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斜邊鑿/岩波八分追入鑿(24mm)
追入鑿在日本網站常常見到,台灣木工工具店也會有現貨販售,可是在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的網站卻沒有追入鑿,而是列入扣鑿類型中再細分出好幾種類型。不過工具通常是回應時代與操作者的需求而產生,就算是歐式鑿刀也是如此,各地區的稱呼也未必相同,所以不必太拘泥於名稱。
習慣用歐式木工鑿刀,對於日式木工鑿一直沒有太在意,只是一次入手十來把日式木工鑿,一時之間真有些消化不來,為了整理這些日式木工鑿,只好上網找資料,卻找到淡淡的感慨,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日文真是不懂我,我也不懂日文,唉!蒐集了些資料,總結卻發現,日式木工鑿與歐式木工鑿居然那麼相似,雖然細節有些差異,但基本架構與功能卻是相同,究竟是近代的日本鑿刀受到歐洲的影響?還是殊歸同途,大家有志一同?似乎是個滿有趣的題目,可惜日文太差,目前是無能為力。
檢視
刀鋒斜面,下半部鋼質的鏽蝕相對輕微,上半部的軟鐵就比較嚴重,仔細看刀鋒斜面,可以發現兩側鋼質部份會向上延伸,這是日製木工鑿刀獨具的另一特色,日製木工鉋的鉋刃就不會有這種上翹的貼鋼線,由這個角度看刀鋒斜面,幾乎與歐式斜邊鑿相同。
刀背是它被挑選出來的主要原因,近刀鋒處的鋼面幾乎全部耗盡,必須重新整理出鋼面,此時有二種方式可選擇,一是繼續磨鋼面,利用"裏"的特殊形狀,讓"裏"的前緣隨鋼面的消耗而退縮,如此就有機會整出平整的鋼面,只是這樣會使鋼質厚度變薄。二是敲鋼面,敲擊刀鋒斜面軟鐵的部分,利用軟鐵柔韌的特性,略微改變刀鋒背面鋼質的角度,這似乎是比較普遍的作法。
但對於收藏家來說刀銘可是至關重要,對於某些名家作品,甚至可以就刀銘來判斷製造年份、鋼材成色與價格。至於我,單純希望可以順利把它整理好,回復工具本色。
木柄上面有些不明物質,推測是漆或膠水,一把美工刀就可以處理。
鑿箍與開花的木柄末端,鑿箍上有多了一圈帽簷,原本以為是長期的敲擊所造成,不過思考了一下,似乎比較像是原本就有的設計。木柄末端的木料也所剩不多,需要再調整。
鑿箍與開花的木柄末端,鑿箍上有多了一圈帽簷,原本以為是長期的敲擊所造成,不過思考了一下,似乎比較像是原本就有的設計。木柄末端的木料也所剩不多,需要再調整。
整修
刀背鋼面
木工刀具的整理通常會優先整理刀背,這次也不例外,因為沒鋼面,其他部分整理好也沒用,希望能順利整出新鋼面,也可試試常三郎的裏刃研器。
第一次試敲,這次是直接用鈑金鎚的尖端,因為鑿刀的面積小,敲得有點心驚,也不敢太大力。
看著髒髒的"裏",突然想到閒置很久的砂紙研磨輔助膠塊,或許可以用來清理,即知即行,用#1000水砂紙不加水乾磨,免得水分殘留銹得更嚴重,浮銹跟銹斑很容易就清理掉,效果還不錯,乾淨清爽多了,可以看到"裏"的前緣已快接觸刀鋒線。
第二次敲鋼面,敲擊區域還是跟鋼質部分保持距離,刀鋒斜面的傷痕增加了,新的鋼面也增加了。由鋼面引線後的刀鋒斜面,左下角是鋼面凹陷的對應部位,決定敲擊點再往鋼質的部分靠近一點點,此時用釘衝會比較好控制。
釘衝的敲擊痕像是隕石坑,比鈑金鎚好控制多了,比較不會失誤。敲擊區域偏重凹陷區塊但又不敢太靠近。
試磨,亮面是新敲出的區塊,"裏"的前緣又後退些,必須把這區塊修磨到與其他鋼面齊平。
新鋼面整平後左上角凹陷區域縮小但仍有一小部分無法磨到
繼續敲,凹陷區域剩下左上角,下方有一小塊深色區域也是比較低的區域,決定再敲。
又新生成一小塊鋼面,左上角的凹陷區已能磨到,再把新生成的鋼面與原鋼面磨成一體就可以開始細磨拋光鋼面。
繼續敲,凹陷區域剩下左上角,下方有一小塊深色區域也是比較低的區域,決定再敲。
又新生成一小塊鋼面,左上角的凹陷區已能磨到,再把新生成的鋼面與原鋼面磨成一體就可以開始細磨拋光鋼面。
刀背整理好就順手把凹凸不平的斜面收拾一下,釘衝會在刀鋒斜面留下滿滿的隕石坑,因為釘衝尖端的形狀會印在刀鋒斜面上,加上重複敲擊,所以深度都不太平均,初看會讓人產生該怎麼整平這一堆窟窿的疑慮?
