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Scrub Plane-淘來的德式木鉋

這二把木鉋是在淘寶一家老貨專賣店發現的,店家標榜是外銷蘇聯的老貨鉋體木料則是大陸木鉋常用的柞木與榆木,不是歐洲慣用的山毛櫸。每把售價48元人民幣也算是便宜,唯獨鉋刃寬度僅有39mm這點不是很滿意,如果再寬一點就完美了。雖然店家標示為老歐式木鉋,不過更精準的名稱應該是「德式木鉋」,而且它的樣式並不老。
通常提到歐美的木工鉋,多數人應該會以為是指金屬鉋,但在歐洲電商,歐式木製木工鉋很常見,其中德國E.C.E.(E. C. EMMERICH)生產的木鉋,價位可不會比金屬鉋便宜
雖然木井方也有生產配備2英吋鉋刃的歐式木鉋,但是號稱非洲黑檀的鉋體不僅是外表染色,也常有鉋體開裂的評價,想想還是買二把外銷蘇聯的老式木鉋來嚐鮮比較穩妥些。

檢視

開箱的第一眼是英文標示的紙盒,可惜是外銷版,不然外面應該會有一些古樸的政治標語。取出木鉋,比對手中現有的柞木料與榆木料,質感、木紋與顏色很是類似,店家應該沒胡說,而柞木與榆木是大陸北方常見的木鉋用料,整體是比寫得天花亂墜的陸製現代木鉋扎實多了,而且還有個包裝紙盒。
實際用手握持,質感比預想中好,單就木鉋用料而言,就遠勝木井方的歐式木鉋,價格更是只有1/3,如真是賣家所述的外銷蘇聯用,那生產年份應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前,那時的生產機具與技術尚未普遍更新,加上當時重量不重質的慣性,所以細部品質應該不用太期待。
簡單的外包裝,只有英文,果然是外銷品
全配備-鉋體、木楔、鉋刃與壓鐵
下半部深色的是柞木,上半部顏色較淺的則是榆木。鉋頭的柞木端面加工得很粗糙,榆木與柞木間是以V形槽接合,這樣可以增加膠合面積,由端面可以確認鉋體取材是中規中矩的徑面材
右側上半的榆木有二個小斑點,不像是樹節。下半部的柞木表面有許多木纖維撕裂的坑洞,只是被厚厚的漆層包覆,需細看才能發現
用手機APP測量鉋膛角度為45.8度,歐式鉋的鉋膛似乎都是採高角度,也或許是對應歐式細木作多採用硬木的關係,手頭上唯二兩把花線鉋(Moulding Plane)的鉋膛甚至更高

鉋體刷了厚厚的透明漆,連鉋膛也上漆,只是手工刷塗得不勻稱,細部有許多小喀碰,但看在便宜的份上沒太在意,整體重量倒沒想像中的重,運鉋的手勢與鐵鉋相仿,慣用金屬鉋的人應該很快能找到手感。
試組合,密合度還可以,其中一把的鉋膛凹槽過小,導致固定壓鐵與鉋刃的螺絲卡不進去,連帶使得鉋刃沒法緊貼鉋膛,不過這是小問題,把凹槽加大就好。
傳統的歐式木鉋與中式鉋相同,並沒有配置壓桿,僅靠刀槽與木楔的配合來固定鉋刃與壓鐵,更古早的甚至沒有壓鐵。這把歐式木鉋並沒有刀槽,改以壓桿與塑膠製壓片來代替,跟台式非入嵌鉋類似,而E.C.E.也有類似的木鉋。
鉋體下半是柞木,上半是榆木,前握把兩邊均銑出圓凹槽,方便手掌握持
鉋尾的金屬尾釘是退鉋刃用,可以避免把鉋體敲裂,出刀則直接敲鉋刃尾端,後握把與鉋尾也銑出圓弧凹槽,方便手掌虎口握持。
鉋膛,中間的凹槽是用來容納固定壓鐵的螺帽,螺帽必須能完整卡入凹槽。前方的塑膠壓片內有一隻金屬桿。由鉋膛與後握把的相對位置,可以發現二把木鉋後握把位置並不相同
沒上漆的鉋底,周邊轉折處有許多小喀碰,短邊是鉋頭的方向。金屬鉋的鉋底也是如此配置。
粗糙的鉋膛前部,還有許多毛邊要處理,鉋膛左上部有缺損,應該沒影響
試組裝,後面的那組,因螺帽無法卡入,鉋刃無法緊貼鉋膛,所以鉋刃斜度與前面的不同
可以看到螺絲帽無法卡入凹槽,導致鉋刃無法緊貼鉋膛
凹槽過小,二側邊平均修掉一些即可。鉋膛表面竟然有漆層的反光,由不規則的反射光可判斷鉋膛修整得不算是平整
鉋膛上部過窄,鉋刃不易裝入,把二邊鉋體略修掉一些即可
左邊的凹槽略小,螺帽卡不進去,右邊的是正常,後握把中間有一根圓棒,代表後握把與鉋體是用木釘接合製作
木楔塞入壓桿與鉋刃之間,敲緊即可固定鉋刃與壓鐵
鉋底看似平整且刀口偏大,如在意刀口前方的小缺口,也可以補刀口。歐式木鉋也有補刀口的工序,不過是補刀口前方的一大塊,台式與日式則僅會補刀口前方一小塊

