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斜邊鑿/Narex Bevel Edge Chisel

好長的一串英文字,木工鑿刀的分類真是複雜,剛開始接觸木工鑿刀時,根本沒在意鑿刀的分類,只知道自己買的是歐式的全鋼木工鑿,至於分類則是懵懂不清,而台灣關於這類的資訊也很少,後來在Wikipedia找到完整的分類與概說,也才知道我最先入手的歐式鑿應歸類為"Bevel Edge Chisel",台灣似乎沒有特定的分類名稱,大陸則把這系列稱作"斜邊鑿",它的主要特徵是:
  1. 鑿刀側邊與刀身並不是九十度垂直相交,而是略微向鑿刀正面傾斜,如此可減少鑿刀側邊與木料的接觸,進而減少作業時的阻力並避免鑿刀側邊刮傷木料。
  2. 鑿刀正面有二道斜邊向側邊延伸,在不影響強度的原則下,盡量縮小側邊的厚度,方便鑿刀伸進狹小的空間進行修整。
記得剛開始選鑿刀時並沒什麼概念,只知道有台式鑿、日式鑿與歐式鑿,上網找尋鑿刀的販售資料,在當年網路販售剛萌芽的時代,大司細木工的鑿刀種類算是相當齊全,歐式、日式都有,只是被價格嚇到了,沒敢下手。後來在台北建成工具行買了幾把便宜的歐式全鋼鑿刀,就這樣開始了我的鑿刀之旅。
買了鑿刀就得學著整理,沒時間上課,全靠自己摸索,上網東看西找,網路足跡逐漸拓展到北美與歐洲的工具網站,從那裏看到Narex的鑿刀訊息,不僅規格齊全,還有不同系列、不同用途的鑿刀,重點是價格實惠,可惜國際運費一點都不體諒我,只能偶爾看看過過癮。
有看就有得,經由網站的引介,大致能瞭解歐式木工鑿刀的體系與用法,比較下來Bevel Edge Chisel算是用途比較廣泛的,可以手持細修榫卯,也可槌擊開槽挖孔,不過只能用木槌,對初入門的新手來說是相當實惠的選擇。
台北建成工具行買的SYGMA 25mm全鋼歐式木工鑿,包裝上有註明Made in Japan
Narex是捷克的專業木工工具廠,主要產品就是各類歐式全鋼木工鑿,在西方的電商網站能見度很高,印象中它曾被美國木工雜誌評選為年度最具CP值的木工鑿刀,簡單的說就是價廉物美。
Lee Valley網站上是這麼介紹的:這些來自 Narex 的鑿子採用經典設計,刀片每側都有斜邊傾斜到狹窄的側邊,在斜角作業時(例如在燕尾榫卯作業)提供出色的修整效率,並能在狹窄凹槽作業時減少側壁摩擦。鑿身按照英制尺寸規格製造(ps.也有公制),採用精確研磨的鉻錳鋼,硬化至 Rc59。
染色的山毛櫸手柄有鋼箍和套圈以增強強度,橢圓形的手柄既舒適又可避免在工作桌上滾動。鑿子整體長約 10" 至 12",包括尖端防護裝置,這些在捷克共和國製造,價格便宜但質量上乘
曾經有過購入整套Bevel Edge Chisel的衝動,但面對太座還是得低頭,安份的用著既有的鑿刀,SYGMA的全鋼鑿雖是便宜貨可也費了不少心血整修,它的利度及耐久度還是不錯的,只要記得定期保養別讓它生鏽就好。
直到台灣有行家引進Narex的8105系列斜邊鑿,售價與英國的Workshop s Heaven相同,但島內運費絕對低廉,趕緊核對手頭上的鑿刀,立馬補入4mm與5mm,事實上,無論是台灣或大陸的鑿刀工廠,都沒有生產6mm以下的鑿刀,據說是瑕疵品的比率會較高,所以不生產。以前在淘寶買過Irwin  Record的3mm鑿刀,還以為得償宿願,孰知它的鑿身是彎曲的,整體質量分配也超級不平衡,手把比鑿身重上許多,操作上很不方便,種種的不滿意但也只能勉強湊合著用,幸好當初只買三把當測試,沒有一系列全買。

