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修鑿-平待鑿

 

難得一見的庫存新品老鑿刀

倒底是"玉鋼"還是"王鋼"?
逛蝦皮瞎到的三把鑿刀,賣家標示日製庫存鑿刀,有點半信半疑,乾乾的木柄與修飾粗糙的鑿身,很容易辨認出是老貨,單看外型有點像是日式鑿刀,仔細看倒比較像是台製老貨,我覺得。
三把中有一把打鑿,另外二把是台灣很常見的"平待鑿",但直覺跟日式的"平待鑿"並不完全一樣,反正不管是台製或日製,這三把都是老貨,應該值得收,所以迅速下單等收貨。
收到貨趕緊開箱驗貨,因為賣家在網頁明言,有一把缺鑿環,所以開箱前已有心理準備,結果三把均有鑿環,看樣子賣家把缺鑿環的處理掉了。雖然賣家說是家裡以前五金行的庫存日製鑿刀,端詳了半天,我認為這是台製鑿刀,但也不是賣家故意胡言,畢竟單就外觀與標示確實有可能判斷為日製,仔細比對手頭上的資料,二者的差別如下:
  1. 日製平待鑿的鑿柄大多是圓錐柱型,極少鑿柄是四方扁平的,就算是扁平的鑿柄,日製的會把鑿柄邊緣轉折線修成圓角,以免扎手。反而是台灣製造的"平待鑿",鑿柄一定是方正扁平,且邊角修飾的工序不會很細緻。
  2. 鑿環與木柄的接合處理,純靠膠水黏合,這可不是日製鑿的作風。
  3. 鑿身二側邊可以看到貼鋼與鑿身的分界線,並以紅色顏料將貼鋼的部份標示出來,日製鑿刀沒看過有這種習慣,倒是大陸的老鑿刀幾乎都會這麼做。
  4. 日製工具多會於特定區域標註刀銘,手動工具的鋸、鑿、鉋都有這習慣。鑿刀通常標示在鑿柄,木柄上面倒是不一定會有廠家的貼紙。台製的只有在木柄有貼商家標籤,其他金屬部分不會有刀銘,猜測或許是因台製鑿刀廠常有OEM代工訂單,所以不打上刀銘,以便不同商家訂貨時可立即貼標出貨而不用等生產線製造好再出貨。
  5. 日製鑿刀的鑿身二側邊會再行修飾工整不扎手,台製的鑿刀就常會省略這段工序。
基於上述理由,我推論這三把鑿刀有九成以上的機率是台製,甚至可能部分是在大陸代工,因為鑿身側邊貼鋼的部分以紅色標示的習慣似乎只有大陸的鑿刀會這麼做。
雖然是台製鑿刀,製作也不算精緻,可也算是稀有的絕版品,價格也便宜,總結來說是不吃虧。

檢視

手頭上的台式修鑿只有一把四分的平待鑿,許久以前在特力屋買的便宜貨,而它也從來沒被當鑿刀使用過,因為當時這把四分平待鑿還沒開鋒,而我根本不會磨刀也沒工具。
後來開始接觸鑿刀,決定用全鋼西式斜邊鑿,因為型號齊全又價格實惠,這把四分平待鑿便被擱一邊。
開始涉略傳統貼鋼鑿刀,決定重新整理四分平待鑿,努力整理卻發現它也是全鋼鑿刀,根本不是貼鋼,再次放棄。
這次的三把老鑿刀,入手前推論是傳統貼鋼工法製作,加上標籤上有"玉鋼"似乎還不錯,就決定買回來試試。
關於手動工具的鋼材,日本常見的不外乎青紙鋼與白紙鋼,台灣則習慣分成紅火鋼與白火鋼。對"玉鋼"沒什麼印象,上網一查,唉!似乎也不是多高檔的鋼材,不過既然買了就試著把它們整理好備用。
最右邊的是榫鑿或稱作打鑿,目前台灣的鑿刀工廠似乎已停產,另二把是市面常見的平待鑿
鑿刀的刀背,日式鑿特有的"裏"還是有修出來
商家貼紙,唯一看懂的是"鶴"及"玉鋼",木柄表面完全沒塗裝,感覺一整個就是乾,鑿身與木柄接合的地方有間隙,處理得不優
鑿環與木柄接合的地方是靠膠水黏著,加工精度不佳且鑿環的位置突出木柄末端,敲擊時大部份力量都會被鑿環吸收,事倍工半
貼鋼的部分特別刷上紅色塗料,這習慣在陸製鑿刀很常見,還真懷疑是大陸代工的
鑿身側邊只有粗磨,會扎手,上圖前端正在處理中
刀刃寬24mm,俗稱八分鑿
粗糙的鑿刀斜面,只有砂輪粗加工過,二側斜邊也是粗糙

修整

刀背

以往買的歐式全鋼鑿刀,整理起來很費時間,因為要整平的面積太大,只好處心積慮參考些撇歩來節省工時,原本以為傳統貼鋼製作的工具,整理起來應該會比較省時,可是真入手了才發現各種奇怪的翹曲變形,不一而足,其中大部分都是刀鋒翹曲變形,這把八分平待鑿也是。
刀背的"裏"因為是凹陷的,所以上面的輕銹只能徒手用水砂紙磨去,其他部分則用粗磨石試磨,第一趟只發現少數四個亮點,狀況實在不優,心想又要花不少時間整理了。
刀鋒斜面則只有砂輪機粗磨且還沒開刃,但可以隱約看到貼鋼痕,確定這三把鑿刀是以傳統貼鋼工藝打造,而且貼鋼的手法還不錯,十分勻稱。
不過一般評價還是日本的包鋼工法較高,包鋼是指刀身二側全部是與刀鋒相同的高碳鋼或合金鋼,如由刀鋒斜面觀察,包鋼工法的貼鋼線會在二側邊往上延伸,所以貼鋼線是凹狀,台製鑿刀的貼鋼線則是向二側水平延伸的一直線。
三分日製木成鑿,貼鋼線在二側邊會向上拉升以包覆整個側面

