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木鉋-協興41mm非入嵌中鉋

台幣150元在蝦皮買到的二手台式非入嵌平鉋。歐式鐵鉋用順手了,也對木工刨刀的基本原理有了些了解,回頭又對木鉋產生興趣,原本就有一把際遇坎坷的協興寸八長鉋,初入手時因不懂得整理而棄置不顧,在廢料堆待了好幾年,每每在網路上找到些資料就把它當做練習材料,磨鉋刃、平鉋底、修鉋膛、敲壓鐵、調壓桿、泡機油澡,除了補刀口以外,所有關於木鉋修整的工法,至少都挨過一遭,可以說是飽受折磨,最後誤打誤撞地把它救回來,現在是最常用的粗鉋,也確實好用又耐操。雖然有想再整理一把台式平鉋的想法,只是因為沒有迫切性,也就擱置了。
在蝦皮閒逛,看到這把中鉋,剛好手上沒有這尺寸的鉋刀,外觀還算整潔,價格也便宜,所以買了。
收到後按例開箱把玩,刃寬標示寸二,換算應該是42mm,實測是41mm,廠商大概是把鉋刃切割的耗損也算進去了,真是無言,他們大概沒想到商譽也會被切割掉吧。
鉋體外觀無使用痕跡,鉋刃與壓鐵也沒銹蝕,鉋刃斜面有研磨過的痕跡,前手應有嘗試整理,可能因為壓鐵無法敲入鉋膛,所以放棄轉賣。
檢視壓鐵後發現與一般台式鉋的壓鐵不同,也與他的大前輩寸八長鉋不同,壓鐵斜面的刀背有一塊凸起,推測是用來加強壓鐵與鉋刃接合處的密合狀況,或是要增加壓鐵前端斜面的強度避免變形,可是因為這塊突起也使得壓鐵前端厚度增加,所以置入鉋刃後即無法放入壓鐵,第一次見到這種型制的壓鐵有點好奇,一時也沒想好如何處理,就先擱一旁。
鉋體則大致完整,不是台式鉋常見的木料,也跟原有的長鉋不同,但檢查鉋頭的橫截面,發現是弦面材而不是常見的徑面材,這點實在是令人訝異,台製木鉋應該不會如此取材,倒是陸製木鉋常常看到(木井方的台式木鉋就是如此)。加上壓鐵的特殊樣式,心中不免揣測這把是否是來自對岸的台式鉋?可是上面又有協興的印記,真相為何,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鉋底的檢查重點在刀口,完整度不錯,刀口雖比另一把協興長鉋小許多,但應該也只能算粗鉋。至於平整度?看到弦面材就不打算浪費時間測量。
鉋體外觀色澤、紋路有點像是茚茄木,這是種在對岸使用廣泛,俗稱菠蘿格的東南亞硬木,台灣很少見,淘寶的木鉋材料店也有賣,或許可因此而推論這把中鉋是對岸代工生產的。
鉋頭可以看到木料的年輪線,屬弦面材無誤,變形機率比較大,需常常平鉋底,傳統的台製木鉋不可能如此取材,倒是大陸製木鉋就沒那麼講究,雖然不是理想中的徑面材,不過買了就別浪費,當作練習也是不錯。
不能用的癥結在於壓鐵無法正常定位,僅有壓鐵前端的斜面可以卡入,硬敲進去怕退不出來,很粗壯的壓桿是台式非入嵌木鉋的特色,因為它必須提供足夠的壓力以固定住壓鐵與鉋刃。
翻到壓鐵的背面,前端一整個突起,難怪會卡住,第一次看到這種形制的壓鐵,所以推測可能是對岸代工生產的台式鉋,雖然在淘寶看過類似尺寸的台式鉋,不過沒實際入手過。
一般市售台式鉋的標準鉋刃,不過這是全鋼鉋刃,不是日式的貼鋼鉋刃,至於鋼材的種類及細節無從得知,不過就寸八長鉋的經驗,至少不太會生銹。
前一手研磨過的鉋刃斜面,仔細看可以發現刀鋒線的中央微凸,上手似乎有刻意將刀鋒線整理成中間凸的弧線,這算是所謂的"凸鉋子"嗎?鉋刃斜面中央有塊色澤不同的弧形區塊,是有特別精磨過的區域,還在思考是如何磨出來的?
由側面檢視可以發現鉋刃斜面呈現微小的弧度,上磨石整理時就會看得比較清楚,鉋刃中間部位有一道橫向邊緣帶色彩的區塊,應該是熱處理的痕跡。

