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難得一見的庫存新品老鑿刀 |
 |
倒底是"玉鋼"還是"王鋼"? |
逛蝦皮瞎到的三把鑿刀,賣家標示日製庫存鑿刀,有點半信半疑,乾乾的木柄與修飾粗糙的鑿身,很容易辨認出是老貨,單看外型有點像是日式鑿刀,仔細看倒比較像是台製老貨,我覺得。
三把中有一把打鑿,另外二把是台灣很常見的"平待鑿",但直覺跟日式的"平待鑿"並不完全一樣,反正不管是台製或日製,這三把都是老貨,應該值得收,所以迅速下單等收貨。
收到貨趕緊開箱驗貨,因為賣家在網頁明言,有一把缺鑿環,所以開箱前已有心理準備,結果三把均有鑿環,看樣子賣家把缺鑿環的處理掉了。雖然賣家說是家裡以前五金行的庫存日製鑿刀,端詳了半天,我認為這是台製鑿刀,但也不是賣家故意胡言,畢竟單就外觀與標示確實有可能判斷為日製,仔細比對手頭上的資料,二者的差別如下:
- 日製平待鑿的鑿柄大多是圓錐柱型,極少鑿柄是四方扁平的,就算是扁平的鑿柄,日製的會把鑿柄邊緣轉折線修成圓角,以免扎手。反而是台灣製造的"平待鑿",鑿柄一定是方正扁平,且邊角修飾的工序不會很細緻。
- 鑿環與木柄的接合處理,純靠膠水黏合,這可不是日製鑿的作風。
- 鑿身二側邊可以看到貼鋼與鑿身的分界線,並以紅色顏料將貼鋼的部份標示出來,日製鑿刀沒看過有這種習慣,倒是大陸的老鑿刀幾乎都會這麼做。
- 日製工具多會於特定區域標註刀銘,手動工具的鋸、鑿、鉋都有這習慣。鑿刀通常標示在鑿柄,木柄上面倒是不一定會有廠家的貼紙。台製的只有在木柄有貼商家標籤,其他金屬部分不會有刀銘,猜測或許是因台製鑿刀廠常有OEM代工訂單,所以不打上刀銘,以便不同商家訂貨時可立即貼標出貨而不用等生產線製造好再出貨。
- 日製鑿刀的鑿身二側邊會再行修飾工整不扎手,台製的鑿刀就常會省略這段工序。
基於上述理由,我推論這三把鑿刀有九成以上的機率是台製,甚至可能部分是在大陸代工,因為鑿身側邊貼鋼的部分以紅色標示的習慣似乎只有大陸的鑿刀會這麼做。
雖然是台製鑿刀,製作也不算精緻,可也算是稀有的絕版品,價格也便宜,總結來說是不吃虧。
檢視
手頭上的台式修鑿只有一把四分的平待鑿,許久以前在特力屋買的便宜貨,而它也從來沒被當鑿刀使用過,因為當時這把四分平待鑿還沒開鋒,而我根本不會磨刀也沒工具。
後來開始接觸鑿刀,決定用全鋼西式斜邊鑿,因為型號齊全又價格實惠,這把四分平待鑿便被擱一邊。
開始涉略傳統貼鋼鑿刀,決定重新整理四分平待鑿,努力整理卻發現它也是全鋼鑿刀,根本不是貼鋼,再次放棄。
這次的三把老鑿刀,入手前推論是傳統貼鋼工法製作,加上標籤上有"玉鋼"似乎還不錯,就決定買回來試試。
關於手動工具的鋼材,日本常見的不外乎青紙鋼與白紙鋼,台灣則習慣分成紅火鋼與白火鋼。對"玉鋼"沒什麼印象,上網一查,唉!似乎也不是多高檔的鋼材,不過既然買了就試著把它們整理好備用。
 |
最右邊的是榫鑿或稱作打鑿,目前台灣的鑿刀工廠似乎已停產,另二把是市面常見的平待鑿 |
 |
努力磨鋼面,前端始終磨不到,心想不會又變形了吧
|
 |
耐著性子繼續磨,慢慢往前拓展 |
 |
沒力了,左上角始終略差一點點,右邊紅圈是刀身側邊缺損,不過這部位應該是沒影響 |
敲鋼面
敲鋼面似乎是整理老貨必然需要的步驟,有點風險,也有點樂趣,如敲到鋼材部位,八成會變成鋼裂,屆時挽救起來可會讓人痛不欲生。技術不純熟,沒法像老手那麼帥氣,只能想些方法來降低風險:
- 將貼鋼的部分用色筆標示,習慣用紅色,用來提醒自己不要敲到。
- 根據變形的地方,想好要敲的部位,不需要敲的地方就不要敲。
- 敲擊面與鋼材需保留些緩衝空間。
- 敲擊需固定方向順序敲,才能敲得均勻。
- 敲擊的力量要節制,寧慢勿貪快。
- 每敲一定次數就需上磨石檢查看看。
 |
紅色油性簽字筆標示 |
 |
敲擊點集中於左上角,離鋼材尚有點距離 |
 |
似乎有點敲過頭,沒關係磨一下就可修正 |
 |
敲擊痕都集中在軟鐵上,很快就可磨除 |
 |
鋼面終於有均勻的鏡面,中間還是有部分沒能磨到,筋疲力盡 |
 |
刀刃斜面鏡面處理完成,反射的線條不是很平直,磨刀功夫待加強 |
鑿環
用膠水黏著的鑿環絕對不合格,重新安裝應該不難,可是台式平待鑿的扁平鑿身過於纖細,實在不適合用來敲擊,原本想不裝鑿環,把木柄修成如同木成鑿一般,單純用手作業,試了下,木柄短了些不算稱手,最後決定還是把鑿環裝回去,第 一次嘗試,工具也不齊全,重要的"鑿刀輪下打器"根本沒買,思考了一下工序,動手嘗試。
- 敲出鑿環-用小鐵鎚按順時針方向輕敲,讓鑿環慢慢退出木柄。
- 清除殘膠-用四分平待鑿刮除大塊殘膠,再用細的金工銼刀將表面的膠層刮除。
- 加深鑿環的軌道-視木柄直徑,如過大就剃除一些,這把平待鑿倒是不用修。
- 固定鑿刀-在不傷到鑿身的原則下,設法固定鑿刀。
- 裝入鑿環-需要專用工具"鑿刀輪下打器",這個還沒買,只好比照木桶安裝鐵箍的方式,將鑿環慢慢敲進去。
- 調整鑿環-主要是檢查鑿環的緊固程度,在燈光輔助下目視檢查鑿環與木柄的密合度,越密合越好,如果先把鑿環內緣先修過更好,可惜手頭上沒有適合的半圓銼。
 |
用膠黏合的鑿環,用小鐵鎚順時針輕敲,鑿環會慢慢退出 |
 |
乾乾的木柄塗上一層針車油待乾,總共刷三次,不知效果如何? |
 |
完工收藏備用,鑿身包裹膠膜是個人習慣,避免不小心被刀刃割傷,也可防銹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