鉋刃與壓鐵

鉋刃與壓鐵比較特殊,與一般歐式或中式完全不同。
鉋刃主體是金屬板沖壓成形,前方再焊接一塊鋼片,鉋刃主體感覺像是一般鐵片而不是高張力鋼板,雖然在周邊特地壓出輪廓線試圖增加整體強度但顯然不足,由側邊觀察就可發現鉋刃變形的程度很嚴重,也或許是這批外銷品還在原生產國待到現在的原因。
鉋刃前端是塊厚鋼片但鋼片本身有許多斑點,本以為是銹斑或油垢,清理後發現是鋼材內的雜質,這就傷腦筋了,如果雜質在刀鋒線上,上砂輪機重新磨出斜面倒也能解決,就怕太靠近刀鋒,萬一操作時刀鋒崩了可累人的。
木楔、壓鐵與鉋刃,木楔比歐製的小很多,材質與鉋體不同,感覺輕軟有彈性。壓鐵的質感卻比鉋刃還厚實
鉋刃的另一面,一樣是藉由螺絲把壓鐵與鉋刃組合在一起
刀鋒斜面有很明顯的汙垢,本以為是銹斑或防銹油的凝結物,清理後發現是鋼材的瑕疵

試組合,壓鐵與鉋鐵的密合度不錯,未修整狀態下背光檢查沒透光,這倒是第一次遇到
鉋刃與壓鐵的正面,外型看著還算正常,有浮銹及油垢待清
鉋刃與壓鐵的背面,可以看到鉋刃刀身邊緣有摺曲造型,推測是為了增加刀身的強度,如此可以採用較廉價的鐵板壓製,算是比較特殊的作法,方型銀色的就是焊上去的鋼片。
用去漬油清理刀鋒斜面後,清楚看到深色斑點是鋼材的雜質
刀背鋼面,機器研磨痕很細,刀鋒周邊深色的就是雜質
鉋刃凹凸不平的側邊,都是凹洞,應該是材料本身的瑕疵
仔細看可以找到金屬焊接的痕跡

修整

鉋刃

第一次接觸這種鉋刃,很有新鮮感,當然先動手整理,研磨時回饋的手感,硬度似乎很高,表面處理也算細緻,不像其它陸製鉋刃都是粗糙的磨痕,只是上面的深色斑點讓人擔憂,用指甲輕摳,有些微凹陷的感覺,擔心無法清除,幸好隨著鋼面研磨的進展,斑點逐漸變淡,最終順利完成刀背的鏡面處理。
雖然可以看到機器研磨的弧狀線,但比起其他鉋刃,加工的痕跡細緻許多
磨了剩下1/4,深色的就是凹陷的區域
隨著鋼面研磨的次數增加,斑點漸漸消失
鋼面粗磨完成,幸好斑點全能部清除,有驚無
鏡面處理至#6000,都可以當鏡子了,由鏡像判斷左側並不是很平整
刀鋒斜面的斑點更多,有些可以清楚看出是凹洞,只希望離刀鋒很近的斑點不會影響到刀鋒的強度
刀刃斜面精磨後表面的凹洞就顯得很清晰,隱約可以辨認出貼鋼線,鋼質還挺厚的
鋼材本身的瑕疵,離刀鋒線很近,小部分還在刀鋒線上
鏡面處理後,從側面比較容易辨別出貼鋼線,可以看到厚度比基材厚

