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線鉋-面取鉋銀杏面
意外買到一組角印籠鉋,附帶一把面取鉋銀杏面。出價前已知這組角印籠鉋的鉋體與鉋刃是分開保存,也就是說這組角印籠鉋是工具店還沒經過出貨前整修的全新庫存品。鉋頭,沒有使用過的痕跡,日式鉋因為是拉式操作,所以鉋頭與台式鉋相反。
鉋尾,因為是庫存新品所以印記都還在,可是「銀」的金字旁已消失,變成「艮杏面」,不過也只是無傷大雅的小瑕疵,隨著使用次數增加,這些印記都會逐漸消失,日本有些地區會稱作「銀南面」,實際上是相同的。鉋膛的黑痕代表已經過表訓染,也就是鉋膛已整修過,看過這麼多日式面取鉋歸納出一個現象,面取鉋的表訓染重點就像上圖,只著重刀槽、鉋膛上端與下端刀口處,所以中間幾乎都很乾淨,或許是因為切削的面積都不大,不像平鉋常需用全刀寬去切削木料,所以只要能確實固定住鉋刃就可以。
日本木工行業很早就建立高度分工的產業鏈,木工作業所需的工具各自有專業的工具廠提供,其中的木工鉋,因木料吸濕脫濕的特性,鉋體常會有細微的變動,所以通常工具店展示的木鉋雖然已經調整完成,但在木工師傅選定木鉋後,駐店師傅會再次對木鉋進行出貨前的細部調整作業,確定木鉋能正常使用才能交貨。
印籠鉋多用在門窗或櫥櫃門片的開閉接合面,以提高門扉的密閉性,避免風雨或昆蟲侵入,對我來說目前還用不到,而且未整修的角印籠鉋並不常見,不想冒然動手而毀在我手裏,所以只能先擱著。
倒是面取鉋銀杏面還不算稀有,用途也比較廣,門窗、家具、箱盒的裝飾性線條均會用到,雖然現代電動工具有各式尺寸的相同刀頭可用,大量生產的效率也遠勝木鉋,可是對於少量作業的DIYer來說,木鉋有時會是比較優的選擇,尤其是住在都會區,手動工具的寧靜與清淨就不是電動工具可比擬。
收納箱內其實還有幾把二手銀杏面,只是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痕跡,唯獨這次入手的是還未經出貨調整的庫存新品,再三思量,決定由這把銀杏面動手嘗試看看。
銀杏面的鉋刃採日本典型入嵌式,鉋底突出二個三角型誘導塊,操作時以誘導塊為依託,可以有效提高手部穩定性,如此才能刨出筆直且一致的線條。
三者的操作方式也都類同,日式銀杏面與大陸的圓珠線都是採拉式操作,台式的敏仔線雖沒有明確的操作方式,不過就刀口與鉋膛位置都與日式銀杏面類似這點來推論,應該比較適合拉式操作。這三者是否有連帶關係?其實由東北與台灣均有過不短的日治時期大概就可推論出來。
檢視
鉋體、壓鐵與鉋刃,鉋體外觀乾淨完整,壓鐵與鉋刃有部份銹跡,感覺不是很嚴重,應該不難處理。
鉋底、壓鐵與鉋刃,鉋底二側誘導塊的木料明顯與鉋體不同,或許是為了增加耐磨性而採用較硬的木料,但並不是每家的面取鉋都是如此配置,也有用相同木料的銀杏面,所以應該是由生產廠商自行決定,也許是增加競爭力的銷售策略。
鉋刃的鋼面除了一小塊銹跡外,其它區域都很乾淨,這倒是好消息。
鉋膛完整又乾淨,但是鉋刃無法伸出刀口,初判應該不是鉋體乾縮變形,因為退出鉋刃與壓鐵時並沒有被鉋體夾住,所以鉋刃出不了刀口,比較可能是壓鐵與鉋刃相互擠壓卡住了。
鉋尾,因為是庫存新品所以印記都還在,可是「銀」的金字旁已消失,變成「艮杏面」,不過也只是無傷大雅的小瑕疵,隨著使用次數增加,這些印記都會逐漸消失,日本有些地區會稱作「銀南面」,實際上是相同的。
