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Stanley No.3 Smooth Plane

網路上有則評論這麼描述Stanley No.3:『Stanley No.3 是把被低估、被忽略的平鉋,因為No.3較輕的重量對於女性、學生或手力較小的男性成年人,會比Stanley No.4更適合。而在小型木作方面,Stanley   No.3也比端面鉋(Block Plane)更好用。』評論是否正確?無法確認,不過在eBay品相好的Stanley No.3得有多灑些銀兩的心理準備,尤其是編號帶有C字尾的滑翹式誘導面版本。
這把Stanley No.3是在日本Yahoo拍賣競標回來,雖然Made in England不是具有增值潛力的版本,但在遙遠的東方,實用比增值重要多了。
剛開始接觸歐式金屬鉋是在『Eastern and Western 木工的東西部落格,多次拜讀後心癢難耐也想買一把,可是實體工具店找不到,網路商家只有Stanley No.3 Smooth Plane與Stanley No.5 Jack Plane,雖然慎重考慮過要選一把,但上網的同時也收到更多關於Stanley金屬鉋的訊息,尤其是Stanley Type Study。最終放棄現代版的Stanley(Made in Mexico),選擇Wood River No.4v3(網路店家有現貨,屬於Bed Rock系列與Stanley No.4的Bailey不同,而是和Stanley No.604有淵源)。
要找Stanley的二手金屬鉋,在Stanley原產地美國或英國的來源可多了,如果先做足功課,二手工具店、地區性定期跳蚤市場或車庫拍賣(Garage sales),花點時間不難收到寶,可在台灣就只能在eBay碰運氣,卻又因昂貴的國際運費而處處受制,後來找到英國特定賣家願意幫寄運費較便宜的英國郵政,就陸續從英國標到幾把英國土產的Stanley與Record金屬鉋,可從沒想到會從以木鉋聞名的日本買到Stanley,雖然日本曾有廠商在上世紀70年代短暫代工過Stanley的Bailey系列平鉋(鉋體主色為藍色,評價不如Made in England)

檢視

得標後七天收到包裝嚴實的Stanley No.3,應該是專業代理幫忙處理私人收藏品,這次拍賣共有十多把金屬鉋,Stanley平鉋則有No.3、No.4、No.4-1/2與No.5,還有幾把不感興趣的端面鉋(Block Plane)。
No.4已經有二把,No.4-1/2的2-3/8英吋鉋刃既貴又難找,能列入考慮的只有No.3與No.5,因為工具櫃內有現成的原廠鉋刃,雖然起標價不算實惠,同樣的價格不難在eBay找到品相不錯的,但因代標業者有國際運費優惠活動,才決定下標,託金屬鉋在日本受眾極少之賜,根本沒多少人關注,也順利得標。
拆箱後首先檢查整體外觀,配件都在且完整,沒有缺損斷裂是重點。至於髒汙、輕銹一定是免不了,前後把手雖然漆面磨損剝落,但木質本體沒有明顯的斷裂缺損,算是品相不錯的拍賣品。

鉋刀蓋(Lever Cap)

第一個卸下的零件是鉋刀蓋,在Stanley的Type Study中,鉋刀蓋也是有講究的,從早期的無字平板一片到現代的STANLEY銘文,中間還有不同底色或字體大小的變化,都能考究出來。
固定螺絲的螺絲孔形狀也得注意,早期的鑰匙孔到現代的腎形孔,真是服了那些Type Study的行家。
鉋刀蓋的正面,中間就是固定螺絲的腎形孔(或是腰果?),雖然邊緣部分鍍鉻層已經開始撥離,整體卻感覺新穎到與鉋體不相稱,心想這把No.3不會也是拼湊出來的吧?金屬鉋就是有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好處,不同時期的零件都有機會相互套用,甚至不同公司的零件也有流用的機會,但這是指Bailey平鉋而言,Block Plane之類的壓根不會考慮拍賣品,直接買現代廠商生產的新品,一來價格不貴,二來古董翻修可能會遇到零件不易尋找的窘況。
鉋刀蓋的背面,檢查重點在前端與壓鐵接觸的地方,可以看到拋光區域並不平均,是否有影響?簡單測試就可知道。
10代表啥意思?不知,或許是零件代碼、批次碼等之類,美國Type Study網站應該會有解答,只是不想費這心力。
簡單背光測試,可以發現鉋刀蓋與壓鐵間有許多空隙,這部份需整修到讓二者間能完全密合,整修有二個方向,一個是鉋刀蓋,另一個是壓鐵的弧形突起。
因為鉋刀蓋的功能在頂住壓鐵,有間隙表示鉋刀蓋與壓鐵沒接觸,沒接觸就表示沒壓緊,也就是說在刨削的過程中,鉋刃可能會因固定不良而有輕微的位移,如上圖右側的間隙特大,固定區域僅有左邊一小段,大量刨削木料時,右側鉋刃會有退縮偏移的機率。
背景是Record No.4 Bailey Smooth Plane的鉋刀座,要想標到有這型鉋刀座的Stanley必須有抬價的心理準備。至於這把Record的生產年代不詳,因為沒用心去找資料,純粹是10英鎊貪小便宜體驗用。Record目前已經被併購改名成Irwin Record,跟Stanley一樣,產品目錄上仍有木工金屬鉋,但都是Made in Indian,對於它們,建議能離多遠就離多遠,有興趣還是去eBay找70年代以前Made in England。
這樣應該能比較清楚了解鉋刀蓋的作用,藉由鉋刀蓋固定螺絲與扣扳的槓桿作用,讓鉋刀蓋前端能頂住壓鐵的弧形頂端,藉此將這迫緊力透過壓鐵而集中在鉋刃前端,按照發明這項設備Leonard Bailey的說法,主要是為了降低薄鉋刃刨削木料時會因木料的阻力引起刀鋒震顫現象,如此就可以使用薄鉋刃。
刀鋒之所以會發生震顫,主因鉋刃刀鋒突出鉋體時,刀鋒背後無鉋體或鉋刀座的支撐,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要設法增加鉋刀的強度就可以,而要提高強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鉋刃的厚度,所以如果可以用薄鉋刃且不會震顫,如此不僅成本上較低廉,操作效率也較好。
專利註冊日期是西元1867年。後來因Leonard Bailey的公司被Stanley併購,所以專利也被用在Stanley的金屬鉋,隨著Stanley木工鉋逐漸建立市場優勢,Bailey字樣也被鑄造於鉋體上,但與其說是用來紀念Leonard Bailey,不如說是用來提醒家具廠的老闆,Stanley的木工鉋比其他廠家的木工鉋效率更好、更耐用,重點是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鉋刀蓋固定螺絲(Lever Cap Screw),是槓桿作用的活動支點,順時針轉動旋入降低螺絲高度,扣扳產生的下壓力隨之增加。逆時針轉動旋出,提高螺絲高度,扣扳產生的下壓力降低,直到完全無法產生下壓力。
鉋刀蓋的扣扳,圖片中是鬆開狀態,往下扳動時會將底下的鐵片頂起,此時配合鉋刀蓋的固定螺絲,利用槓桿原理頂住壓鐵弧形凸起部位,藉此將鉋刃與壓鐵固定在鉋刀座上。
這個扣扳很緊澀,需費點力才能扳動,推測是軸心生銹。
將WD-40滲入軸心,稍等一分鐘後反覆撥動扣扳,將銹水擠出再拭淨。最後再滲入潤滑油即可,WD-40主要用來除銹,防銹潤滑還是要靠其他的潤滑油。