檢視

8105這一系列算是Narex的入門普及品,大陸稱作"重載斜邊鑿",似乎是對應Narex的另一系列8116 Cabine makers chisel,8116系列的刀身設計與8105相仿但厚度較薄,手柄末端無金屬箍,功能上屬於修鑿。
鑿刀上的序號,8105是系列編號,04、05則是刀刃的寬度,上圖可以發現外層有無色的防銹塗料,為了去除這層厚厚的防鏽塗料,試過去漬油與甲苯,效果不明顯;賣家說可用去膠劑,也試了,效果不佳,最後還是直接上磨石比較快,但刀身正面的就不處理,方便日後在一堆鑿刀中辨認用。
刀背也是一層防護塗料,相較SYGMA刀身遍布環形的機器加工磨痕,Narex的鑿刀也有,但細緻很多,代表多了好幾道工序,所以機器加工痕更細緻。
山毛櫸染色的橢圓型鑿柄,握感自在又舒適,重點是不會在工作台上亂滾,讓人很放心。
用手指做簡單的重心測試,重心約在木柄前端與刀身接觸的部位,比起Irwin Record的重心在手柄後端,Narex的鑿刀在使用時會比較輕鬆,更容易保持平衡。
末端的鑿箍是薄鋼片壓製,不像東方傳統的鑿箍既粗壯又厚實,因為東西方施作的方式不同,東方工法習慣用鐵鎚敲鑿柄末端,歐式工法均用木槌。
果然是普及品,二側並不對稱,不過這算不上多大缺點,也不容易發現,重點是刀身的平整度,這可關係到後續修整的難易度,上面刀身部分是整修中的刀背,機器的磨痕比SYGMA細多了。

修整

鑿刀跟鉋刃一樣都是單面刃,所以刀背的平整就很重要,至於刀刃斜面的角度,一般資料多會建議:細修用25度,木槌鑿修則會提高到30度,榫孔鑿設定40-45度,不過我通常不會刻意去處理角度問題,按照原廠給的角度繼續沿用就可以,至於鉋刃常見的微斜角工法,個人避免採用,因為鑿刀作業時常會以刀鋒斜面為誘導面,故不建議為了省事而磨成二個角度。

刀背

還記得整理SYGMA的慘痛經驗,為了磨平一把25mm的刀背耗費了好幾個休假日才完工。雖然當時年紀小又無經驗且面積大小也是影響作業時間的因素之一,不過原廠的品質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樣規格的一把鑿刀,100元至1,000元都有,除了鋼材外,細部品質也是價差的原因,越精細的工具所需的機具與工時越多,售價也會隨之提高。
另外品管也會影響售價,品管越嚴格,淘汰的產品也越多,相對也會墊高廠家的成本,所以入手廉價的鑿刀就必須有耗費時間整理的心理準備,想省點事就挑口碑好、高價的買。

SYGMA的刀背,粗糙的加工磨痕

開始整修刀背,雖然覺得整體處理得很細緻,但是刀身周邊仍免不了彎曲不平,也許是加工時的公差?材質本身的原因?或是熱處理的後遺症?不知,反正耐心把它磨平便是。
刀背粗磨,只有前端與後端有接觸到,中間沒有磨痕,全鋼鑿常見這種變形,貼鋼鑿較常遇到前端翹起的狀況,沒啥省工的技巧,磨平就是。
刀身右側邊粗磨,中間凸,前後凹,鑿刀側邊是否需修整?其實沒人有特別提過,只是以前整修SYGMA鑿刀時,看著刀身側邊遍佈粗磨痕,就順便整平,從此就維持這個習慣,至少看著心裏舒服。
刀身左側粗磨,刀身表面起伏的狀況剛好跟右側成對稱,判斷是刀身鋼材輕微扭曲,只是不嚴重,習慣把重點放在刀鋒斜面的左右側面修磨與鑿刀側邊的角度修正等這二個方向,主要是避免刀鋒鑿入木料時,鑿刀側邊對木料造成預想外的傷痕。
刀背磨平並鏡面處理,刀背整理很費工耗時是全鋼鑿的硬傷,如果是日式鑿刀會省事許多,不過幸好Narex的加工算是細緻,二把鑿刀一個休假日整修完成,而且只處理這一次,往後不用再這麼費事。
刀身右側邊也處理至鏡面,不過重點在刀鋒斜面的側邊,沒鏡面的地方就是輕微凹陷的部分,保持現狀沒再進一步處理。
刀身左側靠近刀鋒斜面,剛好與右側成對稱,不過近斜面處還是有一點點磨平鏡面處理到。

