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龍八分追入鑿?大入鑿?

網路競標入手的12又1/2把日製木工鑿,還有一個麂皮鑿刀套。之所以會有1/2把,是因最右邊那把只有金屬鑿身。恰好想到還有備用的台製打鑿木柄,剛好可以物盡其用。
本以為只要用膠槌把口金敲出,就可以把口金內殘留的木柄弄出來,孰料事與願違,忙活半天也不見動靜,殘念!既然敲不下來,那就只好用最笨的方式,挖出來。
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有點傻住,該如何挖?想想原木柄之所以會斷裂,表示木質本身已開始降解,也就是說只要有些許空間就可以把木纖維剝離。
決定先用木工三尖鑽出一圈孔,這樣就能有空間來撬鬆木纖維,如此慢慢地就可清空殘留的木柄。
好不容易淨空殘餘的木柄,取出口金,卻發現台製鑿刀柄口金比較粗,鑿刀頸與口金間會有段差,如此不僅有礙外觀,突出的口金也有刮傷手指的疑慮。若要用原本的口金套入鑿刀柄,又必須把鑿刀柄前端修細些,這可讓我陷入躊躇,因為這種古鑿的口金很多是手工鍛打,內側可能不如現代機製口金規整,也就是說口金內圈凹凸不平且有可能非正圓,要讓鑿刀木柄與口金完全吻合,需費不少功夫細修,想想實在沒把握也沒效率。
陡然想起幾年前曾在拍賣網站買到三把日式榫孔鑿,除鏽完畢卻發現鋼面銹蝕嚴重,太費工且修完後大概只剩一層薄薄的鋼面,實在不值當,猶豫一陣就把它們遺忘在雜物箱中。趕緊翻找雜物箱,仔細端詳,選中狀況最差的那一把。
三把銹蝕嚴重的日式榫孔鑿,中間那把的鋼面銹蝕最為嚴重,所以就它囉!
背景是同批的另二把榫孔鑿,放在旁邊備用。
選中的這把榫孔鑿,三兩下就把鑿刀柄敲出來,比對後,決定借用這把榫孔鑿的木柄,如此尚缺鑿箍,翻了下收集的舊鑿箍,尺寸均過大,只好寄望於台製鑿刀柄的鑿箍。
退出新鑿刀柄的鑿箍,大致合用,只要小修,終於湊到最後一個配件。
後方是鏽跡斑斑的向待鑿(榫孔鑿),前方是追入鑿,二者「莖」的形狀完全不同,感覺前者的設定比較優,不過製造時應該比較費工。
下面是榫孔鑿的口金,二者直徑差異不大,鑿刀木柄前端稍微修一下就可以裝入。
長度也差了些,左邊是榫孔鑿,右邊是這把追入鑿,短了約2mm。不過這點很好處置,把木柄部分鋸短些應該不難。
如預估,鑿刀柄鋸短些就可以用,完美。

整修

金屬鑿身

推測刀銘應該是-錦龍,只是沒法確認屬於哪種扣鑿,(本叩き?廣鑿?中薄鑿?中扣鑿?大入鑿?),畢竟手頭樣本與資料有限,最後只能冠上通稱-追入鑿。
鋼面試磨,刀鋒與根部附近都比較低陷,決定敲鋼面省點事。
刀鋒斜面有粗糙的機器磨痕,顯然先前有人曾經嘗試修整過,敲鋼面時須小心避開刀鋒的鋼質,現況無法辨別鋼質的分界線。
敲了幾個回合,近刀鋒處終於有新鋼面。
繼續敲鋼面,只剩下根部的一小部分,刀鋒附近已完整決定不再堅持。
敲擊面有點像隕石坑,不過這部位屬軟鐵,拉磨幾次就大致平整,紅線即是勉強辨識後的鋼質標示線。
刀鋒斜面整理完成,雖用上如玉#6000,磨痕還是很清晰,不知是相機?還是磨石的關係?試切一下,利度還是有的。