刀鋒斜面的隕石坑看起來很可怕,不過都是軟鐵可以很輕鬆就磨掉。先用拉磨的方式把隕石坑凸起高低不平的部份去掉,建立基本面後就可以用推磨的方式把刀鋒斜面整平。
刀鋒斜面的隕石坑看起來很可怕,不過都是軟鐵可以很輕鬆就磨掉。先用拉磨的方式把隕石坑凸起高低不平的部份去掉,建立基本面後就可以用推磨的方式把刀鋒斜面整平。
刀鋒斜面
終於開始整理刀鋒斜面,這是攸關切削品質的部位,也是最沒把握的部分,因為日式鑿刀沒法用磨刀輔助器,只能徒手磨,真是擊中我的軟肋。
雖然多數資料認為貼鋼製鉋刃與鑿刀的研磨速度會比全鋼材質的快。但因為鑿身上層為硬度較軟的低碳鋼或生鐵,只有下半切削部位是用硬度較高的高碳鋼或合金鋼,所以研磨時二者的消耗速度並不一致。
研磨時如果手部姿勢未能固定、回拉時未稍微提起鑿刀且未能善用刀鋒斜面回饋的手感,刀鋒斜面的角度可能會越磨越低,也就是說原本設定25度,結果因上半軟鐵磨耗較快而使斜面越磨越低,最終可能永遠磨不到刀鋒。
斜面的整理,刀鋒線向來是第一個要校正的,再來就是斜面的平整,最後才是整個刀鋒線的重整,聽起來有點複雜,重點就是要把鑿刀磨正、磨利。
刀鋒線修正第二原則是新的刀鋒必須是完整的亮面,中間不能有凹陷,避免研磨時又崩裂。歪斜的刀鋒線整平後會變成一邊較厚,重新磨刀鋒斜面時原則上會先讓刀鋒線整體厚度一致,也就是把歪斜的刀鋒斜面整平。如不先整平,則重新磨出的刀鋒線一樣是歪的。
鑿刀斜面的貼鋼線逐漸清晰,可惜反光嚴重,拍攝的不是很清楚。
DMT D8 Extra Fine處理好的刀鋒斜面,貼鋼線很明顯,可是因反光問題,很難拍出清晰的貼鋼線。
末廣黃華(約#3000)研磨後的貼鋼線,誤打誤撞抓到一點點要訣,有天然砥石的味道。
如玉#6000研磨後的鏡面,由鏡面內的影像線條可以判斷刀鋒斜面的平整度,這次斜面磨得不是很平,影像的線條有歪斜。
終於喬好角度拍到清晰的貼鋼線,如玉#6000磨石,只是鋼質的鏡面拍不出來。後記
第一次整理正牌的日製木工鑿,剛開始是有點忐忑,甚至有大不了報廢的心理準備,還好整個過程很順利,雖然因經驗及技術不足而進展緩慢,但終究能找到方法克服,沒有出大包。
順手取了個花旗松角料,試作方榫,切口平滑但刀鋒沒有磨利,所以會有擠壓痕,看來我的磨刀技術還要再加強。
箭頭處是刀鋒利度不足,先擠壓木料再切斷後產生的損傷,如果刀鋒夠利就不會有這現象,遇到松杉柏等軟木類時會尤其明顯。
箭頭處是刀鋒利度不足,先擠壓木料再切斷後產生的損傷,如果刀鋒夠利就不會有這現象,遇到松杉柏等軟木類時會尤其明顯。
日制尺八分=0.3cm*8=2.4cm
台制尺八分=0.303cm*8=2.424cm
這把是日製鑿刀,所以用八分來標示似乎也算合理,只是現代教育課程均以公制為單位,所以"八分鑿"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沒法有直覺反應,24mm或2.4cm或許比較能夠有感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