刀刃斜面

刀刃斜面修磨等於是刀具開鋒的程序,如同鉋刃的整理,刀鋒線需先整平,大陸老木匠有句口訣:凸刨刀、凹鑿子。意思是鉋刃刀鋒要磨成微凸,鑿刀的刀鋒要磨成略凹。凸刨刀在歐式木工也有類似作法,可以提升粗刨的效率,凹鑿子應該是指刀刃斜面用砂輪機磨出一道凹痕,這樣磨刀時整理的區域比較小,效率會比較快!
刀刃斜面試磨,上下有磨痕,很容易看出中間是砂輪機磨凹的痕跡,不過這算是精細的了,有些刀鋒線是一條寬1mm的粗線,如沒有砂輪機,手磨可是要很久。
5mm鑿刀的刀鋒線,背光檢查,歪了。實際上會兩面都檢查一次,這樣可以確認鑿刀的二側邊的平行狀態。
4mm的也是歪的,一樣正反面均測量,確認鑿刀的二個側面是平行。
刀鋒線修正後,鋒線一邊厚,一邊薄,幸好歪得不多,小心慢磨就可以修正回來,這種窄刀刃修磨時必須儘量縮小手臂推拉的距離,因為斜面甚小,回饋的手感也少,前推後拉的過程中,斜面容易偏移,從YouTuBe參考了磨刀的影像記錄,還是台灣鹿港司的磨法最寫意又輕鬆。
捲刃出現就表示磨得差不多,避免刻意把捲刃折斷,應是換細磨石繼續磨,讓捲刃自行斷裂脫離,千萬別把它拉斷,遇到較脆的鑿刀,可能造成刀鋒崩裂。
刀刃斜面細磨至#6000,其實#3000就有鏡面感,但目視仍會有小細紋,#6000還是會有細紋,只是更細微而已。
每個人對把刀磨利的定義不同,我覺得鏡面是必要的,除了利度的要求外,斜面的平整度也很容易由斜面反射出的影像看出來。
刀背的鏡面是基本要求,#6000是必要的,只是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或許有一天買個#10000磨石來自虐一番。
刀身側面還是會磨到#6000,但不會強求完全平整,至少刀鋒斜面二側需是平整,手頭上有幾把日製中古鑿刀,側邊均保持未修整的原樣,使我覺得自己是不是畫蛇添足?

結語

一分錢一分貨,Narex Bevel Edge Chisel確實是具CP值的木工鑿刀,但別單憑電商網站的廣告辭而誤以為它是無堅不摧的神兵利器,而有過高的期望。畢竟是入門普及品,鋼材也只是普通的鉻錳鋼再熱處理,硬度RC59,跟其它廉價入門斜邊鑿差不多,所以過份粗暴或不適當的動作還是很容易使刀鋒受損,純就磨刀手感來說,SYGMA的材質會比Narex硬些。
但是就整體的完成度來說,Narex是比SYGMA好上許多,二把鑿刀只花了一個休假日就整理完成,這在以往整理SYGMA鑿刀時是妄想,尤其是刀背的平整度,Narex就可節省不少時間,所以是性價比不錯的入門級鑿刀。
就使用方便性,Narex的山毛櫸握把較輕軟但握感十足,染色後印上大大的公司名稱,也給公司形象加了分。SYGMA則除了包裝卡外並沒有任何與公司相關的訊息在鑿刀上,這就有待改善了,事實上我早就忘了廠牌,是翻查舊圖片才確認的,而且這把鑿刀還持續製作販售中。
現今電動工具日益發達,會使用鑿刀的地方大概僅剩下局部修飾,所以一組基本的斜邊鑿應該也足夠應付,如果像我全部手動,那得再準備一套榫鑿(8112 Mortise Chisel)與細修用斜邊鑿(8116 Cabine makers chisel),預算足就升級最新的Richter Bevel Edge Chisel。如果鍾情於燕尾榫卯,那得再多準備一套斜口鑿(8111 Skew Chisel),雖然Lee Valley認為Bevel edge chisel足以應付燕尾榫,實際操作就知道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