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邊槽鉋-中邊


根據洋臻工房的資料,這把稱作槽鉋,也稱作中邊,屬於台式邊槽鉋中的一種,專用來刨削邊角槽用,算是使用頻率較高的槽鉋。
這把是內心幾番掙扎後從拍賣網站競標來的,說是競標,事實上也只有我一人下標,雖然它的刈刀斷裂,但並非不可修復的損傷,其他部分都很優,但就是沒人有興趣,手動工具就是沒人愛。
內心的掙扎其實來自於手上已有Record No.778和啟記的"長高",這二把也都屬於邊槽鉋,加上還有幾把待整理的日式邊槽鉋,所以這把中邊算是功能重複不一定需要的工具,不過最終仍不敵心中的慾望標下它,只因為它是台式邊槽鉋。

檢視

收到貨先大致檢視一番,鉋體幾無使用痕跡,可推論或許是一把庫存新品?但斷裂的刈刀與圓凸的鉋刃,似乎曾經被研磨過,因此排除是庫存新品的可能性,也許只是上一手不知如何整理它吧?
鉋刃屬傳統貼鋼工藝製作,但無刀銘,由外觀判斷應不是銹光了,所以應該是鉋刃出廠時就沒打上刀銘,所以無法知道它的出處。
刈刀跟以前看過台製刈刀相仿,僅是由鋼板切割再修出刀鋒製成,不如日製刈刀精緻,斷裂的刀鋒可能是最大隱患,如無法修復則這把中邊與報廢品差不多。
鉋體幾經歲月,已無原先的油光亮彩,不過倒也沒油盡燈枯。如意料中的,鉋體簡單量測確認有相當程度的變形,必須將鉋體先刨平歸方再油泡美顏,就可保有它的青春美貌。

刈刀斷裂,要花時間重新修出刀鋒

金屬配件大致完整但免不了銹跡

由鉋頭的方向看,靠山類似日式

刈刀因鉋體乾縮緊壓而移位,需再修正,右邊刀槽上緣已有裂縫

鉋刃的刀鋒與鉋體的刀口很完整、可以看到鉋刃的刀鋒斜面磨成圓弧狀

靠山移動不平順,把四周孔壁修平應該就可以改善
修整

鉋刃與壓鐵

骨董鉋最令人在意的當然是金屬零件,尤其是暴露在空氣中的鉋刃、壓鐵與刈刀。
鉋刃整體大致完整,清除掉浮銹後,沒發現較大的銹坑或銹垢,按照標準程序應該不難處理。
台製木鉋的壓鐵只是用一片鋼片彎曲而來,不似日製的精緻,鋼材切割的毛邊也沒清理乾淨。
刈刀的尖端已經斷裂,重新開出刀鋒線不難,但整體的鏽跡很嚴重,得先除鏽再檢查細部,如鏽蝕過於嚴重影響刈刀與刀槽的密合度,就必須重新製作刀槽。
鉋刃與壓鐵背面,銹蝕程度還好,刈刀的背面就難說了
鉋刃與壓鐵的正面
刈刀位於刀槽內的一面,銹蝕狀況嚴重
刈刀面朝外的一側,也是銹跡斑斑
噴WD40鬆動一下浮銹,方便退出刈刀
最終還是需用鷹嘴槌施力敲出刈刀,導致刀槽右上方的裂縫擴大
最後乾脆整片撬下重新黏合
太棒膠加F夾
金屬零件浸泡除銹液,浸泡前先用銅刷去除浮銹
24小時後取出,再用銅刷整體清理一次
去漬油洗除殘留的除銹液與雜質
銹垢與黑染防銹均被清除,可以約略看到鉋刃的"裏"
除銹後會發現貼鋼部分的顏色與其他部分不同
刀背試磨,刀鋒部份略低
背光檢查刀鋒線,刀鋒線為圓弧,斜面中間試磨呈現微凸
配合角尺量測以取得平直的刀鋒線
修正後的刀鋒線變成一個帶狀反光面
直角尺量測刀背,近刀鋒處翹曲甚多,只能敲鋼面試著改善
敲鋼面略有改善,繼續敲
刀鋒左側邊修出一些些平面,試著加強刀鋒二側尖端強度
另一邊也修出一點點平面
鉋刃斜面整理完成,由倒影判斷鉋刃斜面是圓凸狀,磨刀功夫仍待磨練
刀背鋼面整理完成,原本的"裏"也被磨得快要消失

壓鐵

台式鉋的壓鐵不像日式鉋,會採用貼鋼工法來細心打造。多數的壓鐵是用中碳鋼或低碳鋼的鋼板切割而來,精細程度是不如日式鉋,不知是成本因素?還是對壓鐵的要求不同所致?
不過這把中邊的壓鐵倒是很好整理,個人對壓鐵的要求不高也是原因。首先要能確實固定鉋刃,第二是要能與鉋刃密合,刨削時才不會產生撕裂傷,至於壓鐵前斜面的坡度、精度等就不是那麼必要。
壓鐵與鉋刃貼合,背光檢查接合處,透光即是有間隙
逐步整修至不透光為止