整修

鉋刃

台式鉋刃因日據影響,鉋刃型制早就由漢式轉換成日式,但仍保留傳統漢式工法。二次大戰後,隨著日本退出,加上成本考量,台灣木工工具漸漸演變出自己的特色,其中之一就是本文的非入嵌木鉋。
近代手工具沒落,市場規模急遽縮小,仿日式的貼鋼鉋刃均因成本過高而停產,目前只有店家的庫存或日本進口的鉋刃可選擇,市場縮小引發了價格競爭,也出現了鋸片鋼鉋刃與全鋼鉋刃,所以目前市售台式木工鉋的鉋刃大致可分成三種:
  1. 進口日製鉋刃:大多是台灣進口商委託日本工廠生產,刀銘也跟日本國內不同,少數高單價的是日本直接進口。台灣廠商把日製鉋刃分成一級與二級,沒接觸過,實在也搞不太懂二者的區別或分辨的方法,或許是用鋼材種類的不同來區別吧,比如白紙鋼與青紙鋼。其實日本鉋刃會明確標出鋼材,例如青紙一號鋼、安來鋼、東鄉鋼.....等等,不像台灣頂多分成紅火鋼與白火鋼。
  2. 均質合金鋼鉋刃:就是以均質鋼板切割成型再經熱處理的方式製造的鉋刃,熱處理的用意在提高切割部位鋼材的硬度,以提高耐用度,這類也是在一般五金行最常見的,我的協興長鉋在廢料堆待了至少三年,取出後鉋刃也沒多少銹,壓鐵倒是浮銹一堆,所以推論鉋刃是均質合金鋼板切割的。
  3. 鋸片鋼:將磨損被淘汰的金屬切割用鋸片,切掉鋸齒再切割整理成木工鉋刃,此類鉋刀常用於室內裝修作業,鉋刃厚度較薄,偶而鉋刃上面會有原鋸片固定用的圓孔或側邊有鋸齒切除後殘留的凹孔,因為金屬切割用鋸片多以耐衝擊、耐高溫的超硬合金鋼製成,剛好可以應付人造板上黏貼的非木質面皮,部分木鉋會在鉋底加裝一層不銹鋼板以防止鉋底過度磨損。
上圖是金屬切割鋸片修改而成的鉋刃,旁邊有鋸齒切掉後留下的凹槽。
這把中鉋的鉋刃則是均質鋼板切割而來,最大的優點是成本低,但是此類鉋刃完成度不高,通常需耗費較多的時間來整理,這點就不如日製鉋刃及鋸片鋼鉋刃。
"磨刀先磨背"所以鉋刃的整理也是先從刀背開始,刀背的磨痕仍保持原始的加工痕跡,顯然前手並沒有整理刀背,不過既然鉋刃斜面有修磨過,就先試刨一下,切削感不錯,可惜前手不懂得整理壓鐵,不然或許不用把它轉售脫手。

試刨,切割的手感很俐落,不會有撕裂木料的手感,刨花表面也算平滑細緻,因壓鐵無法正常作用,所以鉋刃的固定性很差,對進退刀的敲擊很敏感,很容易進刀或退刀過多。
整修鉋刃與壓鐵的前導作業,用金工銼刀將鉋刃與壓鐵周邊的毛刺與銳角倒角,這樣才不會割傷手指,日製鉋刃出廠前均已修圓,台式則多省略掉這步驟,整修時需切記刀背切割區的部分不能修,以免影響刀鋒線的平直。
粗磨刀背,有了長鉋的前車之鑑,直接動用DMT D8X粗磨石,中間弧狀磨痕是原廠機器加工的痕跡,周邊橫向磨痕是DMT D8X的刮痕,左上角另有一小塊三角型凹陷,尚無法處理到,就這種均質全鋼鉋刃而言,這品項算是不錯的。
側面也可看到熱處理加工的痕跡,適當的熱處理可以提高鋼材的硬度,提升耐用度,成本上比較便宜,只是如果回火沒控制好,會使鋼材的特性變成極端的脆或軟。
為求迅速整平鋼面而動用DMT D8X也招致反作用,鋼面整成多層次高低平面,左端的凹陷還沒處理到,近刀鋒處已成有背斜角的平面,傷腦筋,望著刀背想了許久,推論或許因為近刀鋒處研磨的次數比較多,中間部位研磨次數比較少,所以變成階梯狀的平面,加上按壓力道過於偏刀鋒處,所以近刀鋒處成了最低的單獨平面。
試著更換細一號的D8C繼續奮戰,並把按壓力道盡量集中於鉋刃中間部位,逐漸將階梯平面整理成單一平面,最終渴望的鏡面出現,也算是又學了一課。
鉋刃刀背研磨至#6000的鏡面處理,因為習慣由倒影找線條來判斷平整度,線條如有曲折,這個曲折點就是二個不同平面的交接處,如果線條是弧形就表示不平,也就是說有再整理的必要,當然這是個人主觀認知,是否一定要整理到鏡面,端看個人需求。

