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榫孔鑿/六分向待鑿(向う区鑿)
為了最左邊的一把鏝鑿,連帶標到十把日式木工鑿,加上一個牛皮鑿刀收納袋。鏝鑿整理好了,其他放著不理也不是辦法,上網拍賣?就這品相,既費工也沒多少收益,想想這十把木工鑿刀中恰好有九把扣鑿、一把仕上鑿。仕上鑿的薄鑿跟旅刃的扁鏟很類似,扣鑿倒還沒有整理經驗,乾脆先挑些來試試,最後挑出追入鑿與向う区鑿各一把。
右邊的追入鑿雖然滿滿的歲月痕跡,整體倒算是完整,左邊的向う区鑿就只剩下金屬刀身,得幫它重新配木柄,也是想藉此機會嘗試安裝木柄,看得出來這批木工鑿還有好幾把需要更換木柄。
檢視
關於日本鑿刀的資料,台灣多是私人彙整的零碎資料,其中部分是商業性網站,就是沒有完整具系統性的介紹。
台灣官方唯一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網更是誇張,就只是編個碼帶過,內容也是錯誤百出,民脂民膏就這樣虛耗還讓承辦人賺了績效獎金,令人失望。所以還是參考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的網頁資料比較實際些。
竹中大工道具館把日本木工鑿分成扣鑿與仕上鑿二大類,台灣的洋臻工房鉋刀知識館也把台式鑿刀分成打鑿與修鑿二大類,兩者的分類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竹中大工道具館分得更細、更完整些。
扣鑿類似台灣的打鑿,而"追入鑿"與"向う区鑿"都算是扣鑿中的一個小分類,“向う区鑿”的外型與功能類同歐式榫孔鑿(Mortise Chisel),而在台灣或日本網站大多標示為向待鑿,既然眾口鑠金,那我也稱它作向待鑿了,因為日文"向う区鑿"實在不知該如何發音。
至於追入鑿也是多數台灣與日本網站常用的名稱,竹中大工道具館卻不稱作追入鑿,而是根據細部特徵再分成本叩き、広鑿、中薄鑿、中叩鑿、大入鑿等五大類,是複雜了些,而且它的日文說明也看不太懂,索性就隨波逐流也稱作追入鑿。
不過木工工具的名稱向來有地域性的限制,過分糾結於名稱有時真會令人頭昏眼花,還是先了解工具的功能比較實際些。
![]() |
日本鑿刀的各部名稱,取自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網站 |
圓弧型的刀鋒斜面,帶著諸多銹斑,所幸大部分是很容易清除的紅鐵銹,沒有找到堆積的銹垢、銹坑是件好事。
刀背也有許多紅色浮銹,鋼面上間綴著黑色斑點,這是需要擔心的地方,因為鋼面不會有黑染防銹處理,所以黑色的斑點有可能是結構比較緻密的四氧化三鐵,但只要不太深就還有處理的希望。多曲度的鑿刀斜面,整體感覺圓滾滾的,工具該有銳氣一點也沒有,當紙鎮還滿合適的,剛開箱看到它時,我是真得認真想過這件事。
前手大概跟我一樣是假日DIYer,而且還是其中拙於磨刀的那一群。不過近刀鋒處的陡角轉折倒是歐式鑿刀常見的手法,但只能用在榫孔鑿這類粗曠而講究效率的鑿刀。
刀鋒檢查,歪了一些些,這不難處理,只是常被忽略,尤其是二端的角(日本稱作"耳"),亮面是我先試磨的刀鋒斜面。
修整
刀背鋼面
跟日製貼鋼鉋刃相同,鑿刀的背面也稱作鋼面,除了刀鋒線外,這是必須先處理的項目。
老規矩先用DMT D8C試磨,磨刀石回饋的手感是硬度頗高,只好換用D8X特粗的磨石,效率就快了些。鋼面近刀鋒處略微翹起,花了個把鐘頭還是磨不到,得考慮是不是要打鋼面?
對於貼鋼的老鉋刃或老鑿刀,變形似乎是常態,也不知是結構應力釋放所導致?還是使用習慣所造成?反正都是要敲。
鑿刀的"裏"已大致成形,近刀鋒處就是磨不到,用直尺一量,有不足0.5mm的間隙,顯然是變形了,而且仔細檢查可以看出刀鋒的那條亮面又與其它區域不是同一平面,看樣子是得敲鋼面才能解決。
用紅筆標出凹陷區域記號,這樣方便引線至刀鋒斜面製作標記,避免敲到鋼質部位。
擔心手部握持鑿刀不夠穩定,所以利用F夾將鑿刀固定在鐵砧上,這樣可以空出手來固定釘衝,比較不會失手。
邊敲邊默數,每滿一百下就上磨刀石,不行就再敲,敲到滿三百後終於看到新的鋼面形成如上圖,左上角凹陷區域雖然縮小了但還是有不足的地方,得再敲。
在第二次敲之前會盡量把新生成的鋼面與舊鋼面磨成均一的鋼面,這樣第二次敲鋼面時才好判斷是否有效果。
重新標示,下面角落的紅線就是目前還凹陷的地方,也是這次敲的重點,鑿刀斜面的左邊與原本橫線上面,中間新增U型紅線是用來對應日本鑿刀特有的貼鋼線,如此就可放膽將敲擊點再往下移。
這次只敲了一百下,原本凹陷的地方就轉成新鋼面,算是大功告成,再來只要把鋼面整平就完美了,幸好沒敲到鋼裂。
敲鋼面造成的隕石坑,也是用D8X修正,很快就可以整平,本來圓滾矮胖的形象開始有些工具的銳氣。
鑿柄
印象中曾在拍賣網站看到全新的鑿柄,價格還算便宜,所以收到這批鑿刀後量了尺寸,再比對網站資料,似乎合用,就根據網站的建議,訂了二大兩小備用,順利的話,可以把其它鑿刀的木柄也換新。雖然日本拍賣網站也有賣木柄,但那加了運費的價錢,實在是預料外的貴。
第一眼看右邊的鑿柄圓孔似乎歪了,其實是外圍的鐵箍歪了,敲正就好,就是因為有這麼厚實的鐵箍,日式鑿刀才能承受鐵鎚的重擊,歐式鑿刀的鐵箍就是一圈薄鐵片只適合木槌。
本還在思考如何將圓形的榫孔改成方形,以便容納鑿刀的"莖",突然想到可以先把"莖"敲入一點來塑形,這樣就不用丈量細部尺寸,立馬嚐試,還真成功了,嘿!嘿!
