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8的文章

木井方的印尼紅木迷你抹角刨與內角線刨

圖片
用花旗松做了一組可移動的廚房層架,嫌木料邊緣太銳利,以往會用修邊機來倒圓角,只是窩居市區,須等到休假的適當時間才能用,不然會有噪音擾鄰的困擾,用賊刨倒角也可以,手藝不佳,線條肯定無法一致,反而會弄巧成拙。心想手動線鉋應該會有類似的?如果能找到的話,應該會比修邊機更快、更安靜,重點是三更半夜也能動手。可惜台式線鉋找不到相同的,網路請教前輩,得到可用內圓鉋的建議,可是手上沒內圓鉋,也沒實際用過,實在沒自信。 日式木鉋將線刨稱作"面取鉋",Google大神說 竹中大工道具館 可以看到各式面取鉋的簡介,其中我設想將直角鉋成圓角的面取鉋稱作"坊主面",啊呀!殘念!沒有日本朋友可幫忙。但是台灣不知甚麼時候才會有類似的機構?政府每年創立一堆財團法人,就沒聽過一個類似的。 不過那陣子常在淘寶閒逛,看到木井方有類似產品,稱做抹角刨與內角線刨,二個一對,一起賣,東西也不貴,運費也便宜,所以就先買了一對來試試。 收到後有點啼笑皆非,玩具?模型?這工具也真是小得可愛。雖然是局部修飾用,尺寸不是重點但就不能弄大點的尺寸嗎? 真正的困難點在磨刀,Veritas的磨刀輔助器只能磨直刀,內圓刀或外圓刀要靠手磨,有點被難倒,唉!還是要試試看,參考" 拙園創意木工 " 按圖索驥,勉強可用。初步心得是外圓刀比較好上手,只要用一般長條狀磨石,運用手腕的圓弧移動,讓斜面依序接觸磨石表面,很容易就有些成果。內圓刀則需要圓柱狀磨石,讓鉋刃斜面順著磨石的圓弧面來回移動,不是很順手,不過終究是磨好了,也不知這種磨法是否正確? 我的手掌算小的,這對刨更小,左邊是抹角刨,右邊是內圓線刨 刀背很好處理 刀鋒圓弧斜面就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抹角刨的刨底 木料的直角刨成圓弧線條 內角線刨的刨底 刨出圓型凹線 感想 1.這二把均未配置壓鐵,僅以單薄的木楔子將鉋刃固定,固定性不是很好,遇到較大阻力的刨削作業,很容易退刀,或許把木楔子修改後會好些,如果可配上壓鐵就更好。 2.因為沒配置壓鐵,逆木紋刨削時會有木料撕裂的狀況,用減少出刀量的方式對應,覺得效果有限。 3.鉋膛不是入嵌,沒有刀槽,僅有一根金屬圓棒,鉋刃的固定性不理想,橫紋鉋削會退刀或跳刀,勉強成...