鉋刃斜面

如前所述,前手已將鉋刃修磨過,而且刻意整理成凸鉋子,只是刀鋒中間的圓弧區塊是如何磨出,百思不得其解。倒是整個鉋刃斜面由側面看是微微的圓弧線,不像是老手整理出的斜面,如果斜面是圓凸狀,整平時會出現橢圓形狀,如果是砂輪機磨成內凹圓弧形狀,整平時會出現斜面上端與下端均先有研磨痕,斜面中間則仍保持原狀。
鉋刃斜面如果磨成弧面,整平時就會出現橢圓狀,隨著修整的進展,會漸漸恢復成方正的平面。
想嚐試將二邊的轉角修圓成凸鉋子,似乎沒啥效果,反而加深二端尖角,得花更多時間整平,失敗的嘗試。
決定先磨到這個程度就好,鉋刃斜面的四個角落均較低,如要整個齊平恐怕得再花上不少時間,這樣應該足夠用來測試鉋刃的利度與耐久度了。
一樣是#6000鏡面處理,影像的線條好多了,沒有彎曲變形。

壓鐵的整理

如前述,這把中鉋的壓鐵與我現有的壓鐵均不同,既然過緊無法卡入鉋膛,想了想,無非有二方向,一是調整壓耳的角度,另一則是把前端的突出塊磨除,讓它跟一般的壓鐵一樣,下決定前再試組裝一次以便細部檢查。
壓鐵的斜面只能穿過壓桿一小段距離,距刀鋒還有一大段距離
壓桿二端明顯過緊,壓桿中段位置壟起無法接觸壓鐵,理想的狀態是壓桿與壓鐵平均接觸,台式非入嵌木鉋因無刀槽夾緊鉋刃,故需壓桿與壓鐵平均且緊密地配合,以便穩定且均衡地將鉋刃固定在鉋膛中,這樣進退刀時才會平均。
背光檢查壓鐵與鉋刃的接觸點,無透光表示密合度良好,但檢查壓鐵的二個耳,似乎沒有多少調整空間,測試了幾次決定採用方案二,把前端突起區塊磨除,這樣可以提供二個壓耳較多的調整空間。
壓鐵通常是用低碳鋼鋼板切割而來,較軟也較具彈性,所以磨起來很快,先不考慮角度問題,直接與後面本體齊平,後續整理再來考慮壓鐵前端與壓耳的角度關係。
壓鐵斜面也一併修磨,基本上仍按原角度,沒刻意調整,兩端尖角入手時已修成圓角,所以沒再更動,關於壓鐵斜面的二端是修圓還是保持直角,似乎都有人採用,以我極其有限的經驗當然沒法評斷,就按原樣使用,等經驗累積夠多了再來試試。
試組合,壓鐵輕壓就可以塞入,中間的空隙變小,壓桿中段也較平緩些,可能是因為二邊頂起的力量變小,左邊用手推可以明顯感覺鬆動,右邊則很難推,夾持力較大。
檢查壓桿與鉋膛的距離,右邊比左邊少了0.5mm,難怪會較緊,可能是壓桿裝歪了,也可能是鉋膛歪了,對這種廉價平鉋來說,這些應該不會是奇怪的事,只是對我來說又多了道難題:
