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鑿刀-鏝鑿

鏝鑿,樣式特殊的日式木工鑿刀,外型與功能均類似歐式鑿刀的鵝頸鑿(Cranked-neck paring chisel),使用時都是以刀背為依託,保持刀鋒斜面朝上的方式來切削木料,但部分廠牌的鑿刀頸部彎曲的角度不同。台式鑿刀雖受日式影響很深,卻沒看到過相對應的鑿刀。
鏝鑿主要是用來清理槽底或木料凹陷區塊的表面整修,尤其是二端或一端封閉的凹槽,另外日式木鉋中有一種號稱細鉋中的細鉋-包口鉋,在壓鐵引進日本前,是專門用來處理逆木紋或雜亂木紋用的細平鉋,包口鉋的刀口修整也必須用到鏝鑿。
不過歐式傳統木鉋的Hand Router或現代金屬鉋的Router Plane,也可以用來處理封閉槽的槽底,但效率不如鏝鑿,只是鏝鑿需要較多的練習與經驗,不如Router Plane好入手。
這些鏝鑿是分三批由日本拍賣標來的,大多附帶其他的日式木工鑿,其中有扣鑿,也有仕上鑿,還有日本錐、鋸銼與牛皮鑿刀袋,是有點雜亂,不過主要目標還是鏝鑿,次要目標則是仕上鑿,扣鑿因與現有的歐式鑿重複,原本想擱著再做打算,結果整理二把後反而想留用,矛盾中。


第一批入手的二把鏝鑿,附帶六把很不熟悉的日本錐,二把薄鑿、二把向待鑿及一個牛皮袋子,乍看似乎是某位退休木工師傅的工具,但細細分辨應是賣家拼湊出來的一堆商品,因為其中二把薄鑿都沒有使用過的痕跡。
中間的二把薄鑿(木型鑿)都是庫存新品,除了銹斑外並無使用痕跡
六把日式錐,乍看很相似,細看各有特色,還沒法分辨它們功能的差異
二把鏝鑿有一把維持原本方正的外型,另一把被刻意修成圓弧形刀刃,或許是用來修飾圓弧凹槽或邊槽的角落用。
二把薄鑿的刀寬都是三分,比較像是庫存新品,整體都沒有使用過的痕跡。
二把向待鑿倒是中古品,功能同歐式的榫孔鑿,外觀還算完整。
六支錐子則是較特殊的日式工具,一般錐子多是圓柱尖狀,主要用來壓製定位孔或薄板穿孔,這批日式錐子的尖端有三斜面、四斜面二種,除了壓製定位孔外,也可以當鑽頭使用,常用在輕軟的桐木製品,先押出木釘孔,再把削成四方形的木條或竹籤敲入當木釘,在西式螺旋鑽頭引進前,日式錐子也可以當作鑽頭,在薄板上鑽出圓孔,但對我來說只是這次競標的附屬品,有興趣可參考竹中大工道具館的網頁介紹。
拆開包裝,展開時的狀態
六把鑿刀中的左邊二把就是鏝鑿,中間的二把是三分薄鑿(木型鑿),最右邊二把是榫孔鑿(向待鑿)
鑿背,也稱鋼面
鋼面近照,有些輕銹,這很容易處理
鑿刀正面,鑿身的黑染防銹有部份已掉落,透出金屬原色
約25度的刀鋒斜面,刀口有些受損,仔細看可找到貼鋼線
刀背用直尺量,中間有點壟起,不確定是變形還是正常,也或許是為減少磨擦阻力而特別設計?
刀口有幾處細小缺口
右邊是修包口鉋的鏝鑿,是另一批競標買到的。左邊的鏝鑿刀口被修成圓弧,或許有特定的作用
兩把鏝鑿的近照
刀背鋼面的"裏"都剩下不多

修整

刀背鋼面

關於日式木工鑿刀鋼面的修整,其實一直沒有把握,網路上的資料很多,但各家說法總有些不同,傳統作法是要整個刀背修平,跟鉋刃的鋼面整理一樣,職訓局的教材也是這麼寫的,可也有人說只要磨前段就好?
這次想想還是走傳統路線,試著把整個鋼面修平吧。
修磨刀背的鋼面,如原先測量的,中間凹陷磨不到,刀鋒前端略低
先不敲鋼面,繼續磨,剩下刀鋒的一角較低。鑿身中段依然是磨不到,這下可傷腦筋了,鑿身中段怎麼敲?雖在YouTuBe有看過影片,可是看不清楚工具的樣式,似乎也買不到
刀鋒的鋼面已完整磨好,中段還是沒動靜,決定暫時收手,開始整理刀鋒斜面
另一把鏝鑿鋼面試磨,嚇一跳
由側面檢查,刀鋒上翹,第一次遇到,傻眼,因為鑿刀正面的軟鐵已被削去大半,也不敢用敲鋼面的方式調整
紅色斜線左邊按正常方式整理出來的鋼面,線的右邊則是順著弧度上翹的鋼面,一時不知如何處理,只好先順著弧度整理,後續再思考
修包口鉋的小鏝鑿鋼面的"裏"也剩下不多