壓鐵

對壓鐵的第一印象是既重且硬,前端的弧度也比一般壓鐵高許多,試組的密合度很不錯,很快就整理好,但在組合時可以明顯感覺壓鐵的強度比鉋刃高,由側面看可以發現鉋刃明顯彎向壓鐵,顯然鉋刃的強度嚴重不足,這可不是好現象。
壓鐵與鉋刃接合的地方需精磨
壓鐵的斜面也整理一遍,這個地方的斜度會影響刨花出來的順暢
背光檢查接合地方的密合度,沒透光就是合格
組合完成,壓鐵沒變形,鉋刃卻彎曲的很明顯,這不是好現

鉋體

店家說這批木鉋已存放多年,木性已定,不會變形。通常這些聽聽就好,該變的還是會變,台式木鉋雖說也是將原木存放多年才取材製鉋,可是照樣變形,差別只是在變化的曲率。
其實木料吸濕脫濕的特性使得木材的含水率會隨環境溫濕度而變化,況且一般木材乾燥程序只能讓導管內及周邊的自由水散佚,木質細胞內還是有些組織水存在,當組織水慢慢散失時,細胞結構就會因此而潰散收縮,大面積的收縮就會引起變形,所以只要是木鉋就需定期檢查,如有變形就得自行修整或送回工具店再整修,只是不知現在的木工工具店是否尚有這項服務?
這批歐式木鉋的木料倒是比淘寶上的現代木鉋好多了,不過柞木是民間俗稱不是正式學名,與台灣所稱的柞木完全沒關係,外觀的導管與木紋均類似台式木鉋的赤皮、校讚等,應該都是殼斗科,只是色澤偏白黃,推測應與大陸北方多黃土,台灣則多紅土有關係。
傳統歐式木鉋多採山毛櫸製作,較少看到其他木種,講究一點的如E.C.E.,還會限定區域的特定規格山毛櫸才可以,不是一般市售的山毛櫸都適合製鉋。
這二把歐式木鉋的鉋體表面均塗上一層厚厚的透明漆,參考電商網站販售的E.C.E.木鉋,似乎也上了漆,或許是歐式木鉋的傳統習慣,台式與日式木鉋通常只能塗油。
鉋底則仍保持木料的原貌未上漆,倒是便於鉋底整修
鉋體除鉋底外均有上漆,木楔維持了素面未上漆,鉋刃刀身周邊均有褶曲
,背光用下端定規測量鉋底,可以發現中間凹陷而四週較高,算是有規律的變形,比麻花狀扭曲好處理。
重複標示、刨削的步驟,很快就完成初步的修整,修整時需把木楔敲緊,鉋刃刀鋒保持略低於刀口1mm的位置,以避免鉋刃互撞受損。
平鉋底也可用砂紙,把砂紙平舖在厚實的平台上,如大型電動工具的金屬平台或較厚的玻璃均可,網路上還有人動用到精密儀器校正用的00級花崗岩,夠強悍。
歐式木鉋的鉋底整修工法是否需要「二點金」或「三點金」?目前找到的資料多採全平,以這把略大的刀口來判斷,目前打算全部刨平即可。
鉋頭部位是中間凹陷,二邊較高,似乎放太久了,落差很明顯
鉋尾的狀況與鉋頭相同
直向測量,鉋頭與鉋尾均較高,中間刀口區域均低陷,還低了很多
將高點逐一標示,就如同上圖
重複刨削、量測、標記,線條會逐漸延
背光量測,全部沒透光就可以收工了