吉林木友小舖的燕尾刨

圖片
為了研究穿襟榫,在"老三東木工記事"blog找到對應刨刀與使用方法,有興趣請參閱: http://rockdog752.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_12.html 。穿襟榫的傳統工法個人所知有二種。 鑿刀與日式畔挽鋸--先鋸出二邊斜度,再用鑿刀剃除不要的木料,似乎很快。但是,畔挽鋸我沒有,鑿刀的功夫,也沒有,所以思考第二種方式--刨刀。 台式外根刨與內根刨,穿襟榫的專用工具,不過似乎不好找,價格也高,或許二手舊品也可行,但在台灣這想法似乎不可期望,金屬零件太容易銹蝕了。 新的很貴!舊的不可靠!那就上淘寶網碰運氣。不過淘寶網的搜尋功能也真是可以?關鍵字"燕尾"、"鳩尾",硬是出現一大堆不相關的木刨或線刨。連個燕尾尺規或鳩尾榫規也秀不出,真心懷疑是貢獻最多的商家就越容易被搜尋到? 最終找到三個 一個是打著大師"辛全生"名號的燕尾刨,可是沒法下單,似乎有限制區域,台灣來的訂單不受理。 另一個是東北的"九哥"兩用燕尾刨,可做燕尾榫,也可開燕尾槽,可惜下架很久沒現貨,大陸的木工論壇對它的褒貶不一。 最後是找到吉林的木友小舖,產品線有燕尾刨,但這把是燕尾榫刨,不是燕尾槽刨,因為工具品項不多,其他木刨不感興趣,就順便買把裁口刨,二把共RMB.100,還算便宜。 剛收到貨打開包裝材料,就看到刨體端面慢慢出現一粒粒的結晶體,很是驚奇。推測是因二地濕度不同,台灣的高濕空氣進入刨體木料結構中,將木料內含的物質推擠出來,有試著嚐嚐,沒啥特殊的味道。 刨頭端面較深色的就是結晶體,在眼前慢慢成形也是一種新的體驗 左邊是裁口刨、右邊是燕尾榫刨,刨底不同,刨刃刀口也不同 裁口刨的刨底是平的,燕尾刨則有個坡度,這是二者外觀辨認的主要重點,不過燕尾刨的刨刃是斜口,裁口刨則是直口。 裁口刨是大陸用詞,與台式木刨的邊刨是相同作用,可在木板邊緣刨出L型槽。可調整的靠山除了增加用刨的穩定性也方便控制槽的尺寸。 燕尾刨則是用來刨出"穿襟榫"所需的鳩尾榫木條,台式稱作外根刨或外閂根刨,或許還有其他稱呼?每次遇到木刨的名稱就傷腦筋,不知何時才能像日本,有個統一的名稱,最好是由字面直觀就可...

拼拼凑凑又一鉋

圖片
也不知哪根筋絆住,竟然花錢標下這只缺了鉋刃、壓鐵與鉋刀蓋的Stanley四號鉋。初始的想法是拿用不上的USELUCK NO.5的組件來用,十來天的等待,收到了可也儍眼了。前後把手不是紅木、不是山毛櫸、是貨真價實的電木,一種玻璃纖維。 鉋體是整理的乾乾淨淨,但仔細找找,可發現鉋底與側板有一堆微小的銹孔,八成是從銹坑中搶救回來,鐵鉋就是有這好處,木鉋大概就是鉋體裂解,沒轍。 螺絲倒是完整乾淨的,應該是翻新過但無法判斷是不是原廠。翻新Stanley這行業在美國可是專業的很,當然螺絲這種小零件來源也不困難。 活動組件如Y型叉骨、左右調節撥桿與進深調節螺母(鋼製非銅製)等運作順利。 綜合各種因素,這應該是把重新拼湊出來的四號刨,幸好賣家有職業道德,整體運作很順暢,可惜該修、該磨的地方一概沒整理,終究是要靠自己。 試了USE LUCK的壓鐵與刨刀蓋板,可用,沒有退刀的情形,不過USELUCK的壓鐵孔與Stanley有一些差距,勉強還可以用,只是會影響鉋刃伸出的長度。 手頭2英吋鉋刃有很多種,USELUCKY、Irwin Record、Wood River、Stanley。 最終還是決定用Stanley原廠的標配鉋刃,擔心Y型叉骨的長度不足,Wood River 3mm的刨刃就會卡不住,另外鉋刀口的尺寸也是考量因素。 細部 前把手(Front Knob) 後把手(Tote) 細部拆解,缺了鉋刀蓋(Lever Cap)、鉋刃(Blade)和壓鐵(Chipbreaker),後方的壓鐵與鉋刃是取自運嬌蕾(USELUCK) 鉋體有輕銹,其他部件狀況還好,螺絲與螺絲桿看起來是翻新過 修整 鉋刀座的底部與鉋體接合部位,原始製程的磨痕還在 把機器的磨痕修掉就可以,注意二隻腳的長度要一致,以免鉋刀座定位後歪一邊 雖然鉋刀座與鉋體的接合狀況尚可,還是動手修整一番,儘量加大二者接合面積,這樣接合才會穩固,作業時才有一致的調整標準,不會用一用設定就跑掉。 還沒整修過的刨刀座 整修完成的刨刀座 買老Stanley可以先看刨刀座的撥桿,如上圖的樣式就可以考慮,如撥桿是一片薄鐵對折製成,那就建議直接跳過,它不值得花30鎂以上的國際運費。 鉋體只有輕銹,原廠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