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榫孔鑿-四分打鑿
四分打鑿?12mm打鑿?雖然覺得應該用公制的12mm打鑿來當標題,但!不能否認的是"四分打鑿"看起來似乎多了點專業的氛圍,是否就是這因素,所以一直改不了?
跟八分平待鑿一起購入的四分打鑿,賣家把它們當作日製鑿刀,其實是台製的機率比較大,但無論日製或台製,對我來說都是稀有的珍寶,因為已經停產很久且還保持良好的狀態,當然它的狀態只能說是剛出廠的狀態,離可實際操作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這也是木工手工具的宿命。
打鑿與日式木工鑿刀的扣鑿相仿,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用力敲擊,以便快速將木料移除的鑿刀。近代台式木工鑿似乎沒有統一的分類及名稱,有的採師徒相傳沿用的稱呼,有的直接套用日本木工鑿的外型與名稱。
如按洋臻鉋刀知識館的分類,台式常用木工鑿刀可分成打鑿與修鑿二類,而這把台製榫孔鑿被歸類為打鑿,可是另有一種製鉋常用的杯鑿,應該也算是打鑿,但是它的結構與用途又與榫孔鑿不同,所以打鑿應該可以再細分。
台式平待鑿,不僅外型類似歐式斜邊鑿(Bevel Edage Chisel),木柄也和歐式斜邊鑿相同,在尾端都有一個鑿箍,所以既可以用木槌輕敲(也有人主張不可以搥打),也可以單純靠手力操作,但洋臻鉋刀知識館把它歸為修鑿,因為扁平的鑿頸被認為不適合鎚擊。
台式修鑿還有一種木型鑿(或稱作木成鑿)雖然已近乎停產,但市面上還有些在流通,它跟平待鑿一樣都被歸為修鑿,跟平待鑿不同的是,扁平的鑿身與不帶鑿箍的木柄,一看就知道不適合用工具敲擊,只能單靠操作者的手力,跟平待鑿又有些差異。
所以個人覺得應該可以比照歐式木工鑿的分類,直接以用途及外型特徵去分類,或許對DIYer的初入門者比較容易瞭解。
言歸正傳,近代台式木工鑿受日本影響很深,這把四分打鑿基本上跟日式向待鑿大同小異,鑿身是粗壯的方型柱體,但鑿頸的四方形結構與日式的圓柱體不同,其它如鑿身與木柄的接合方式、鑿箍的安裝等又與日式向待鑿相同,當然賣家也把它當作日製木工鑿來販售,幸好價格不是。
現在市售台式木工鑿常見的是平待鑿,或是日式的追入鑿,至於打鑿,少數專業工具店還有,不過是庫存?還是重新生產?倒是無法確認。
庫存品與新生產的主要差別在於金屬鑿身的製造工法,是傳統的貼鋼工法或現代的全鋼製造?實際操作過就能體會其中的差異。
檢視
![]() |
粗狀的鑿身,一看就覺得很堅固,類似歐式鑿的Mortise Chisel,只是個頭小了些,整體完成度不高,全都要再整修,方型的鑿頸是獨具的特色,與歐式或日式均不同 |
日本木工刀具專業廠在製作"裏"的時候,有專用的砂輪與治具,操作人員如果沒有刻意違反守則,是不太可能會把"裏"磨成這副德性,反之非專業廠因欠缺必要的治具與技巧,誤解的機率比較大,所以推論是陸製的可能性較高,台廠製作已有長久經驗,不太可能弄錯。
![]() |
試磨就可以確認,中間凹陷處是砂輪機加工的痕跡 |
整修
刀背鋼面
貼鋼製作的鑿刀,刀背通常稱作鋼面,也是必須先整修的部位,只是這把四分打鑿的鋼面相當特殊,只有近刀鋒處是平面,其他部位均是內凹的"裏",不懂為何會修成這樣?是技師失誤磨過頭了,還是對"裏"的型式有誤解。
敲鋼面
連續敲了幾把日製木工鑿,這次換成台製木工鑿,不知適不適用?不過既然都採用貼鋼工法,敲鋼面的工序應該是相同的。
![]() |
刀刃斜面只有粗磨,難以辨認貼鋼線,改由兩側邊的貼鋼線引線來製作標示,避免敲到鋼質部份 |
![]() |
刀鋒斜面的面積不大,決定派釘衝上場,先用F夾固定在鐵砧上,方便施作 |
![]() |
敲完試磨,原本凹陷的區域終於可以被磨到,但感覺不太對 |
![]() |
鋼也敲了,鋼面也調整回來了,仔細看卻發現一條大凹痕,這可沒招可治,只能磨掉刀鋒再重修刀鋒斜面,早知就直接修掉省下敲鋼面的工夫 |
![]() |
細看還可以在鋼面上看到二圈金屬紋路,似乎是二塊金屬鍛接後的痕跡,第一次遇到,不確定原因,也無法推論後果,只有等日後用到才能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 |
![]() |
刀鋒線成了狹長的平面,用手磨可會累壞,直接上砂輪機才是正解 |
![]() |
這陣子頻繁操作砂輪機,似乎有些些進步,不過還是沒法整成一致的平面 |
鑿刀側邊