鉋膛整修

歐式木鉋的鉋膛如何整修,手頭上無任何資料,決定參考日式木鉋的碳黑整理法,先把盛放螺帽的凹槽加大,讓鉋刃可以平放入鉋膛。
用鑿刀把二邊略為挖大,以螺帽能卡入為原則
將鉋刃、壓鐵與木楔依序裝入,讓光源由鉋底的刀口向上投射,由二側邊觀察,可以發現鉋刃與鉋膛間有很大的間隙。
退出鉋刃,用6B鉛筆將鉋刃與鉋膛接觸的地方全部塗滿,裝入鉋刃、壓鐵與木楔,鉋刃接觸鉋膛的地方會留有碳粉印記,檢查後僅刀口附近一小塊區域有印記,推測主要原因在變形的鉋刃。
思考了幾天,大致想到幾個方向:
  1. 矯正鉋刃的變形:
    也就是把鉋刃刀身變形的部分敲平,有鐵砧與鈑金鎚在,算不上困難,只是能有多少成效,自己也沒把握。
  2. 降低壓鐵的弧度以減少壓鐵的張力:可是想到壓鐵的強度比鉋刃刀身高許多,如要減少張力,需把壓鐵整個敲平,先不考慮能否敲平壓鐵,即令能敲平,木楔也要重做,如何抓出木楔的斜度就夠讓人頭大。何況壓鐵敲平後的修整也得花大把時間,想想與其如此不如把鉋刃與壓鐵換成一般市售品。
  3. 更換鉋刃與壓鐵:
    最省事的方案,而且淘寶有許多品項可挑,只是木楔要一併更新就比較傷腦筋。
鉋刃與鉋膛間空隙很大
檢查鉋刃,本體已經變形嚴重
上鐵砧加鐵鎚,努力校正,雖有改善但似乎無濟於事
鉋刃與鉋膛接觸的面用6B鉛筆塗滿
取出鉋刃,僅有前端近刀口處有碳粉
測試時發現,後握把的角度似乎也干擾了鉋刃與鉋膛的貼合,思考後決定由鉋膛與鉋刃二個方向檢查,因為歐式木鉋的後握把前緣緊貼著鉋膛,所以先檢查鉋膛與後握把之間的平整度。
由二把木鉋的外觀比較,後握把組裝位置有些許差異,再用直尺檢查鉋膛與握把的關係,可以發現後握把前緣的位置均略突出鉋膛,所以鉋刃上半部頂到把手,中間就會呈現懸空的狀態。
利用後握把與鉋膛之間的間隙,以直尺標出修整的參考線,二邊均標示,可得到二條線,二條線之間的平面,就會與鉋膛形成完整的平面。
本想用鑿刀慢慢修,考慮自己的技術後決定用鉋刀,但因鉋膛的阻礙,如要順著木紋刨削,只有鑿鉋(Chisel Plane)可用,可是Wood River的小鑿鉋並不好控制,常有往下深挖的傾向,顯然不適合,只好考慮橫木紋刨削的可行性。
橫木紋刨削可用金屬端面鉋(Block Plane)或低角度木鉋,其中又以LUBAN的「歐式榫鉋」(Rabbet Block Plane)最適合因它的鉋刃刀鋒線二端延伸至左右二側的特殊設計,可以完整處理後握把與鉋膛連接的全部區域
直尺量測,後握把的上部突出甚多
利用握把與鉋膛的間隙,用直尺量出鉋膛的延伸線
用畫線刀在二邊標出直線,需刨除的部分就很明顯
LUBAN的Rabbet Block Plane的鉋刃延伸至二側邊,正好可以用來整修
刨平,不過在二側鉋體切出一條凹槽
背光測試,不透光即可
銳利的轉角可以用螺絲起子的金屬桿壓出倒角
效果還可以,其實也可以用砂紙,只是不喜歡砂紙的粉塵
間隙變小了,但還是沒法平貼鉋膛,看樣子是得更換鉋刃與壓鐵
一樣塗6B鉛筆再裝入鉋刃,中段有新接觸點,略有改善但還是不足