刈刀

刈刀或許是這把中邊最令人傷腦筋的零件,坑坑巴巴的銹坑,歪七扭八的切割線,真是扎手。
循規蹈矩地把刈刀修整規矩倒不是難事,可大規模瘦身會使得刈刀的刀槽變成廢物,到時不是換個位置重開刀槽,或是填土整修。怎麼想都是大工程,而且還是沒動手過的大工程。
思慮再三,決定先從簡單的方案著手,真不行就只好大翻修。刈刀的主要功能在於劃開木料表面,便於後續的鉋刃將木料刨起。所以刈刀的刀尖就是首要關注重點,一是要利,二是刀尖與鉋刃的相對關係,刈刀的利度不難,畢竟突出鉋底0.3mm的標準,只要把刀尖磨利即可,其他部分的刀鋒用不到,根本沒必要糾結在整個刀鋒線上面。
第二是刀尖與鉋刃的相對關係,刈刀刀尖需與鉋刃的側邊尖端成一直線,即刈刀劃開木料的那條線與鉋刃刨開木料的邊緣是同一條線,如此才能有乾淨利俐落的邊槽,如果刈刀偏外,會出現細細的木線,如果刈刀偏內,則鉋刃尖端會快鈍化成圓角。
經過前次整理啟記"長高"的經驗,這次只整理刈刀朝外這一面,其餘二側與面朝刀槽那一面均只有除銹而沒有進一步整理,擔心過份精修而使外觀尺寸變動,連帶使得刀槽也要整修調整,那就太累人了。
再來就是善用紙膠帶,可以方便且精確地建立刀鋒線,如此上砂輪機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刀鋒線確定後再磨出刀鋒斜面,順便將刀鋒線改成雙斜面,個人偏好日式雙斜邊樣式,一來減少刀尖不慎斷裂的機率,二來方便調整刀尖突出鉋底的長度,它的缺點是費工,不知這是不是台式鉋的刈刀均為單斜邊刀鋒的原因?
坑坑巴巴的銹坑延伸至二側邊,如完全修平則刀寬會縮小
斷裂的單斜邊刀鋒,正好趁此改為日式雙斜邊刀鋒
用紙膠帶定出新的刀鋒線,方便砂輪機作業時參考
用砂輪機修出刀鋒線,需不斷試組合,注意刀尖突出鉋底不能超過0.3mm
刀鋒線確定後再磨出刀刃斜面,順便將單斜邊改為雙斜邊
這隻刈刀的另一麻煩點,刀身轉折處不是90度,如此不好確認刀尖與鉋身側邊的相對位置
刈刀裝入刀槽,刀身與鉋體側邊平行,並未突出鉋體
刈刀突出不超過0.3mm,但因刀側的瑕疵而略使刀尖的切割線偏離鉋體側面

鉋體

台灣高溫與多濕的氣候,使得木製鉋體容易變形,浸泡油脂只能減緩變形的速度,況且是這種久置被遺忘的古董木鉋,不過這把狀況算是比較優的,如果放在戶外的恐怕早就降解了,一點整理的機會都不會有。
習慣由鉋底開始整理鉋體,其實一直在猶豫,由鉋底開始整理會不會使鉋膛與鉋底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如有變化,是不是需要調整?又應如何調整?這些網路上找不到資料,所以駑鈍又缺乏三維立體想像力的腦袋,最終還是把這個問題擱在一旁,反正是休閒娛樂又不是學術研究,好用最重要。
鉋底背光量測,中間凹陷
不透光的區塊以白蠟筆標示
鉋體較長,#4不夠用,鉋頭與鉋尾均有誤差,改用#7解決
背光檢查無透光即可
檢查鉋底橫向水平,無透光
鉋體左側刨平,因為變形,所以左側修掉比較多肉
直角規背光檢查,無透光者合格
鉋體右側刨平
一樣直角規量測
鉋體上面刨平
直角規量測,鉋體上面與二側邊是否為方正?均要量
歸方完成,顯露出乾枯的鉋體,顯然先前欠缺泡油滋潤
試組合,鉋刃與刈刀均略微凸出,先泡油再來修鉋膛與刀槽
鉋體塗機油以建立保護油膜,減緩變形的速度
耐熱膠袋裝妥並標示日期
二週後拆封檢查
擦去多餘的油脂,油亮油亮地,習慣再靜置一週,讓多餘的機油回吐至表面

