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木鉋-雙面律

在國內拍賣網站看到的台式鉋,二把一起拍,前方的外圓鉋缺了壓鐵,本沒多少興趣,再看下面的參考圖片,頓時來了興緻。
上面那把是雙面律,是東方傳統細木作常用的線鉋之一,已停產許久了。
線鉋或稱花線鉋,主要作用是在單純的木作上刨出裝飾用的花紋,增添木作外觀的韻味,可是自從電動工具發展出來,線鉋就注定被淘汰的命運,現在的專業工具店也不容易找到了。
線鉋的種類繁多,使用上也相當有彈性,以前木作師傅可自己設計線條樣式後,再委託鉋刀廠製作,現在只能在跳蚤市場碰運氣了,因為鉋刃根本訂不到。
倒是在歐洲尚有小公司生產且接受訂製,不過價格也很可觀,雖然線鉋在東方逐漸式微(包含日本的面取鉋),但在歐洲倒是有人用心推廣與傳承。
歐洲傳統線鉋稱作Moulding Plane,有興趣可以去eBay搜尋看看,種類規格繁多,且整體配置與東方線鉋差異頗大。歐式線鉋多未配置壓鐵,僅用木楔來固定鉋刃,鉋膛角度偏高,多大於45度,鉋體尺寸亦比東方線鉋大上許多,運鉋方式採右手推左手在前方引導,與日本的運鉋方式剛好相反。
手中唯一的Moulding Plane
歐式線鉋尺寸較日式或台式均大上許多
缺了壓鐵的外圓鉋,鉋刃損傷很明顯。
賣家提供的外圓鉋參考圖片,缺了壓鐵,鉋刃的刀鋒缺角且銹蝕嚴重,基本上已無整理的價值,重點是目前市面上還有內外圓鉋的成品可買,所以就忽略它吧。
樣式古老的壓鐵
雙律線鉋的壓鐵近照,二個凹洞的壓鐵說明已有相當年份,這種壓鐵無法以敲擊的方式來調整與鉋刃的貼合度,而近代的壓鐵只要調整折角的角度就可以改善與鉋刃的貼合度,注意看鉋刃二邊沒有刀槽,就是俗稱的非入嵌鉋刀,日式面取鉋(線鉋)則會有用來固定鉋刃的刀槽,為何台式鉋會省略刀槽,我猜是因為成本考量與生產效率吧!雖然目前功力尚不足以清楚的體會二者的差別,不過日本會堅持保留刀槽,必然有它的因素在。
生鏽的鉋刃,重點在刀口週邊鉋體的完整。
雙面律鉋的鉋刃與刀口近照,刀口周邊的鉋體完整沒缺損,鉋刃有銹斑但刀鋒線還算完整。
或許是氣候因素,入手過的台式古木鉋大多無法修復,只能當擺件,這把雙面律鉋算是品相比較好的,也是我加入競標的主因,幸好競爭者不多,最終是以不足400台幣的價格得標,覺得相當划算。

檢視

入手開箱檢查,兩把的鉋頭都有鋸開一條線,不是木料乾裂,也許只是某人的標記,鉋體的整體狀況還不錯。由鉋頭與鉋尾均沒有敲擊痕判斷,這二把都是有相當年份的庫存新品。
WD40伺候,希望能奏效,不太想用噴燈,四周都是易燃品
不知是因鉋體乾燥收縮或是壓鐵與鉋刃的銹垢卡住,始終無法正常退刀,只好動用WD40,使用時需儘量讓除銹劑滲入接縫或細縫,等待10分鐘後再輕敲鉋膛週邊的鉋身,利用震動來讓鉋刃、壓鐵與鉋身分離。
壓鐵脫離了,鉋刃還被鉋體夾著
運氣不錯,壓鐵先鬆脫了,鉋刃仍卡在鉋膛中,應該是鉋體乾燥收縮夾住了,幸好壓鐵移除後,提供鉋刃挪動的空間,再往鉋頭方向輕敲幾次,鉋刃就順利移出了。如果WD40無效,還有加熱法可用,只是鉋體受損的機率比較大。
剛拆卸下來的鉋刃與壓鐵,鉋刃鋼面銹蝕程度沒預料中嚴重,但得等鋼面研磨整理後才能確認,最擔心的是會有無法修復的銹坑隱藏其中。

很粗糙的斜面但完整就好
鉋刃與壓鐵的斜面,這都要再磨過,所以沒啥要擔心的,只要完整沒缺損就好,可以大略看出斜面都有很粗糙的磨痕,應該是用砂輪機粗修還沒有細磨過,可以證明這把雙律線鉋還維持剛出廠的模樣。
鉋刃與壓鐵的背面近照
壓鐵整體狀況不優,表面凹凸不平,不像近代用鋼板切割出來的壓鐵,倒像是打鐵師傅用手工鍛造出來的。不過重點在前方亮面的部份,這區域是壓鐵與鉋刃接觸的地方,一定要磨到嚴絲合縫,一丁點的光都不能透。
二個圓凸點都有修磨過的痕跡,或許此類型壓鐵的調整就是靠修磨二個凸點來達成與鉋刃的緊密貼合,可是萬一磨過頭不就毀了?
WD40對照下,鉋體顯得很乾燥。
鉋底與靠山,靠山依作業需要可放置在任一邊,一側有小崁槽,用來區別靠山安裝的方向,崁槽必須靠近中央的內圓槽,但靠山無法細微調整距離,看過的資料都是這樣式,沒有可調間距的靠山,只是鉋刃的規格與圓弧會有些不同。
靠山不裝可以作業嗎?也許可以,只是作業時手部應該要很穩吧,整體修整完成再試試。
刀口近照,沒有缺損,右邊有些微開裂,應該沒大礙,整體品相很完整,這在古董鉋中相當難得。