明知不理想,不過還是將鉋刃、壓鐵與木楔裝入鉋膛,雖然可以順利刨出長條形刨花,但多次試刨後發現以下缺點:
  1. 鉋刃進退平衡不易調整,鉋刃的左右平衡調整好後,如再調整鉋刃的進深,原調好的平衡便會跑掉,顯然鉋刃的固定性不足且不平衡,所以進退刀時會因鉋刃二邊阻力不同而產生歪斜。
    既然鉋刃與鉋膛的接觸面積過小且不平均,後續必須整修鉋膛與木楔看能否有改善。
  2. 刨花易堵塞,也就是刨花出鉋膛時很不順暢。
    這情形就必須逐一觀察堵塞點才能判斷是壓鐵、木楔或刀口週邊鉋膛內壁的因素。
  3. 敲入木楔固定時,已鎖緊的壓鐵會向前滑動而超出刀鋒線,即壓鐵與鉋刃間的固定並不牢靠,這樣極容易損壞刀鋒。退刀時,木楔極難退出,即使勉強退出,壓鐵也會往前滑動而超出鉋刃刀鋒。
    觀察了一會,推論是木楔前緣頂住壓鐵前端弧形突起部位,加上鉋刃與壓鐵間的固定力不足,所以退刀時鉋刃本體移動了,壓鐵卻被木楔子頂住而無法移動,等到全部退出鉋膛,就會看到壓鐵前緣突伸到刀鋒前面。嘗試在固定螺絲下方加裝金屬墊圈,雖能減少壓鐵向前滑動的趨勢但無法徹底改善,反造成退刀時木楔極難退出。
    反覆測試後的初步結論:鉋刃本體材質與設計不良,決定更換鉋刃與壓鐵。幸好淘寶有廠商販售38mm的歐式貼鋼鉋刃與壓鐵。
塞鉋膛的刨花,整個都是皺褶
刨花塞在鉋膛內,等刨花塞滿刀口就刨不到木料
固定螺絲無法把鉋刃與壓鐵緊固地鎖住,會前後滑動。加一個金屬墊圈後略有改善,但敲緊木楔時會變得極難退刀
由淘寶訂購二組金兔38mm貼鋼木工鉋刃,刀身為一般碳鋼,刀鋒斜面負責切削的部位則為高碳鋼或合金鋼,其他公司也有生產類似規格,這次選擇金兔來測試
原配的鉋刃與壓鐵組合後,鉋刃刀身的強度不如壓鐵,所以刀身朝向壓鐵彎曲,使得刀身與鉋膛接觸的區域僅剩下刀鋒斜面附近,導致鉋刃的固定力不足,所以變得不安定,極難調整
金兔38mm鉋刃與壓鐵,刀身與直角尺的間隙很小,這樣刀身與鉋膛的接觸面積會比較大,所以決定把原配的鉋刃與壓鐵均捨棄不用,改用金兔鉋刃測試

前面是金兔鉋刃附的壓鐵,後面是原配的壓鐵,二者前端的弧形高度差很多,如改用金兔鉋刃則木楔勢必也要更換
金兔鉋刃也是貼鋼製作的,只是貼鋼的鋼質厚度沒有原配鉋刃那麼厚
試裝金兔鉋刃,因壓鐵較低,木楔需敲到極深處才能確實固定鉋刃,但此時木楔已堵住刨花出口
標示後鋸除前段的木楔,再測試,確認木楔前緣不會堵塞刨花出口
金兔的螺絲尾端突出較高,木楔雖然可用,但接觸面積變得甚小,擔心不安定,所以終究是得把木楔換掉,沒得偷懶
再把金兔鉋刃塗上6B鉛筆粉測試一次,碳粉痕跡略增加些,分布範圍也略廣些,等重新製作木楔完成後再來修鉋膛

重製木楔

歐式木楔與陸製的差別很大,既然是歐式木鉋當然得按歐式的形式製作,現有的資料不多,雖然上eBay找到些資料,不過外型有差異,想想還是先把木楔主體完成,再來測試。
翻找了下零散角料堆,最後選擇了Yahoo拍賣標來的日製鳩尾榫代用鉋的鉋體。實際木種不知,直覺輕柔細緻有彈性,應該可用,反正廢物利用,弄壞了也沒關係。
日本某人自製的鳩尾榫代用鉋,斜口鑿已整理好,剩下鉋體就拿來再利用