鑿刀木柄

東拆西湊,終於蒐齊配件,可惜無法使用新的鑿刀木柄,只能沿用舊柄,希望這木柄能撐久一點。

把木柄前方套合「口金」的區域清理乾淨,顯露出許數條裂痕,嚴重一點的甚至延伸至手柄部分。
口金內面的鐵鏽也用小砂輪儘量清除,但不用太光滑,粗糙面或許比較能抓住木柄。
明顯的裂縫有五條,尚有些潛藏小裂縫。
裂痕末端鑽出圓孔,用意是希望應力不會循著裂縫繼續朝手柄區域延長。
測量木柄原有的鑿刀孔,直徑約8mm
鑿刀的「莖」則僅寬約7mm,顯然小於鑿刀柄既有的孔,只能先想辦法把原有的孔填塞再開出新孔。
想了下,決定以9mm三尖鑽把原本8mm方孔改成圓孔,再塞入9mm塗滿白膠的松木圓棒,如此就可以在新填塞的松木圓棒中心點開出新的6.5mm圓孔,考量松木較軟,所以預留0.5mm的彈性空間。直接敲入金屬鑿身,如此7mm寬的「鑿刀莖」敲入木柄時,將迫使松木圓棒往外擴張,而套在外面的口金則會產生向內迫緊效用,如此就可讓9mm松木圓棒緊密黏合鑿刀木柄。

固定好金屬鑿身,可以開始整理陳舊的木柄,先用砂紙磨去木柄上的陳年包漿,處理完發現,實在不喜歡霧霧的質感。

找出淘寶買的Luban刮刀組,正好藉此比對刮磨與砂磨的效果。

上半是刮光,下半是砂光,感覺刮光比較優,其實如果多刮幾次,效果應該會差更多,不過想到還要塗上椿油保養,就沒再嘗試。
台製鑿刀輪下打器第一次登場,確實好用,也是標到這組鑿刀後才下定決心入手,很順利將鑿箍套入定位,既快且平,省下不少時間。
木柄末端用鋼釘打上密密麻麻的釘孔,除了讓木纖維外擴以迫緊鑿箍外,另可加速木質泡水軟化,也可省下不少時間,這次僅泡水一分鐘。
用鑿刀輪下打器嘗試讓浸濕軟化的木纖維往外倒伏,不見成效,反覺得被壓扁了些,只好改用板金鎚的尖頭,由圓心朝外敲擊,才讓鑿刀木柄末端纖維倒伏扣住鑿箍。
事後推測,或許是原本設定鑿箍的位置太低,只有鑿刀輪下打器的中央部位有接觸到木柄,當然也有可能是木柄末端太圓,把鑿刀輪下打器頂得太高,
話說這把木柄末端感覺沒有敲打過的痕跡,難道被犧牲的榫孔鑿曾經是店家的庫存新品?那也太可惜了。
整體薄塗椿油,除了防鏽,主要是避免木柄持續乾燥劣化,畢竟由原本向待鑿的型制推斷,這把木柄年事不低。
木柄末端待氣乾一天後就直接滴上椿油,讓椿油慢慢滲入木纖維中,希望可以儘量延長這把鑿刀木柄的使用期限。

試鑿

取個花旗松廢料試鑿,切入木料的手感平順滑暢,心想這次應該有磨利,有點小竊喜。
左邊是另一把八分追入鑿岩波,右邊則是錦龍,同樣都是八分刃寬(24mm),但岩波整體尺寸比錦龍大了不少。
並排對比,岩波的鑿刀頸、鑿身明顯均比錦龍長,岩波的鑿身的正面也比錦龍窄,顯然二者設定的用途並不相同。
側面比較,後方岩波的側邊明顯是由刀鋒往根部逐漸變厚,或許有撬開木料的作用,前方錦龍的側邊不僅比岩波窄,且前後的厚度大致相同。
參考竹中大工道具館關於「扣鑿」的說明,推論岩波比較接近「本叩き」的說明,具有粗鑿的功能。而錦龍則近似「大入鑿」的說明,偏重於細修功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