鑿刀側邊本不想處理,只是用手碰觸的感覺跟刀背鋼面一樣,有內凹的觸覺,似乎也是用一般的砂輪機磨出來的,整體的平整度很差,雖說榫孔鑿主要作用在有效率地鑿出榫孔的大致輪廓,後續精準尺寸、平整與細緻則是修鑿的工作,所以鑿刀側面的精細與否不重要,只是這樣也未免太潦草些。想想還是決定修整一番,耐著性子磨,總覺得有些不對勁,仔細觀察了一遍,才發現鑿刀的左側角度不對,如斜面朝上,由正面看鑿刀,應該是下大上小的標準梯形,可是由磨痕判斷似乎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
![]() |
鑿刀左側粗磨,亮面就是比較突出的部位,貼鋼線很明顯,刀鋒斜面的部分完全沒磨到 |
![]() |
鑿刀的左側面繼續加工,雖然想用磨的方式來修正,不過進度很慢,開始有動用砂輪機的想法 |
![]() |
鑿刀的右側邊一樣進展緩慢,前端也是無動於衷,不過最擔心的是中段的側面與刀背交接處的凹痕,一直沒法處理到,這是日後刀鋒斜面的端角,不處理好以後還是要再處理一次 |
![]() |
決定再用直角尺檢查一下,果不其然,左側邊前段近刀鋒處有間隙,也就說製鑿時被多修掉一些 |
![]() |
右側邊用直角尺測量也是有間隙,看來得動用砂輪機了 |
![]() |
上磨石粗磨,有再平整了一些些,但是前端刀鋒斜面部分還是不完整 |
用砂輪機加工二次,再用磨刀石粗磨二次,雖然有進展,但始終離完美差了些。
心中猶豫著是否再用砂輪機?以我的功力,失敗的機率不小,不用砂輪機純靠D8X粗磨石,還得再花大把時間,糾結了幾天,決定不再冒險,試著改用微斜面的方式來處理,也就是不強求鑿刀側面整理成具同一斜度的平面,退而求其次的只整理鑿刀側邊接近刀背的區域,這就像是刀鋒主斜面是25度,但在刀鋒線附近則磨出30度第二斜面的原理,可以節省些時間。
![]() |
很快就整理出一小塊接近90度的微斜面 |
刀鋒斜面
整理刀鋒斜面按慣例先整平刀鋒線,毫無懸念,這把四分打鑿刀鋒線也是歪的,先修正刀鋒線後再開始整理刀鋒斜面,磨刀時回饋的手感是鋼質偏軟,相對於日式向待鑿的滑順,這把較黏,也不知這種描述是否正確。
刀鋒斜面粗磨完成即可看到清晰的貼鋼線,上層軟鐵與下層鋼質間夾雜些黑色微粒,應該是鍛接時殘留的雜質,也算是一種瑕疵,只是會對作業產生何種影響就不得而知了,希望不會有上下層分離的狀況。
![]() |
刀鋒線背光檢查,有透光即表示刀鋒線歪斜,須修正 |
![]() |
刀鋒線立於磨刀石上,注意二側邊與磨刀石的相對位置,背光檢查沒有透光 |
![]() |
貼鋼線在二端有些許上翹,但終究與日製鑿刀相去甚遠,下層鋼質與上層軟鐵間的貼鋼線有些黑色雜質 |
![]() |
刀鋒斜面還是循例磨至如玉#6000,影像線條沒變形,表示還算平整。 |
![]() |
金屬鑿身部位整理工作終於告一段落 |
鑿箍
鑿箍,或稱鑿環,是打鑿特有的配備,厚實的金屬鐵圈套在木柄末端,主要是用來保護木柄,不至於因敲擊而產生縱裂現象。另外也能確保敲擊的力量能直接向前傳導,所以鑿箍安裝的位置不能高於木柄末端,也就是說須讓木柄突出鑿箍但又不能太多。
鑿箍如高於木柄末端,敲擊時會先敲到鑿箍而使力量分散,影響效率。
這把四分打鑿的鑿箍是用膠水固定在木柄上,另二把平待鑿也是如此,或許是擔心出廠後掉落遺失而這麼作,因為很容易就把鑿箍反向敲出,顯然膠水的黏著力不是很強。
![]() |
用鐵鎚反敲順利退出鑿箍,如黏膠過緊可加熱讓黏膠軟化,殘膠用美工刀全部剃除 |
![]() |
用鋼釘以略微朝外的方式,敲出環狀圓孔。這是利用鋼釘不會切斷木纖維,也不會把木纖維壓扁,單純只是把木纖維向旁邊推擠。利用這個特性讓木纖維向旁邊推擠而逐漸被扯開 |
![]() |
用釘衝將釘孔擴大,盡量讓木纖維塞緊木柄與鑿箍的間隙,這個嘗試不算理想,因為釘衝的前端平面還是把部分木纖維壓扁,得再想想其他工具,還是把鋼釘再敲深一點?或是再多打幾圈釘孔? |
![]() |
用磚鎚的尖段,用圓心朝外輕敲的方式,讓木纖維朝外推擠鑿箍並把木纖維打散,可是不好控制,往往是把木纖維往下壓,而不是往外推 |
![]() |
最後再用鐵槌將開花的木柄末端敲實,這次嘗試的結果比整理平待鑿好一些,但還不算是理想,是該考慮買"鑿刀輪下打器"來試試 |
![]() |
完工、上油,準備試鑿 |
後記
這是我的第四把台式榫孔鑿,也是唯一整理完成的,前三把還在木盒內待著,因為金屬鑿身銹蝕太嚴重,除完銹後就被放棄。
記得曾在網路看過一篇文章,文章內敘述,台灣部分工具廠很早就將生產線移到對岸,以降低成本。或許這把打鑿也是對岸代工生產的,是有點失望,終究還是沒法擁有一把可用的純正台製榫孔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