原本的圓型孔擴大成為方型孔,很方便,不用再去細量尺寸與角度。
突然發現鑿箍是用膠水黏著的,唉!難道便宜真沒好貨嗎?裝好柄後再嘗試把鐵環敲出,重新安裝吧,這是在暗示我要買鑿刀輪下打器嗎?
鑿刀"莖"的尺寸為8.6mm*8.7mm,鑿柄預留的是8mmm圓孔,雖然擠壓成方孔,還是得再稍微擴大一些,考慮到木料的彈性,決定先拓寬為8.3mm試試。
用扁鏟擴孔不難,可是鏟出的廢料卻無法取出,只好用7mm的木工鑽頭將廢料攪碎再拉出來,只是沒法清乾淨,突然想到如果有專門用來處理深孔內部的日本鑿該多好。
清理完的榫孔,只剩下些小碎片,孔深比鑿刀的莖長,所以還有空間容納廢料。
試裝,比對鑿刀莖與孔的吻合程度,大致還行。
敲入木柄,沒有玄能鎚,只好用磚鎚,玄能鎚太貴了,還是磚鎚實惠些,反正台製磚鎚的底部也是很平,不過玄能鎚的硬度比磚鎚高,常久來說還是有它的價值。
接合處比預想中還優,有點意外,再用金工銼刀修修會更佳。
加上木柄終於有了工具的氣息,剩下刀鋒斜面的處理了。刀鋒斜面
一般細修鑿刀斜面多設定為25度,以減少阻力並取得細緻的切面,打鑿為增加刀刃的強度,斜面設定略高於30度,這把日式向待鑿為了提高效率並因應日式以鐵鎚重擊的工法,所以原本的刀鋒斜面加大至40度以上,以提高刀鋒的強度。
以往用歐式斜邊鑿均用木槌,這次想嘗試日式鐵鎚重擊的工法,決定先將斜面整理成基本的25度,再磨出40度的微斜角。
最初的試磨,凸肚子的斜面會出現弧形線條,不過這把凸得太明顯,都快變成翹鉋了,單靠眼力就可看出來。刀鋒線修正,背光檢查歪斜的地方,然後磨掉凸出的部分。
為了二個端角的方正,修掉很多,刀鋒線變成刀鋒面,二邊厚度還不一致,刀鋒線歪掉必然會變成這樣。不管怎麼磨都是霧霧的,這是第一次遇到,通常用到如玉#6000就會有清透的鏡面效果,這次算是栽了,是材質還是手法的關係?再研究看看,不過終於看到貼鋼線。
淡淡的貼鋼線,二側微微向上延伸,可惜技術不佳,圖片不易辨認。刀鋒主斜面整理好了,再來整理次斜面,或稱作"微斜面",不過先得修正刀鋒歪斜,通常刀鋒歪斜是因刀鋒斜面歪斜所致,所以修正完成的刀鋒線就會變成二邊厚度不一。
修正刀鋒線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歪斜的刀鋒斜面修回平的,也就是先讓刀鋒線的二端等厚,通常我會把研磨的重心放在較厚的那一邊,等二邊厚度相仿時再把重心挪回刀鋒面中央,磨出40度的微斜面。研磨時需頻繁檢查厚度的變化,避免不小心磨過頭。
微斜面的面積很小,只能完全靠手部的感覺來控制,左手壓著刀鋒斜面,用手指感覺鑿刀傳回與磨刀石接觸的阻力與接觸面積,右手則專心於鑿刀的平衡、角度保持與前後運動,剛開始要盡量縮短推拉行程,可以有效減少晃動。
微斜角建立完成,沒實際測量角度,目測不到40度。微斜面鏡面處理完成,但主斜面卻被刮花了,不過沒打算重整,畢竟主斜面只是當做依託的參考面,主要研磨的還是微斜面。
日後隨著研磨次數的累積,微斜面會慢慢向上延伸,等延伸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鑿入木料的深度,相對的操作效率也會受影響,屆時又得重修鑿刀斜面一次,希望那時我的電動砂輪機的功力能有增長,手動磨刀是挺累人的。
不過這把六分向待鑿往後用到的機率應該不多,家具製作不常用到寬度超過54mm的木角料。不過能相遇也是種緣分,剛好趁此機會學習並試著解決問題增加經驗,日後也可應用在其他木工鑿上。
不過回頭想想,鋼面似乎磨掉太多了,以後應該在"裏"的輪廓完整時就收手,換成敲鋼面的工序,這樣或許刀銘還能完整保留,嗯!後面還有五把不同規格的向待鑿,應該會更順利,只是這批木工鑿整理好後,該如何處理呢?賣掉或留用?是得好好想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