換個方向,僅有右邊貼合狀況較優,左邊的間隙很大。
修整
鉋刃鋼面
磨刀先磨背,鉋刃的背面慣稱「鋼面」,日式貼鋼鉋刃的鋼面整理起來比全鋼鉋刃快多了,因為鋼面中央有一個橢圓形凹陷,慣稱為「裏」,所以鋼面需整理的面積比全鋼鉋刃少很多,但是貼鋼鉋刃常遇到鉋刃變形的狀況,雖然可以用敲鋼面的工序挽救回來,但對於假日DIYer來說是個不易克服的心理障礙。
歐式全鋼鉋刃的刀背整理起來既費時又枯燥,可是整理好的鉋刃變形的機率比較少,所以各有優缺點。
鋼面試磨,只有三個亮面,其他區塊都是較低陷的地方。繼續磨,有些進展,但圓弧刀鋒及裏的側邊鋼面仍磨不到,看樣子得準備敲鋼面了,這次敲鋼面不僅限於刀鋒線周邊,鉋刃本體也打算把它敲一敲,只是會需要不同的工具,且須注意鋼面勿與鐵砧直接接觸,以免碰撞發生鋼裂。
這次嘗試在鉋刃下方墊一塊薄木片,用意是藉由木片來避免鉋刃鋼面與鐵砧的碰撞,也順便測試這樣做會不會影響敲鋼面的效率,反正是實驗,除了多費一些時間外似乎沒其他風險。
敲鋼面是有些效果,不過墊的木片應該也吸收了不少衝擊,果然影響效率,敲鋼面本來就是耐力活,要時時保持欲速則不達的警惕,因為一失手就可能報銷一片鉋刃,或是得花上幾倍工時才能挽救回來。
敲鋼面是有些效果,不過墊的木片應該也吸收了不少衝擊,果然影響效率,敲鋼面本來就是耐力活,要時時保持欲速則不達的警惕,因為一失手就可能報銷一片鉋刃,或是得花上幾倍工時才能挽救回來。
刀鋒斜面
雖然原本的刀鋒銳利度很不錯,可還是想試試自己的磨刀功夫,斜刃研磨向來是我的罩門,每次嘗試都不理想,這次更多了中央的圓弧刀鋒,確實令我緊張不已,後來想想,銀杏面用得到的刀鋒也僅有中央的圓弧與兩側一小段線條,雖然把整個刀鋒線都處理完美是目標,可是至少要把會用到的部分處理好是起碼的標準。圓弧斜面因為手頭僅有DMT WAVE-F的弧型磨刀石可用,只能求刀鋒線的完整和堪用的銳利度,是不是該找些弧形磨石,但好像沒啥好選的。
壓鐵
如前面測試,壓鐵與鉋刃接合的狀況很不理想,原因大致可分二個方向,一是壓鐵變形扭曲,二是壓鐵二側的折角(慣稱為「耳」)不一致。
把鉋刃與壓鐵分開測試,剛入手時無法將鉋刃敲出刀口,如果將鉋刃裝入鉋膛但不裝壓鐵,此時可以順利出刀,表示裝入壓鐵後,壓鐵會施加過多壓力在鉋刃上。所以必須調整壓鐵來將這種壓力減輕或去除。
先將壓鐵粗糙的刀鋒斜面修磨細緻,消除掉斜面與刀背的段差,雖然按照平鉋的標準,壓鐵斜面的前端需修出70-80度的微斜面,用意是利用較高的角度來將刨花的木纖維折斷,避免或減輕木料的前裂現象,如此才能克服逆木紋或雜亂木紋刨削時引起木料撕裂現象,不過打算最後調整時再來處理。
檢查壓鐵的二個耳是否平均接觸鉋刃?把壓鐵平放在鉋刃上面,觀察壓鐵與鉋刃的接合狀況,用手輕按壓鐵四個角落,如有撞擊感或聲音,表示接合不良需調整。
敲三下是避免敲過頭,還要花時間調整回來,反而費事。輕敲原則是在固定高度放下,讓鐵鎚自由落下敲到壓鐵,單純利用磚鎚的重量,如此可以保持每次敲擊的力量約略相同。
壓鐵調整好就準備整修與鉋刃的貼合面,左邊是隱形膠帶,可以避免二個耳過度磨損,研磨時按壓的重點在前面的刀鋒斜面。
壓鐵調整好就準備整修與鉋刃的貼合面,左邊是隱形膠帶,可以避免二個耳過度磨損,研磨時按壓的重點在前面的刀鋒斜面。