  1. 調整壓耳的角度是否足以修正這0.5mm的間距?有疑慮。
  2. 鉋膛鏟低?我的手藝可能難堪此大任。
  3. 調整壓桿也不可行,因為位置正好在壓桿與鉋體接合的地方。
  4. 最後決定用銼刀修,似乎可以解決問題,二邊的緊度慢慢接近。
背光檢查壓鐵前端與鉋刃的貼合狀況,原本不透光已變成左邊透光,對照上圖,即左邊的夾持力較弱,記錄下來當作調整的參考。
壓鐵的斜面前端可以伸至刀口處,終於可以正常運作了,接下來要開始調整壓耳的角度了。
先把鉋刃與壓鐵組合後平放,輕壓四個角落,測試壓鐵與鉋刃的密合度,如有間隙,輕壓會有碰撞感,不一定會有聲音,如間隙極小時不一定會聽到金屬的碰撞音,所以需靠手指去感覺,按壓的力量可輕而緩,有時需要多次測試。如圖右邊壓耳的間隙很明顯。
壓鐵的背面有道摺痕,把摺痕靠在鐵砧的轉角線上
敲擊點須在三角型區域的中間,我選用的是槌面平整的磚鎚,每敲三下就放在鉋刃上觀察,力量切勿過大,以免過頭又要調回來。
敲了一陣子,忘了數,反正敲三下就測試,終於達到想要的結果,右壓耳妥妥地貼在鉋刃上,輕壓其他三個角落也沒有金屬碰撞的手感,應該是可以了。
壓鐵的刀鋒線也是要先修正,上圖刀鋒線沒歪斜,可是背光可以發現有些小缺角,跟鉋刃一樣須先修正才開始修磨斜面。
一樣背光檢查,沒透光就OK,習慣在磨刀石上檢查,但必須注意磨刀石上的水量,過多的水分會遮蔽光線造成誤判。
因為兩端壓耳的高度,所以壓鐵前方與鉋刃是呈現斜角相接觸,以往都是用貼膠帶的方式,這次嚐試改以雙手按壓鐵斜面前後推磨,這樣就可以建立壓鐵與鉋刃接觸的斜平面,推磨時須注意不可對壓耳施加壓力,才可以避免壓耳過度磨耗而失準。
基準面建立完成,換細一號的磨石繼續修磨,此部分要與鉋刃的背面接觸,細緻點可減少刮傷鉋刃的機率。
整理完成的壓鐵,壓耳原本尖銳的端角也變成小平面,我覺得這樣可以增加壓鐵與鉋刃的接觸面積,提供更緊密的接合面積。
試組合,背光檢查,剩下中間一點點間隙,如加上壓桿的迫緊,應該會完全密合。
試組合,壓桿與壓鐵的間隙又縮小了,只剩下中間一點點,因為是中段,所以我選擇調整壓桿,推測有可能壓桿變形。
背光檢查壓鐵與鉋刃的接合處,無透光就表示接合良好,如同先前推測,壓桿的壓力可以讓壓鐵前端迫緊鉋刃。
調整壓桿,利用自製的一字起子,分次敲擊壓桿中段並逐次測試,敲的方向需與鉋膛垂直。
背光檢查,壓桿與壓鐵完全貼合,總算完成基本調整,後續還要調整壓桿與壓鐵的迫緊力道。

