鐵與鉋刃接合鎖緊後,利用燈光,觀察接合面是否有漏光,沒有漏光就算完工。 |
測試
既然是Record的原廠鉋刃,當然先用Record No.4來測試,不過可能因細部還沒調整,似乎有點歪斜,左右調整桿幾乎撥到最右端才算調正。
 |
柳安角料刨光,鉋刀是Record #4,只有除銹還沒細部整修,暫時沒法更薄了 |
 |
橡膠木砧板,薄度差不多,後方是原配鉋刃與壓鐵 |
 |
換成Stanley #4,也就是為了這把鉋刀而買了壓鐵。雲杉可以刨出接近透明的薄刨花,形狀還算滿意。 |
結語
第一次嘗試用"尺招",是省很多,是否好用則尚需時間驗證,尤其是建立背斜角,是否會影響壓鐵避免逆紋撕裂傷功能?壓鐵前緣修磨成70-80度,是否會影響鉋花的順暢?尚須再花時間深入測試與探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