閃亮亮的面積由四小塊逐漸變大,唯獨前面刀鋒處始終停滯不前,狠下心把磨刀石換成D8X特粗,進度加快許多,快接觸刀鋒線時得把磨刀石換回D8C,以免磨痕過粗造成刀鋒線金屬崩裂。終於只剩一小角,手酸腳僵,繼續磨下去顯然不是個好選項,既然是貼鋼工藝且寬度尚可,決定試試敲鋼面。

刀背的"裏"有輕銹,用#400水砂紙輕輕磨掉
初磨,只有前後四個接觸亮點,傷腦筋
刀刃斜面初磨,隱約可看到貼鋼線,貼鋼厚度與均勻度佳
努力磨鋼面,前端始終磨不到,心想不會又變形了吧
耐著性子繼續磨,慢慢往前拓展
沒力了,左上角始終略差一點點,右邊紅圈是刀身側邊缺損,不過這部位應該是沒影響

敲鋼面

敲鋼面似乎是整理老貨必然需要的步驟,有點風險,也有點樂趣,如敲到鋼材部位,八成會變成鋼裂,屆時挽救起來可會讓人痛不欲生。技術不純熟,沒法像老手那麼帥氣,只能想些方法來降低風險:
  • 將貼鋼的部分用色筆標示,習慣用紅色,用來提醒自己不要敲到。
  • 根據變形的地方,想好要敲的部位,不需要敲的地方就不要敲。
  • 敲擊面與鋼材需保留些緩衝空間。
  • 敲擊需固定方向順序敲,才能敲得均勻。
  • 敲擊的力量要節制,寧慢勿貪快。
  • 每敲一定次數就需上磨石檢查看看。
紅色油性簽字筆標示
敲擊點集中於左上角,離鋼材尚有點距離
似乎有點敲過頭,沒關係磨一下就可修正
敲擊痕都集中在軟鐵上,很快就可磨除
鋼面終於有均勻的鏡面,中間還是有部分沒能磨到,筋疲力盡
刀刃斜面鏡面處理完成,反射的線條不是很平直,磨刀功夫待加強

鑿環

用膠水黏著的鑿環絕對不合格,重新安裝應該不難,可是台式平待鑿的扁平鑿身過於纖細,實在不適合用來敲擊,原本想不裝鑿環,把木柄修成如同木成鑿一般,單純用手作業,試了下,木柄短了些不算稱手,最後決定還是把鑿環裝回去,第 一次嘗試,工具也不齊全,重要的"鑿刀輪下打器"根本沒買,思考了一下工序,動手嘗試
  1. 敲出鑿環-用小鐵鎚按順時針方向輕敲,讓鑿環慢慢退出木柄。
  2. 清除殘膠-用四分平待鑿刮除大塊殘膠,再用細的金工銼刀將表面的膠層刮除。
  3. 加深鑿環的軌道-視木柄直徑,如過大就剃除一些,這把平待鑿倒是不用修。
  4. 固定鑿刀-在不傷到鑿身的原則下,設法固定鑿刀。
  5. 裝入鑿環-需要專用工具"鑿刀輪下打器",這個還沒買,只好比照木桶安裝鐵箍的方式,將鑿環慢慢敲進去。
  6. 調整鑿環-主要是檢查鑿環的緊固程度,在燈光輔助下目視檢查鑿環與木柄的密合度,越密合越好,如果先把鑿環內緣先修過更好,可惜手頭上沒有適合的半圓銼。
用膠黏合的鑿環,用小鐵鎚順時針輕敲,鑿環會慢慢退出
木柄上的深咖啡色的就是黏膠,似乎還塞了些木片
木柄上的殘膠必須清除
我的四分平待鑿登場,它的用途就是除膠
先把鑿環儘量安置好,利用釘衝慢慢將鑿環敲入木柄,力量要節制
敲完了,鑿環也是坑坑巴巴,用銼刀整修一下,正規工序在木柄末端還需給它"爆菊"一番,沒試過不敢亂來,決定見好就收
檢查鑿環的位置是否平均,略向左傾斜,需再調整。平待鑿扁平的鑿身剛好可以卡入桌鉗

結語

終於順利整理完成,取塊柳安來試用,切面乾淨俐落,利度應該合格,就不知保持力如何。雖然只是台製老鑿刀,但能讓一把老工具回復功能,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總的來說,整理的時間是比歐式全鋼鑿刀快了些,只是敲鋼面這工序可能會成為很多新手心中的一道坎。
後續就只剩木柄的上油保養,現代鑿刀的木柄都是噴上保護漆居多,這次想試試用針車油,因為浸泡機油或花生油的乾燥時間很長,手握會有油膩感,針車油乾燥時間較短,但油膜也薄,所以試著分成三次塗刷,塗完外觀質感立馬增值,後續則待觀察。
鑿切柳安,輕鬆完成,切面平整
乾乾的木柄塗上一層針車油待乾,總共刷三次,不知效果如何?
完工收藏備用,鑿身包裹膠膜是個人習慣,避免不小心被刀刃割傷,也可防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