鉋膛

均質鋼板製成的鉋刃,不像日製貼鋼鉋刃的本體是帶弧度的,所以鉋膛的修整相對就單純許多。
整修鉋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增加鉋刃與鉋膛的貼合面積,藉此增加鉋刃的穩定性,因鉋刃切入木料時的反作用力會直接由鉋刃承受,如果鉋刃緊貼鉋膛,則前述的反作用力會傳遞到鉋膛而轉到鉋體,如果反作用力無法順利傳導移轉出去,或是傳導不平均,就會由鉋刃單獨承受反作用力,此時就可能使鉋刃移位,所以東西方的木鉋都很注重鉋膛的修整。
雖說鉋刃是均質鋼板,但表面仍會些起伏歪斜且每一片可能都不太一樣,所以仍需進行鉋膛的微調整,尤其是這種機器大量生產的廉價木工鉋刀。
以往調整鉋膛多用6B鉛筆,這次改用針車油,這是我平常進行工具清潔保養最常用的,看能不能改善鉛筆碳粉有時不易辨別的缺點,尤其是深色的木料。
現況是中央一大塊淺色區域,代表裝上壓鐵後鉋刃並沒有緊貼此區域,如有緊貼則會有如周圍的深色印記,也就是說周邊較深色的區域較中央高,所以必須把高的區域鏟低一點。
試著用鏝鑿剷掉鉋膛表面的深色印記,部分已滲透到木料裡層的印記,只須剷掉薄薄的一層即可,鏟出的木屑需為粉絮狀,片狀就太厚,切忌一次剔除太多。
第一次嘗試用鏝鑿來修鉋膛,確實比扁鏟好用,就是價格有點小貴,一把新品要價3.X千元,消費不起,我的鏝鑿是連同其他鑿刀整批競標回來,價格可實惠多了。
鉋刃塗滿針車油後,按正常方式放入鉋刃、裝入壓鐵,然後敲緊定位,調整鉋刃、試刨,檢查鉋刃的固定性後退出壓鐵與鉋刃,檢查鉋膛的油漬,如油漬並未覆蓋整個鉋膛,就繼續將有油漬的部分剷掉薄薄的一層,同樣裝入鉋刃與壓鐵後再檢查。
剷了三次,油漬幾乎覆蓋整個鉋膛,應該可以收工了,繼續下一階段。

鉋底

背光用下端定規檢查鉋底,沒透光的地方用白蠟筆標示,很快就可判斷刀口的前面與鉋尾均略高,左邊比右邊略高一些,調整我的Wood River #4 V3,受惠於鐵鉋的左右調節機構,我可以從容調試需要的厚度,不過運鉋的手勢也會影響鉋刀的操作效率,不管木鉋或鐵鉋,一把可以信賴的平鉋是很重要的。
鉋刃與壓鐵需敲緊就定位但刀鋒略低於刀口1mm,以免鉋刃碰撞受損。先將標記刨掉,再全面刨一次,然後下端的定規測試後再標記。
標示線條慢慢延伸,表示進展良好,刨去標示線,再全面刨平一次,下端定規檢查、標示,如此循環至下端定規檢查均無透光為止。
全部都不透光就可以收工,中間透光處是刀口,不過檢視角度需跟著燈光調整,最好是讓燈光在視角的正後方,可以避免因光線不足而產生誤差。
橫向檢查,右邊略高,一樣刨平後背光檢查,至少需有鉋頭、刀口前方與鉋尾三條線。
檢查鉋體側邊與鉋底是否呈直角,運氣不錯,二側邊的誤差極小,考量到壓桿的存在就不處理了,不然退出壓桿再裝入,就得再調整壓桿與壓鐵,挺費事的。
試刨,木料中間有個樹結,刨花出來的很順暢,終於調出較薄的刨花,且能維持這個薄度,表示鉋刃與壓鐵的固定性還可以,不會隨著刨削作業產生的阻力而飄移,但是進退刀還是不夠順暢均勻,必須再調整壓鐵的迫緊力,也就是壓鐵頂住壓桿產生的反作用力來緊壓鉋刃,打算藉調整壓耳的角度來獲得所需的效果。

試刨

鉋底整好後當然得試用一番,除了測試刨花出來的順暢外,主要在測試鉋刃與壓鐵的固定性與進退刀的穩定性。
固定性指的是運鉋過程中,鉋刃與壓鐵是否會有不易察覺的移動,通常我會從鉋刃切入木料回饋的手感與刨花的厚度是否一致等因素來判斷。
進退刀主要在測試鉋刃整體是否能平均的進刀或退刀,例如將鉋刃調整置中且二邊出刨花能均厚時,略敲緊壓鐵,試刨數次,檢查刨花的厚度是否與原來的一致;如可以,則敲鉋頭以進刀,再試刨,檢查刨花的厚度是否略有增加且一致,如此可判斷壓鐵是否能平均地固定刨刃,如壓鐵無法平均的固定鉋刃,鉋刃進刀的程度就會不一致,此時的刨花會變成一邊厚一邊薄。
敲鉋尾,敲緊壓鐵,試刨,檢查能否出刨花及刨花是否有一致的厚度,這也是在測試壓鐵固定鉋刃的程度。
因為台式非入嵌木刨僅能依靠壓鐵與壓桿來將刨刃固定在鉋膛,故須不斷調整測試二者的張力與壓力。
終於能有均勻的薄刨花,可惜還是捲曲的刨花,顯然壓鐵的位置還要再嘗試往前敲。

