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木柄再上工-日式鑿刀祐次二分向待鑿(6mm)

這也是一把跟著鏝鑿進來的日式向待鑿,沒有鑿箍的木柄已經被敲裂,剛好可以練習更換木柄,原本想利用木材會循著木紋產生縱裂的原理將木柄翹開,如此就可以分離金屬鑿身與木柄,卻在網路尋找印籠鉋的資料時,意外找到鑿刀木柄卸除的工法,真是天助我也,工法比原先預想中簡單多多,只要一把鎚子就可以。

檢視

基本上這是一把曾經被頻繁使用但因某些因素而被冷落很久的木工鑿,金屬鑿身四處都有浮銹,但幸好沒有嚴重的銹斑與銹垢。
崩裂的刀口,刃寬6mm,推測是撬斷的,榫孔鑿通常是開路先鋒,要求短時間能移除最多的木料,相對的受到的阻力也最大,所以作業時只能用少量左右橫移的方式退刀,絕對不能撬,萬一太盡興而使鑿刀被木料夾住時,可用橡膠槌輕敲鑿刀周邊木料,即可順利退出。
沒有鑿箍的木柄就會像這樣循著木紋側裂,因為力量傳導的關係,大多由外側開始龜裂剝離,舊木柄換下來後不打算再利用,因為長期敲擊一定有不少內傷。
鋼面基本上很完整,「裏」的末端有刀銘,但一時間還看不清。

整修

更換木柄

公制6mm如按日制舊例是二分,工具箱中已有相同規格的Narex榫孔鑿,但因為木柄破裂所以先把它挑出來整理。
邊轉鑿刀邊敲木柄的側邊,為了避免損害木柄,選擇較輕的雙頭尼龍鎚,如果用鐵鎚應該會更快。敲的時候擔心金屬鑿身變形,所以努力保持金屬鑿身懸空,敲了不到一分鐘即有鬆動的跡象。 
間隙變大,顯示鑿身已經鬆動,再來就簡單多了,口金可以看到鍛接痕,一般歐式鑿刀的口金多是金屬片沖壓而成,厚度差很多。
繼續敲,終於完全分離,就是這麼簡單,是我想得太複雜。
網路買的台製木柄,右邊是小的,中間是大的,柄中間的孔都是8mm,左邊則是卸下來的口金。
大的鑿刀柄口金尺寸與原有的最接近,小的鑿刀柄口金尺寸就小很多,如安裝則鑿刀頸會突出於木柄外,容易割傷手部。
原本的木柄中心孔徑約6mm,比台製木柄的8mm中心孔小很多,這下可傷腦筋了。
這把二分向待鑿的「莖」寬有6.5mm,也就是說原廠預留了0.5mm的木料,以便利用木料的彈性來夾緊金屬鑿身。
試組裝,木柄孔徑當然太大,感覺會晃動,理所當然是不能用,想了想,似乎只有先把中心圓孔填塞後再開新孔的方式了,不然就得去日本買新的木柄回來。
蒐羅木料櫃中的圓棒,剛好有8mm的松木圓棒,松木的質地比原本的硬木手柄軟很多,密度也比較疏鬆,所以新鑽出的中心孔應略小於6mm。
圓棒上膠塞入木柄的中心孔,圓棒側邊鋸出三條細鋸路充當排氣道,這樣圓棒塞入時可以讓孔內的空氣順利排出。塞入後圓棒仍突出約1mm,本想剷掉但考慮空間小又有口金環繞,鑿刀容易受損就作罷。
重新開中心孔後再裝入鑿身測試,用5mm扁鏟細修擴孔,因為要利用木料的彈性夾緊鑿刀,先以5mm的小林式木鑽頭開出中心孔,再邊合邊修,松木圓棒的木質鬆軟,擴孔至5.5mm即試著敲入鑿刀。
運氣不錯順利裝入沒歪掉,修中心孔時要邊試安裝,如發現有歪斜就再修中心孔,所以保持一次只修掉一些些。
鑿刀頸如預料中的,沒突出口金外太多,不過忘了口金的長度,所以接合部位有間隙。

鋼面整理

本以為最困難的是換木柄,結果是意料外的輕鬆,反而鋼面的整理花了更多時間。
這把向待鑿一如先前的日製木工鑿,前端近刀鋒區域與中段均較低,初磨時都磨不到,越來越相信這是二手貼鋼木工鑿的宿命,但也有可能是工法的因素,畢竟鐵鎚長期重敲的力量或許也是鑿身變形的原因。
鋼面試磨,前端與中段均較低,與先前的幾把日式二手木工鑿一樣,這是通病嗎?是鐵鎚長期重擊的後遺症?還是鐵鋼工藝的金屬應力釋放?
順便把受損的刀口整修好,希望不會有內傷,鋼質硬度高相對的就會比較脆,容易崩裂。
隨著鋼面整理的進展,終於可以辨認出刀銘「祐次」。
由於鋼面接近刀鋒處一直沒能整理到,決定要敲鋼面。
敲了一輪就試磨,很快就有新生成的鋼面,但刀鋒前端仍比較低。
把新生成的鋼面整理一次,再敲鋼面,又有新生成的鋼面,終於接近目標了。
僅剩左上角沒能磨到,鑿刀斜面的二個端角很重要,一定要保持鋒利的直角,這樣鑿進木料時才不會偏移亂跑。
還是剩下頑強的一小角,只能繼續磨鋼面,要再敲鋼面?還是繼續磨?
繼續磨鋼面,終於完成,磨掉不少鋼質,可以看到中間段仍有沒整理到,只有前段與刀名的後段有整平,因為向待鑿的功能並不在細部修飾,所以中間就隨緣吧!