鉋膛與刀槽

由於鉋體的變形,為了恢復方正的鉋體必須進行整體的刨削,相對來說鉋體各部分刨削的分量並不平均。等鉋體歸方後,將鉋刃與壓鐵放入鉋膛並調整完成就可發現差異處。
不過在修鉋膛前要先測試鉋膛、鉋刃與壓鐵的相對壓力,如過緊,則修鉋膛上緣的鉋體。如過鬆,則調整壓鐵的曲度。運氣不錯,大致可以就先不修整了。
由側後邊觀察,刀口側邊的鉋刃突出量最大並逐漸往上遞減,也就是說鉋刃側邊是略帶斜度突出鉋膛,為了讓鉋刃側邊完全與鉋膛齊平,鉋膛的另一側邊的修正量也須符合這個斜度。
可是這種斜度很難量化並標記,習慣先用紙膠帶標記鉋刃突出鉋膛的起點,並以此標記作為鉋膛修整起點參考線。
另以鉋刃突出最多的量,在鉋底以紙膠帶標記出需剔除的厚度,方便設定停止點。
逐步剔除二個標記間的木料,每次僅剔除一些些木料並時時組裝測試,直到鉋刃側邊與鉋膛側邊完全齊平為止。
等到鉋刃與鉋膛調整好,這樣就能由刀口與鉋刃的相對關係來確認刀鋒線。
組合鉋刃與壓鐵,測試鉋膛的固定性
由後側邊觀察鉋刃與鉋膛之關係,為修正變形的鉋體,鉋體上部與下部的刨削量並不相同,所以鉋刃上下端邊緣突出的程度也不同,這標示著鉋膛修整的方向
鉋膛側邊的修整,下半修得較多,上半幾乎沒修,邊修邊試安裝,才能讓鉋刃的側邊與鉋膛齊平

靠山

底部的木質靠山型制很類似日式鉋刀,個人比較偏重調整的方便與準確,原本的螺絲導孔邊緣太多鑿痕,常常卡住螺桿,仔細地用鑿刀再修平後,調整起來就滑順多了。
靠山本體厚度較薄,安定性本不如鉋體,也因此而提供了較大的變形空間。以直角尺量測,並未有太大的誤差,所以沒修整,直接試用。
唯一的加工在於刀口的區塊,仿日式鉋的做法,簡單挖了個凹槽,也是為保護鉋刃來著。
類似日式的木質靠山,左邊的淺槽是為容納鉋刃,右邊的螺絲導孔側僅修平,讓靠山能移動平順些
靠山調整的極限,如此可避免靠山將刈刀的刀尖壓斷。靠山新挖的淺槽則可容納突出的鉋刃

試鉋

台式木鉋是個很有趣的系列,有的必須用推鉋,有時得用拉的才順手,因為兼具大陸漢式木鉋與島國日式木鉋的特色,所以必須根據木鉋的特性來決定。
就邊槽鉋來說,鳳口(刨花的出口)必須向著自己,所以很容易判斷是推鉋還是拉鉋。
仔細調整鉋刃與壓鐵,再敲鉋刃的出刀量,就大膽上架測試。柔順的刨花隨著木鉋的前進,從側邊的鳳口柔順地拋出再靜靜地捲曲在一旁,隨著木鉋的前進,一圈圈的刨花積成刨花小山丘,測試順利,心情實在不錯。
直角尺背光測試邊槽,相當不錯,完全沒透光。
檢查刈刀與鉋刃,鉋刃的側邊尖端並無異常磨損,表示刈刀與鉋刃的尖端是處於同一直線,算是合格了。
但由鉋底檢查刈刀,刈刀與刀槽的間隙中塞滿木屑或刨花,這可是天大的壞消息,因為木屑由鉋底與刈刀的間隙中侵入,最終刀槽中的堆積的木屑會把刈刀推離刀槽。
遇到這種情形,加強刈刀與刀槽的固定性並不夠,最佳解決方案是讓木屑不會侵入間隙,我是用木料填土鋪在刀槽上,再把刈刀裝上定位,去掉溢出的填土。
待翌日填土硬化後,抽離刈刀,以瞬間膠滲入填土與木料間,增強二者的結合力,最後再把溢出鉋底的填土挖除,這樣就大功告成。
按日式技法,應該是用汽車補土,可我手頭上沒有,也沒打算買一大桶來待乾,所以改用木料填土加瞬間膠,似乎還行,等待時間的證明。
直角尺背光檢查間隙
試鉋,相當平順
木屑由刈刀的間隙侵入刀槽
把木料填土塞入刀槽,刈刀再裝入刀槽,翌日填土硬化,取出刈刀再小心滲入瞬間膠

結語

台式邊槽鉋二兄弟,中邊與長高,還缺一把"大邊"就算全員到齊,三者的基本架構雷同,只是尺寸有別,不過大邊實在太長了,應該是用不上。
綜合整理邊槽鉋需注意的重點如下:
1、鉋底與鉋體側邊需為直角-其實木鉋大致都需如此。
2、鉋刃二端尖角的側邊需磨出平面以提高強度。
3、刈刀與鉋刃端角的相對關係需為一直線。
4、鉋刃側邊與鉋膛側邊需保持平行,鉋刃可略為突出一張紙的厚度。
5、刈刀突出鉋底以0.3mm為限,過深則刈刀易受損且刨削時鉋體會因阻力過大變得不安定。
6、鉋刃刀鋒與鉋底的刀口需保持平行。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