為了取出最長可用材料,保留了前面的斜角
木料四面歸方後比對原本的木楔子,主要是取大致斜度,省得測量,也還沒想到測量的方法
底部中央需開半封閉槽以容納固定螺絲的尾端
以螺絲孔的最寬處為半封閉槽的寬度
動用了歐式斜邊鑿與日式鏝鑿,很快就開好槽,槽的長度暫以木楔的1/2為限,邊試組邊挖,最後幾乎變成開放槽
加上螺絲孔的高度後複製原木楔的斜度至新的木楔上
大部鋸除後再以神東木工銼粗修,不負Paul Sellers的推薦,神東木工銼確實幫了大忙,比日本壺三或陸製的木工銼好用多多
邊挫邊測試,暫以木楔前端可以接近刀口為標準
轉成細齒面繼續挫,以免過頭
最後決定以木楔前端頂住壓鐵弧形的頂點為標準
挫出前端的斜度,也是邊測試邊挫,因為無資料可參考,也懶得測量
測試厚刨花,順利拋出,木楔的固著力還可以,不會邊刨邊後退
測試薄刨花,薄刨花出來的不是很順,最終還是堵塞
由刀口觀察,鉋刃切出刨花後會循著壓鐵的弧形向上拋出,所以木楔的前端斜面必須能引導刨花,陸製木工鉋的木楔採中空造型,較無這方面的顧慮
試著把前端斜面的斜度再加大,砂紙細磨後順便把周邊轉角處倒角,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可以避免邊緣的木纖維剝裂,這似乎是木製品的慣例
最後塗上椿油,旁邊的原配木楔就可以功成身退
來個定裝照,第一次製作木楔,比德國E.C.E.的還小很多
雖然新木楔做好了,但木楔前端斜面的形狀還沒決定,試刨時薄刨花不易出鉋膛,最終還是塞鉋膛,厚刨花塞鉋膛的機率雖少很多但仍會發生。
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不知發生的原因,束手無策。

再修鉋膛

既然一時之間找不到對策來解決堵刨花,就先修整鉋膛。木鉋的鉋膛整修則是個繁瑣的工程,大致程序如下:
  1. 鉋刃塗碳粉後裝入、敲緊木楔。
  2. 退出鉋刃、檢查鉋膛的碳粉痕。
  3. 薄薄剷掉碳粉痕跡。
  4. 重複步驟1與2。
  5. 碳粉痕跡如分布均勻即可試刨。
  6. 試刨主要在測試鉋刃的固定性是否穩定。
  7. 如固定性能穩定就可以測試進退刀的平衡,如進退刀後仍未失去原本的平衡,就算是調整完成。
因鉋體較高又多了後握把,使得鉋膛的修整比日式木鉋還繁瑣,進展一直很慢,中間有空閒就上網找歐式木鉋的圖片,偶然發現一張E.C.E.的側面圖,發現後握把與鉋刃間有間隙,這點與我原本的想定有差異,翻出紀錄照片,每次後握把的右上端都有碳粉痕,大概是鉋刃本體也有輕微的彎曲。
回家立馬用LUBAN的歐式榫鉋再刨削掉一些,後續修整進度就加快些,總算能穩定進退刀。

B6鉛筆塗好塗滿
雖然墨跡不多,但碳粉痕分布略廣些,不會侷限於前端
後握把右上端有很明顯的碳粉痕,剛開始只想到把碳粉刮掉,沒考慮到可能是鉋刃有輕微彎曲所造成,致使進展慢到令我懷疑是否我又遺漏了甚麼?
參考網路上E.C.E.的圖片,後握把再刨削掉一些些,這樣鉋刃尾端就不會被後握把頂起來
碳黑痕逐漸變多,塑膠壓片的下方有二道較明顯的痕跡,對照發現是塑膠壓片的前沿與後緣,塑膠壓片中間有縮模現象而內凹,所以碳黑痕很淺
碳黑痕面積增加且分布較均勻些,試刨後確認木楔固定力可以且能穩定調整進退刀

