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洋臻工房的資料,這把稱作槽鉋,也稱作中邊,屬於台式邊槽鉋中的一種,專用來刨削邊角槽用,算是使用頻率較高的槽鉋。這把是內心幾番掙扎後從拍賣網站競標來的,說是競標,事實上也只有我一人下標,雖然它的刈刀斷裂,但並非不可修復的損傷,其他部分都很優,但就是沒人有興趣,手動工具就是沒人愛。
內心的掙扎其實來自於手上已有Record No.778和啟記的"長高",這二把也都屬於邊槽鉋,加上還有幾把待整理的日式邊槽鉋,所以這把中邊算是功能重複不一定需要的工具,不過最終仍不敵心中的慾望標下它,只因為它是台式邊槽鉋。
第二是刀尖與鉋刃的相對關係,刈刀刀尖需與鉋刃的側邊尖端成一直線,即刈刀劃開木料的那條線與鉋刃刨開木料的邊緣是同一條線,如此才能有乾淨利俐落的邊槽,如果刈刀偏外,會出現細細的木線,如果刈刀偏內,則鉋刃尖端會快鈍化成圓角。
經過前次整理啟記"長高"的經驗,這次只整理刈刀朝外這一面,其餘二側與面朝刀槽那一面均只有除銹而沒有進一步整理,擔心過份精修而使外觀尺寸變動,連帶使得刀槽也要整修調整,那就太累人了。
再來就是善用紙膠帶,可以方便且精確地建立刀鋒線,如此上砂輪機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刀鋒線確定後再磨出刀鋒斜面,順便將刀鋒線改成雙斜面,個人偏好日式雙斜邊樣式,一來減少刀尖不慎斷裂的機率,二來方便調整刀尖突出鉋底的長度,它的缺點是費工,不知這是不是台式鉋的刈刀均為單斜邊刀鋒的原因?
 |
坑坑巴巴的銹坑延伸至二側邊,如完全修平則刀寬會縮小 |
 |
斷裂的單斜邊刀鋒,正好趁此改為日式雙斜邊刀鋒 |
 |
用紙膠帶定出新的刀鋒線,方便砂輪機作業時參考 |
 |
用砂輪機修出刀鋒線,需不斷試組合,注意刀尖突出鉋底不能超過0.3mm |
 |
刀鋒線確定後再磨出刀刃斜面,順便將單斜邊改為雙斜邊 |
 |
這隻刈刀的另一麻煩點,刀身轉折處不是90度,如此不好確認刀尖與鉋身側邊的相對位置 |
 |
刈刀裝入刀槽,刀身與鉋體側邊平行,並未突出鉋體 |
 |
刈刀突出不超過0.3mm,但因刀側的瑕疵而略使刀尖的切割線偏離鉋體側面 |
由於鉋體的變形,為了恢復方正的鉋體必須進行整體的刨削,相對來說鉋體各部分刨削的分量並不平均。等鉋體歸方後,將鉋刃與壓鐵放入鉋膛並調整完成就可發現差異處。
不過在修鉋膛前要先測試鉋膛、鉋刃與壓鐵的相對壓力,如過緊,則修鉋膛上緣的鉋體。如過鬆,則調整壓鐵的曲度。運氣不錯,大致可以就先不修整了。
由側後邊觀察,刀口側邊的鉋刃突出量最大並逐漸往上遞減,也就是說鉋刃側邊是略帶斜度突出鉋膛,為了讓鉋刃側邊完全與鉋膛齊平,鉋膛的另一側邊的修正量也須符合這個斜度。
可是這種斜度很難量化並標記,習慣先用紙膠帶標記鉋刃突出鉋膛的起點,並以此標記作為鉋膛修整起點參考線。
另以鉋刃突出最多的量,在鉋底以紙膠帶標記出需剔除的厚度,方便設定停止點。
逐步剔除二個標記間的木料,每次僅剔除一些些木料並時時組裝測試,直到鉋刃側邊與鉋膛側邊完全齊平為止。
等到鉋刃與鉋膛調整好,這樣就能由刀口與鉋刃的相對關係來確認刀鋒線。