刀鋒斜面

一般榫孔鑿我會將斜面設定於30度以上,這把入手時斜面僅略大於25度,原本計劃先磨出完整的斜面再以微斜角的方式磨出30度的第二斜角。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好不容易接近完成卻發現刀鋒又崩了,應該跟我的磨刀手勢無關,比較有可能是原先舊傷潛藏的裂痕,這也證明原先推論撬斷的可能性較高。
斜面快整理好卻發現刀鋒又崩了,有點氣餒。
打起精神重整刀鋒線,再來一趟。
整理斜面發現刀鋒成鋸齒狀,擔心是否是鋼質硬度過高、過脆,心一橫,乾脆直接磨出第二斜角,也節省些時間。
仔細看就可以看到鋼質的部份向上延伸並包覆到側邊。
末廣的黃華似乎可以模擬出天然砥石的研磨效果,可惜沒耐心慢慢磨。
很明顯的,第二斜角磨歪了,慚愧。
試鑿,刀鋒相同區域又崩裂,我也快崩潰了,是舊傷?還是我的手勢錯誤?
由近照確定是崩裂,雖不難修復但如果是鋼質過脆的問題,就等於宣告廢棄,因為會一直崩裂,直到過脆的鋼質用完,這在現實中不太可能這樣子搞,因為無法用眼睛去判斷鋼質的狀況,通常只能廢棄。
一樣30度微斜面處理,如果再崩裂一次就決定放棄。
有驚無險地順利完成微斜角。
再試鑿,這次很注意手勢,避開個人的失誤,很快完成一個榫孔沒再崩裂,看樣子前次的崩裂的人犯是我自己。
刀口近照,沒白邊也沒捲刃,鋼質硬度比先前的台式榫孔鑿好多了。

安裝鑿箍

還是沒買鑿刀輪下打器,一直覺得使用率很低不想買,也想驗證自己的想法,先將鑿箍反向敲下,整修鑿柄的段差,重新裝入鑿箍,木柄末端用鋼釘撬開木質纖維,再用釘衝讓木纖維朝外分散,儘量填滿鑿箍和木柄的間隙。
退出鑿箍,金屬鑿身用塑膠膜包覆,以免誤傷手部,其實用碎布的保護力會比較周全,磨利的刀鋒還是會穿破膠膜。
木柄的段差,打算修成滑順的弧線,方便重新安裝鑿箍。
閒置許久的歐式鳥鉋,慢慢削掉段差,這把也是陸製品,主要是看中二邊的調節螺絲,可以比例調整鉋刃的出刀量,適合菜鳥練習,但完工品質不佳需自行修整才堪用。
其實用砂紙也行,只是不喜歡弄得到處粉塵。
用釘衝慢慢敲入鑿箍,方法是參考橡木桶安裝固定鐵箍的工法,其實原理都相同。
檢查鑿箍與木柄的嵌合狀態,現代的鑿箍都是機器製造,內圈的狀況都加工到很平順,所以與木柄嵌合狀態比較好,舊式的鑿箍是鐵匠手工鍛造,內圈未必是平順的環形。
用釘衝一定會使鑿箍受損,應該無損鑿箍的功能性,只是外表不甚美觀。
用金工銼刀很快就可以把凹痕修掉。
鑿刀木柄末端整理,用鋼釘環狀敲入木柄再往外翹動以擴孔,個人的想法是,鋼釘不太會切斷木纖維,而是將木纖維朝釘孔的四周推擠,如果循著木柄外圍打一圈鐵釘孔,部分被推擠的木纖維就會把往鑿箍方向擠壓,應有助於固定鑿箍。釘沖則用來將木纖維進一步扯開,所以須保持微向外傾斜的角度衝擊原本的釘孔。
原本在想日式木工鑿為何要費工整理木柄末端?歐式鑿刀似乎沒有這需求,是因為工法的關係嗎?網路上找不到答案,可似乎從木鉋進退刀的動作理解了,當鑿刀敲入木料時,木料的阻力也會反作用在鑿刀身上,久而久之鑿箍可能慢慢往後移動而掉出來,所以將木柄末端的木料打散可以限制鑿箍的後退傾向。
簡單補上消光透明漆,統一木柄的色澤

後記

整理過程中,刀鋒崩了二次,提心吊膽了一陣子,擔心鋼質過脆,幸好能有滿意的結果,讓這把已經消耗過半的向待鑿又能恢復工作狀態。
整理時一直在想,這把鑿刀究竟是用在大木作、小木作、還是細木作?6mm的刀寬,可以先排除掉大木作,剩下小木作與細木作。
25度的刀鋒斜面與一般建議的30度以上不同,推測是用在輕軟柔韌的木料上,不然刀鋒會消耗比較快,畢竟沒人願意為了磨刀而暫停工作,所以門窗的小木作師傅應該不會這麼作。哪就只剩下指物,也就是細木作。日本傳統的細木作大多是指桐木箱櫃製作,因為桐木重量輕、材質軟、易加工,所以25度的斜面角度或許比較合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