鉋底除了切割面外,就是左右二側的誘導塊,銀杏面的作業區域都是在木料的直角轉折面,所以二個誘導塊之間應該是成90度,這樣作業時二個依託都能緊靠木料,如此可以增加持鉋的穩定度,切削出的線條才能筆直且一致。
理論上是如此,可是該如何測量,倒是完全沒有前例可循,順手取了直角規比劃,似乎可以,但直角規較厚的尺座妨礙了測量。想了下,才想到以前為了量測鐵鉋的蛙座(FROG)特地買了SHINWA的三寸法師,剛好可以派上用場,結果忙活了半天準備收工時,赫然發現一把學生用的塑膠量角器可以很快得到結果,有點啼笑皆非,不過每天都能有收穫也是不錯的。
SHINWA三寸法師,由鉋底二側的依託引線,用畫線刀切出延伸線。
二條延伸線會有一個交叉點,檢查交叉點的二條線間的夾角是否為直角,且交叉點需為鉋底中心線。
把小法師收回抽屜時剛好翻到這把學生用量角器,靈機一動,放在鉋體上比對一下,一目瞭然,比剛剛花了大番功夫才畫出的兩條線快多了。
二條延伸線會有一個交叉點,檢查交叉點的二條線間的夾角是否為直角,且交叉點需為鉋底中心線。
把小法師收回抽屜時剛好翻到這把學生用量角器,靈機一動,放在鉋體上比對一下,一目瞭然,比剛剛花了大番功夫才畫出的兩條線快多了。
鉋膛
日式木工鉋屬於入嵌式,即鉋刃的固定需依靠鉋膛二側的刀槽,所以即使不安裝壓鐵也可以進行刨削作業,加上刨刃出廠時已加工至銳利狀態,所以便先行試刨,剛入手時無法出刃,去掉壓鐵就可以出刃,應該是壓鐵的因素比較大。省下了鉋膛的表訓染,可以開始合體了,裝入鉋刃與壓鐵,背光檢查壓鐵與鉋刃的接合面,唉!竟然又透光了,顯然是被壓桿影響。
背光檢查,還是透光,只是間隙似乎有縮小一些,好吧!繼續調整,但不是調整壓鐵的二個耳,直覺應該可以試試改變壓鐵前段的角度,為什麼?不知道,只是不想再動壓耳與壓桿而已。
試刨
已試過順木紋刨削,只要鉋刃與壓鐵調整好就沒問題,這次就改試橫木紋刨削,結果是一蹋糊塗,反正也沒太在意,實際作業是不允許這樣處理的。
細木作的基本原則是木料的端面必需儘量隱藏不可以外露,美觀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安定性,因木料端面的水份散逸會比弦面快,所以木料端面裂開的機率也會比較高,端面的開裂未必都是一條條長裂痕,很多時候是短裂痕,但如顯露在外總是不美觀。
橫木紋刨削,果然是一團糟,如用電動工具的敏仔線刀就不會如此毛糙。
順木紋就能有光滑細緻的線條,但用刨時必須注意手勢與施壓的區域,拉式工法與推式工法完全相反,但手部施壓的原則是相同的,拉式工法試刨時可以把手指放在壓鐵與鉋刃上,用手指直接感受二者切入木料時傳回來的律動,可以很清楚了解壓鐵與鉋刃的狀態。
練習了幾次,出來的刨花都是捲捲捲,壓鐵似乎沒發生作用。雖然自覺大致抓到運鉋的手勢與姿勢,但不確定是否正確,這是閉門造車的我常常面臨的困惑,畢竟是假日DIYer的自嗨。
完成的線條近照,基本上是一個等邊直角邊槽再放上1/4圓柱體組成。
後記
雖然大致完成整修,但仍有二個部分欠缺待補足:
1、鉋底圓弧部份的修正,應該會用到外圓鉋,目前手頭並沒有合適的外圓鉋,有考慮用不銹鋼圓棒加砂紙或是製作刮刀板?
2、鉋體的保養方法,究竟是用台式鉋的浸泡機油?還是採用日式的椿油塗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