鉋膛近照,一樣沒有缺損與開裂,通常開裂多發生在鉋膛底部與兩側鉋體的轉折處。
壓桿與鉋體接合的地方銹蝕狀況輕微,可以不用更換壓桿,實在是幸運,因為手頭上沒壓桿可替換,一根鐵釘也沒有,早期很多線鉋的壓桿都是鐵釘代用。

修整

去銹

一般浮銹用銅刷就很容易清除
清理鉋刃與壓鐵的斜面,整體還算不錯。
 用銅刷盡量刷去浮銹,效果不錯,絕對不能用鐵刷,那會刮傷鉋刃與上面的黑染防銹塗層,刷完後觀察細部,決定不洗除銹澡了,準備直接上磨石。

修磨-鉋刃與壓鐵

先用DMT的D8F試磨,亮面就是有接觸到磨石的地方,顯然兩者都不是很平整,必需有長期奮戰的心理準備。
用DMT D8C把鉋刃鋼面大致整平,但前端仍有一小片深色區域沒法磨到,覺得事態不妙。
努力用手機微距功能拍細部相片,勉強對焦,二個深色區塊應該是銹坑,這可得磨去不少,想想還是先這樣,等修整完成確認堪用後再來重新磨出鉋刃斜面,這樣比較保險。
壓鐵與鉋刃試組合,背對光源可以很容易判別仍有隙縫,有縫就要修,這可沒法省略。
在DMT D8C磨刀石還沒加水前,先貼上一層隱形膠帶,這是西式鉋刃刀背整理的一種技巧,一般是用薄的不銹鋼直尺,考量厚度關係,決定嚐試用隱形膠帶。
壓鐵的二個凸點保持在隱形膠帶上移動,這樣就不會磨到,隱形膠帶的厚度又薄,藉此可以把誤差縮到最小。
整理出一小塊區域,應該夠用,這個壓鐵整體實在是不平整,不知是因為銹蝕?或是本身的品質就這樣?不得而知,希望能發揮效用。
一樣背光測試,密合度不錯,沒透光,又學到一項密技,隱形膠帶的耐磨性還不錯,當然手部施加的壓力也需控制。

壓桿的調整

鉋刃與壓鐵就定位,背光檢查壓桿與壓鐵的密合度,中央有一段空隙,也約略可以看出壓桿有些微上凸,或許是鉋體久放乾燥收縮壓迫所致。
 台式製鉋工具有一把類似鑿刀的工具,專門用來調整壓桿,手頭雖然上沒有,也買不到,剛好有一把改裝的一字起子可替用,這是用來旋開歐式夾背鋸的固定螺絲用,立馬上場救援。
先用油性簽字筆標出要修整的部位,再把起子垂直於鉋膛,用鐵鎚輕敲,再放入鉋刃與壓鐵測試,切勿一次施力過猛,要多次反覆測試比較安全些。
間隙逐漸縮小,但考量這塊壓鐵表面並不平整,所以到此打住沒再繼續敲。
回到鉋刃與壓鐵的細磨程序,原先的銹斑大多已磨除,仍剩一小部分沒處理到,銹斑部份等有能力處理黑染防銹後再處理,暫時先這樣,測試後再決定後續。

上油

鉋體與鉋膛塗佈機油後放入塑膠袋封存,用意是讓油脂滲入鉋體,減緩鉋體乾裂的程度並能在外面形成油膜,避免濕度變化影響到鉋體的安定性或開裂。
 浸泡一週後取出,油亮亮的很是漂亮,這樣大概可以知道為何台式鉋大多會呈現咖啡色系的原因。
當然歐式鉋、日式鉋也有在鉋體上油保養的工序。台式鉋以往多用純花生油,現在則以汽機車用機油為主流。日式鉋則用椿油(茶花油?),當然二者的木料不同,呈現出的顏色也有差異。

拭去多餘的機油,於陰涼處靜置至少一週,讓鉋體內多餘的機油回吐至表面,待機油濃度達到平衡後即算是大功告成。

試鉋


試鉋相當滑順,只是逆木紋時會卡卡的,效果大致差強人意,壓鐵不敢敲太深,怕卡住退不出來,畢竟在那個年代壓鐵只有固定鉋刃的作用。尚未體認壓鐵可以克服逆木紋刨削時的木紋撕裂作用。
鉋出的線條還算均勻,再來可以計畫一下該用在什麼地方了,想像桌板周圍鉋出如上圖的紋路應該會比單純的圓弧線有趣吧!嗯!下個作品是書桌吧?是時候該換了,30年前的合板上漆學生書桌-我的。

後記

這次修整作業,只能確認這把雙面律鉋尚可使用,後續還有鉋底誘導面、鉋刃刀鋒線修整與鉋刃的黑染防銹,可是現有的工具與技術,不足以進行相關修整作業,主要是缺了相對應規格的外圓鉋、磨刀石,嗯!還有技術,所以只能暫時擱置,雙面律鉋只有一把,弄壞了就沒有囉!
關於雙面律鉋的詳細說明與用途,對於初入手的我還有許多要探索的地方,說不上啥心得或感想,有興趣的人請參考曾省三老師的著作-職人之器 台灣細木作手工具概覽95頁。
惟一的心得是-該加強異型鉋刃的研磨工具了,手頭上僅有的磨刀石只適合平直的刀鋒線,弧形刀鋒雖有DMT的WAVE-F可用,但只適合細磨,如果是粗磨修正作業,WAVE-F就太耗時間了。

最後附上台式與歐式線鉋的同台照,太亮了,不是雙面律鉋很亮,是相片曝光過度!
歐式線鉋沒刀槽也沒壓鐵,可是操作起來既順暢效率又高,值得好好思考,哈哈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