木楔修正與刀口調整

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確實困擾,好不容易可以穩定地調整進退刀,但不時偶發的塞刨花卻增加了使用難度,思考許久仍找不出原因。
小角料厚刨削,刨花出花順暢
小角料薄削,還是卡刨花
桐木板大面積刨削,還是塞鉋膛
試了幾種不同木料,均會卡刨花,有點氣餒,靜下心來思考,或許有以下幾點可能:
  1. 木楔前端:突出過多,刨花經壓鐵弧形引導向上排出過程中會撞到木楔或壓桿而改變路徑,所以無法順利拋出。
  2. 木楔前端斜面:坡度太陡,刨花撞到斜面後反折向鉋膛前壁。
  3. 刨花側偏彎曲撞到鉋膛側壁。
  4. 壓鐵的圓弧突起角度影響到刨花拋出的路線
左邊是木井方的木楔,也是現代陸製木鉋的標準樣式,右邊是自製的木楔
縮短木楔子,把前方斜尖磨短,一來避免伸出過多,阻礙刨花拋出的路徑,二來強化木楔前端的強度,以免日後裂損
再將前方斜度加大,結果木楔與壓桿的接觸面積不足,木楔很容易因震動而退出,導致鉋刃無法固定,此時已不可再修正回來,只好含淚再重製木楔
決定改用大美木豆,俗稱非洲柚木,但幾乎不含油脂,先把四面歸方,再把二側端面大致鋸切
忽然跳出另一塊大美木豆零散角料,尺寸更接近原本的木楔,資源珍貴,當然選損料最少的來測試,一樣先四面歸方,再把二個端面大致鋸切
不再以原本的木楔為範本畫出鋸切線,改以標示二點,由點取線,這樣可以得出木楔的斜度,再粗鋸出斜面
用木工鑿挖出螺絲孔的導溝,悲劇發生,木料順著木紋劈裂,一次還裂出二條,心冷了一大半
趕緊以瞬間膠灌入再以F夾加壓,希望能挽回裂解,唉,這就是大美木豆不如緬柚的原因吧!太乾太脆
瞬間膠完全乾固後,刮除表面殘留的膠水,開始測試木楔,壓鐵的塑膠塊與木楔之間有一點點間隙,表示斜度不符,需再修正,木楔上方的圓形印記是F夾的橡膠頭留下的
比對前一個木楔,需要再加點斜度,只好重新刨過,這次不再用神東木工銼,因為比對斜度時,發現前一個木楔的二邊高度不同,差了約0.2mm,所以改用木工鉋
再度測試密合度,壓鐵的塑膠片能緊貼木楔,木楔前端也往刀口方向再伸入些,表示木楔斜度正確,再來將厚度逐步刨薄,目標是木楔前端能壓住壓鐵的圓弧突起頂點
藉由逐次刨削縮小厚度並測試,木楔逐漸往前推進至壓鐵圓弧頂端的定點
以鉛筆標出壓桿塑膠片前緣,用神東木工銼修出前緣斜面,以免修過頭又失去固定力,順便把四週轉折處磨個倒角,這樣可以減少邊緣撕裂的機率
木楔前緣正好頂住壓鐵弧形突起部
由刀口檢視,木楔前緣的斜面,擔心是否還是太陡?會不會堵刨花?
試刨松木角料,薄刨花很順利拋出
慢慢調整,最薄只能到0.03mm,因此時刨花已有碎裂傾向,不算理想,但也應該夠用,歐式木鉋講究效率而非薄削
試刨寬板,還是堵刨花,但不會完全堵死,算是有小小的進展,再來得想好是截短木楔前緣?或是模仿陸製木楔,中間部位切除只留二側端角?Google到一堆圖片,各式各樣的木楔都有,就是不知哪個是標準答案,總不可能每種都試試吧?
頻繁的測試,又把木楔敲裂,或許大美木豆真不適合
用三秒膠黏合再試試,幸好還能用,或許改用軟點的硬木較合適?
試做型#1、把中間修凹僅留二側端角,測試後沒啥改善,失敗。
試做型#2、鋸掉二側端角縮短木楔前端突出壓鐵弧形頂點的長度,木楔斜面變陡,不過還是失敗。黑線是塑膠壓片的前緣
再把木楔刨薄,改回原本的斜度,只是覺得順眼,反正都是堵塞

最終樣式

一直無法克服薄刨花塞鉋膛的狀況,想到厚刨花較不易阻塞,決定把它改成魯鉋(Scrub plane)的樣式,反正它的刀口寬度也滿適合。
Scrub Plane是歐式木鉋較特殊的一種,東方傳統木鉋似乎沒有可對應的,所以也沒通用名稱,「魯鉋」這個詞是參考「Eastern and Western 木工的東西」部落格所訂出的,也挺符合它的功用。魯鉋的窄鉋刃與圓弧刀鋒可以深切入木料,以快速移除大量的木料,待刨削至接近的尺寸後再以粗鉋(Fore Plane)或合鉋(Jointer Plane)將木料表面刨平歸方,最後才以細鉋(Smooth Plane)精修。
曾有考慮從eBay買把Stanley No.40,只是急迫性不高,就一直擱著,不過Stanley No.40重約2.25英鎊(約1kg),如改用不到500g的木鉋,作業時的負擔應會較輕鬆。