 |
組合鉋刃與壓鐵,測試鉋膛的固定性 |
 |
由後側邊觀察鉋刃與鉋膛之關係,為修正變形的鉋體,鉋體上部與下部的刨削量並不相同,所以鉋刃上下端邊緣突出的程度也不同,這標示著鉋膛修整的方向 |
 |
鉋膛側邊的修整,下半修得較多,上半幾乎沒修,邊修邊試安裝,才能讓鉋刃的側邊與鉋膛齊平 |
靠山
底部的木質靠山型制很類似日式鉋刀,個人比較偏重調整的方便與準確,原本的螺絲導孔邊緣太多鑿痕,常常卡住螺桿,仔細地用鑿刀再修平後,調整起來就滑順多了。
靠山本體厚度較薄,安定性本不如鉋體,也因此而提供了較大的變形空間。以直角尺量測,並未有太大的誤差,所以沒修整,直接試用。
唯一的加工在於刀口的區塊,仿日式鉋的做法,簡單挖了個凹槽,也是為保護鉋刃來著。
 |
類似日式的木質靠山,左邊的淺槽是為容納鉋刃,右邊的螺絲導孔側僅修平,讓靠山能移動平順些 |
 |
靠山調整的極限,如此可避免靠山將刈刀的刀尖壓斷。靠山新挖的淺槽則可容納突出的鉋刃 |
試鉋
台式木鉋是個很有趣的系列,有的必須用推鉋,有時得用拉的才順手,因為兼具大陸漢式木鉋與島國日式木鉋的特色,所以必須根據木鉋的特性來決定。
就邊槽鉋來說,鳳口(刨花的出口)必須向著自己,所以很容易判斷是推鉋還是拉鉋。
仔細調整鉋刃與壓鐵,再敲鉋刃的出刀量,就大膽上架測試。柔順的刨花隨著木鉋的前進,從側邊的鳳口柔順地拋出再靜靜地捲曲在一旁,隨著木鉋的前進,一圈圈的刨花積成刨花小山丘,測試順利,心情實在不錯。
直角尺背光測試邊槽,相當不錯,完全沒透光。
檢查刈刀與鉋刃,鉋刃的側邊尖端並無異常磨損,表示刈刀與鉋刃的尖端是處於同一直線,算是合格了。
但由鉋底檢查刈刀,刈刀與刀槽的間隙中塞滿木屑或刨花,這可是天大的壞消息,因為木屑由鉋底與刈刀的間隙中侵入,最終刀槽中的堆積的木屑會把刈刀推離刀槽。
遇到這種情形,加強刈刀與刀槽的固定性並不夠,最佳解決方案是讓木屑不會侵入間隙,我是用木料填土鋪在刀槽上,再把刈刀裝上定位,去掉溢出的填土。
待翌日填土硬化後,抽離刈刀,以瞬間膠滲入填土與木料間,增強二者的結合力,最後再把溢出鉋底的填土挖除,這樣就大功告成。
按日式技法,應該是用汽車補土,可我手頭上沒有,也沒打算買一大桶來待乾,所以改用木料填土加瞬間膠,似乎還行,等待時間的證明。
 |
直角尺背光檢查間隙 |
 |
試鉋,相當平順 |
 |
木屑由刈刀的間隙侵入刀槽 |
 |
把木料填土塞入刀槽,刈刀再裝入刀槽,翌日填土硬化,取出刈刀再小心滲入瞬間膠 |
結語
台式邊槽鉋二兄弟,中邊與長高,還缺一把"大邊"就算全員到齊,三者的基本架構雷同,只是尺寸有別,不過大邊實在太長了,應該是用不上。 綜合整理邊槽鉋需注意的重點如下:
1、鉋底與鉋體側邊需為直角-其實木鉋大致都需如此。
2、鉋刃二端尖角的側邊需磨出平面以提高強度。
3、刈刀與鉋刃端角的相對關係需為一直線。
4、鉋刃側邊與鉋膛側邊需保持平行,鉋刃可略為突出一張紙的厚度。
5、刈刀突出鉋底以0.3mm為限,過深則刈刀易受損且刨削時鉋體會因阻力過大變得不安定。
6、鉋刃刀鋒與鉋底的刀口需保持平行。
👌👌👌
回覆刪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