上油

最後當然還是得幫它泡個機油澡,希望能減緩變形的頻率,尤其是台灣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加上弦面材天生愛變動的特性,希望這層油膜能提供較多的保護。
曾試過針車油,因為那時手邊只有它,用了幾次發現除了沾染灰塵外,似乎沒多大用處,剛刷上時油亮亮的,過陣子取出卻是整個乾瘪瘪,只剩下髒髒的手垢,參考網路訊息後,發現針車油屬於乾性油,沒法維持太久,只好按照拙園創意木工的介紹改用摩托車的機油,雖然膩手麻煩些,但確實可維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還比較便宜。
塗上厚厚的機油後,以耐熱塑膠袋裝妥,把鉋體上的氣泡推離,讓膠袋與木料間的機油可以慢慢滲入鉋體,或說是進入木料的導管就可以封裝等待二週或更久。
紙膠帶固定後加上標記,免得放到忘記,等二週後再來開封整理。
剛取出的鉋體,油亮油亮的,倒真有點台式鉋的感覺。再來要擦掉多餘的機油並放置陰暗處讓它陰乾,順便讓木鉋內部過多的機油回吐。
擦去機油,裝入鉋刃、壓鐵
裝入鉋刃與壓鐵,試刨,卻有了出乎意料之外的狀況,無法刨出薄刨花,怎麼調都不行,不會是又變形了吧?才二週,雖然台北都是炎熱的高溫,苦惱!
想起平鉋底後試刨時,有多次調整壓鐵二端耳的角度,會不會因此又有變動?
拿出下端定規再量測,刀口前段均透光,顯然鉋底尾段有壟起,想起“自己動手做平鉋”這本書中特別提起,鹿港司會在敲入壓鐵後將鉋尾刮掉一張紙的厚度,理由是壓鐵敲入後會增加鉋膛的壓力,刀口後方的鉋底會壟起。
刀口前方有透光
鹿港司是用鋸片鋼改造的專用刮刀,雖然我沒有,但有LUBAN的歐式榫鉋可以橫木紋刨削,應該也行。刨過一次就把鉋刃與壓鐵裝入測試,在第三次刨削後,終於完工。
刀口後方的鉋底刨去一層後透出原本的色澤,機油並沒滲透多深,二週的時間還是太短些
第三次刨削後終於不透光
試刨,薄刨花再現,鬆了口氣

後記

一開始對這把41mm中鉋確實抱著希望,本以為非入嵌木鉋構造簡單,調整應該不會太難,真動手才發現,還真是費事,尤其是鉋膛、壓鐵與壓桿三者的連動關係,牽一動三,環環相扣,相較之下,入嵌式木鉋就單純些,鉋刃的固定性就是檢查刀槽與鉋膛,壓桿就是固定壓鐵用,壓鐵就只要貼合鉋刃負責折斷刨花就好。
上圖的白線是鉋刃鈍了,這位置恰好對應樹結,可見樹結之堅硬,這把中鉋的全鋼鉋刃耐用性不是很令人滿意,畢竟只是廉價的鋼板加上簡單熱處理而已,性價比如何就見仁見智了,不過磨刀的速度比Wood River的鉋刃略快一些,用來練習手磨功夫倒也是另一種無奈的收穫。
不過心中一直感到疑惑,這把倒底是台式推鉋?或是日式的拉鉋?
又類似這種便宜的木鉋,需要相當的經驗與大量的時間來整理才堪用,如果新手買了又沒有人引導,很大的機率會變成裝飾品或廢料,毫無用處。那五金行或量販店擺放的此類木鉋究竟是賣給誰?
一般木工師傅都有自己的工具,就算臨時需要應該也不會買這類的木鉋,因為單單整理木鉋就得花上一整天。
廠商為何沒想到製造些質量較好的木鉋呢?
我不是廠商,所以沒有答案,哈!哈!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