Stanley No.40的鉋刃寬約30mm,金兔則是38mm,略寬些,想把刀鋒線磨成淺淺的圓弧,結果磨成淺V型
刀口正上方原本略微朝鉋膛方向傾斜,用鑿刀修成垂直,希望能讓刨花上拋的通道擴大些
刀口二邊側壁也修平整,出刨花時能流暢些

試鉋

狠狠地試刨桐木板,刨花的邊緣變得不規則
量了下,厚度0.37mm,相當厚實,木楔與鉋刃固定力撐過考驗
廢棄門斗拆下的柳安正好拿來測試
模仿YouTube影片,以45度斜刨方式連續運鉋
短刨花不會堵塞,終於可以一鼓作氣,不用半途停下來清理堵塞的刨花
4尺餘長的門斗料,2mm的落差,僅花10分鐘不到就大致刨平,效率奇快。

最後修飾

鉋底塗上椿油,二側邊原本是俐落的九十度轉角,比照台式木鉋的型制,轉角處都加上簡單倒角,這樣可以減少鉋體邊緣木料被撕裂的機率,也順便把些小嗑碰處理掉,鉋頭與鉋尾則維持90度轉折,以推開木板上的異物與塵土。

結語

整理這把德式木鉋前後耗了一年多的時間,期間多次陷入刨花堵塞的困境而中斷作業,使得原本嶄新的鉋刃也變得銹跡斑斑,幸好一時的轉念,最終能幫它找到適當的定位,算是萬幸,也可以省下競標Stanley No.40的費用與日後大量的體力,畢竟重量差了500g,較輕的木鉋可以持續快速運鉋,金屬鉋可就沒這優勢,難怪維基的Scrub Plane放的圖片就是類似的木鉋。
這把德式木鉋應該算是近代改良的歐式木鉋,主要是簡化鉋膛的結構,以壓桿與塑膠壓片代替傳統的刀槽,或許是因傳統的刀槽與木楔製作需要較多熟練的技師與工時,改良後的壓桿與塑膠壓片則僅需機具簡單加工即可,可節省掉大量的人力。這點倒是跟台式非入嵌木鉋類似,捨棄費工的刀槽,代之以金屬壓桿,雖然較粗壯的金屬壓桿會略增成本但省下熟練技師的人事費可是不無小補。
搜尋資料時曾看到另一家廠商的同類型木鉋,刀口開得特別大,或許跟我一樣面臨到刨花易堵塞的窘況,所以特意加大鉋膛與刀口,原本也想學著挖大,但越看越醜,最終還是放棄模仿。
至於臨危受命的金兔38mm貼鋼鉋刃,持久力確實比Stanley的高碳鋼鉋刃好,可惜無法向國際推廣,不然應該可以獲得不錯的成績。
2023/07/15追加
心中還是記掛著刨花堵塞一事,苦於找不到良策,休假整理環境,看到書架上的『自己動手做平鉋(陳虹臻女士著)』,信手拈來翻閱,恰好看到壓鐵的整理這一段,原本按金屬鉋整理的方式來處理壓鐵,或許可以試試台式與日式。
壓鐵前緣磨出一道斜度約80的小平面,日式壓鐵也有相同要求
調整壓鐵前緣距刀鋒不到1mm處,這是歐式鐵鉋逆木紋刨削必要的處置方式。
試刨,無論角材或板料,無論刨削面積大小,刨花均能順利拋出鉋膛,終於告別堵刨花的窘況。
雖然似乎解決了心中鬱悶,不過這把德式木鉋還是決定維持Scrub Plane的用途,鉋身短、刀口大,兼之刀寬只有39mm,粗鉋似乎也是它原先設定的用途,但是目前工具櫃內已有協興吋八長鉋擔任粗鉋的工作,所以這把德式木鉋就只剩下Scrub Plane了。
瞬間膠用於木料的接合似乎還算合適。內外均裂的木楔靠著瞬間膠撐過頻繁的敲擊,也算是好用又稱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