刀鋒斜面

第一把鏝鑿的刀鋒有些缺口,需先整平刀鋒線再整理刀鋒斜面。特殊的鑿身確實為磨刀帶來了困擾,調適幾次後才能找到最舒適穩定的磨刀手勢。
這幾把鏝鑿磨刀時回饋的手感與追入鑿或向待鑿不同,感覺鋼質偏軟,磨刀產生的捲刃通常會成片狀,需多次背刀才能剝離。託鋼質偏軟之賜,很快就完成刀鋒斜面的整理,是有點意外,或許鏝鑿主要作用在於木料表面的修飾,所以不需要太硬的鋼材?還是因為作業時常有將木料挑出槽外的動作,所以採柔韌較有彈性的鋼材來避免刀刃斷裂?
整個刀鋒修整成一條完整的白線,不能有缺,不然重新修磨後有很大的機率會再出現缺口
鋼質明顯偏軟,很快就整好刀鋒
刀鋒斜面的貼鋼線在二側邊都往上翹,這是日式鑿刀的標準工法
第一把鏝鑿刃寬1公分,可以算是三分鏝鑿
圓弧刀鋒的鏝鑿,刃寬11mm,應該歸為四分鏝鑿,刀鋒暫先維持原本的弧形,試著切削木砧板的圓弧槽,效果不錯,決定先保持這狀態,也許是專門用來修圓形盒蓋的凹槽用?
小鏝鑿刃寬約6mm,算是二分鉋刀,斜面太小,刀鋒慘不忍睹,還需再練徒手磨刀功夫

後記

歐式木鉋-Hand Router
在木工作業中,開槽可用各類槽鉋,如機械作里、底取鉋、作里鉋、際鉋等,但僅限於二端開放的凹槽或邊槽,如遇到一端或二端封閉的凹槽或邊槽,前述的槽鉋幾乎均無用處。
歐式工法會先用地板鋸前端的圓弧面鋸齒,將槽的二條長邊鋸出,再用鑿刀將二線中間的木料剃除,最後用Hand Router或Router Plane完成槽底清理與修飾。
日式工法則是先用畦挽鋸將槽的二條邊線鋸出,再用鑿刀剃除二條邊線間的木料,最後用鏝鑿將槽底剷平。二者的差別在於清槽底的工具,Router Plane的深度調整很明確但比較繁瑣,必須多次調整或更換刀具,鏝鑿則可根據槽底的實際狀況隨機調整,但如要有平均且精確的深度,則必須要累積相當的操作經驗與技巧。
日式畦挽鋸基本上是拉式操作的雙面鋸,一邊是縱切鋸齒,另一邊是橫切鋸齒,視木紋走向來選擇,下方的木條是讓鋸片依靠用,鋸切工夫不好的我很依賴它
兩條線中間的木料用歐式斜邊鑿+木槌,快速移除
鏝鑿清理及修飾槽底,須注意木紋走向,遇逆木紋時可調轉方向或斜切以避免木紋撕裂現象
槽邊的餘料也可以用鏝鑿剃除,不過槽底清理完成後會比較好操作
大致處理完成,功夫欠佳,槽底不是很平坦
Veritas的Router Plane登場,仔細安裝並設定好刀刃深度就可動手,避免一次切割太厚的木料,刀刃容易受損,如要修飾槽壁與槽底的轉角處,須改用V型刀。
完工,槽底平坦乾淨許多

同場加映

第三批意外競標到的日本木工鑿
四分鏝鑿-宗茂,這把是連同二把薄鑿一併購入,賣家已完成細部修磨,入手可用。這把鏝鑿的基本架構與前面的三分鏝鑿一樣,但刀身斜邊則類似鳩尾榫鑿(鎬鑿),應該是為了能伸入細小的槽縫中作業而設計,刀鋒斜面40度較一般鏝鑿的25度陡了許多,賣家標示為大工道具,推論是為了修飾鳩尾榫槽而做出的樣式。
按照歐式BU鉋(鉋刃安裝方式為刀鋒斜面朝上)的慣用標準,一般木料作業,刀鋒斜面設定為25度。較硬木料作業時刀鋒斜面會提高到38度,雜亂木紋或逆木紋作業時則會採用50度的刀鋒斜面,這些設定是為了彌補BU鉋未設置壓鐵而採用的因應,只是用在鑿刀上是否適用?如純就理論角度來探討:
  1. 因為鏝鑿的作業方式必須以刀背為依託,保持刀鋒斜面朝上的姿態來作業,與一般鑿刀操作方式並不同,所以個人覺得用BU鉋的刀鋒斜面設定方式似乎還算合理。
  2. 鳩尾榫槽均採橫斷木紋的方式設置,槽底的修整無論是採何種鑿刀,都必須以斜面朝上的方式才能順利切削木料,此時應無須考慮木料硬度、雜亂木紋等材料因素,但如為一般封閉槽,則會有逆木紋操作的可能性。
所以這把宗茂四分鏝鑿,是否就是因此而將刀鋒斜面角度提高到40度?可是這種設定方式是否合宜?以後有機會可以來試試。
宗茂四分鏝鑿
刀銘,另三把鏝鑿均無刀銘
刀身斜邊樣式類似鳩尾榫鑿,刀鋒斜面的面積很小,表示角度比較陡
由側面觀察刀鋒斜面角度約40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