鉋刃(Plane-iron)與壓鐵(Cap-iron)

鉋刃刀鋒線前端有一條細細的亮面,暗點是刀鋒缺損的地方。
這條亮面是前手用第二斜角的方式處理刀鋒斜面,主要是省下磨刀的時間,是歐美常見的工法,日式工法就不常見,不過得費些功夫才能修正回來。
刀鋒斜面測量約為30度,原廠設定是25度。一般而言,設定為30度是希望刨削較硬木料時能提高鉋刃的耐用度。可依我的使用經驗,Stanley的全鋼鉋刃只是一般高碳鋼再經熱處理製成,耐久力從來不是它的強項,刀鋒斜面採25度或30度,耐久力不會差太多,反而因僅2mm的厚度,重新研磨的速度比其它公司的2.4mm或3mm快,這才是它的強項,Stnley曾經製造過貼鋼的鉋刃,追求的應是重新研磨的效率,而不是耐久力,當然薄鉋刃與厚鉋刃的成本上也是有差,在金屬鉋誕生的年代,高碳鋼的價格可稱不上便宜。
鉋刃與壓鐵的背面,鉋刃的刀背似乎只有整理前面的一小段,擔心前手採用在刀背磨出一小塊背斜角來節省刀背整理的時間,如果是,可就傷腦筋了。
壓鐵有一個S鋼印,我的Stanley壓鐵都會有這個鋼印,或許是判別的準則,壓鐵的前緣看起來沒有整理過。
刀銘已經有點模糊,可以辨認出Stanley的LOGO與MADE in ENGLAND字樣。
這大概是我買過狀況最好的二手鉋刃,壓鐵與鉋刃都只有輕銹不難處理,先前的幾把的鉋刃都只能放在廢料盒內等待切割再利用。
外觀檢視無礙後,首先要檢查鉋刃與壓鐵前方接合的情形,鎖緊固定螺絲,背光檢查二者接合部位是否透光?透光就需要花點時間整理,如果壓鐵沒有太誇張的變形,花不了多少時間。
由另一側一樣背光檢查,還是透光。

鉋刀座(Frog)

鉋刀蓋、鉋刃與壓鐵取出後,就可以看到鉋刀座,由鉋刀座的型制與Made in England推論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製造的。
中間二顆一字型螺絲就是鉋刀座的固定螺絲,退出螺絲即可將鉋刀座取出。
鉋刀座的正面,上方銀灰色長桿是控制鉋刃左右平衡用的「橫向調整桿」,銀色亮面就是鉋刀座與鉋刃接觸的區域,類似木鉋的鉋膛,鉋刀座也是Type Study的重點。
這個鉋刀座型式是Stanley評價最好的設計,但卻是從Record No.4拿下來的。
Record的Bailey系列在英國確實威脅到Stanley,而Stanley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已經沒有專利保護罩。
此型鉋刀座只有中間區域凹陷,這凹陷區域是用來承放Y型調整桿與鉋刃固定螺絲,其它區域就全是平面。二次大戰後,Stanley重新修改設計,將黑色凹陷區塊面積加大,除了冀望重新取得專利優勢外,另外也許有考量節省加工時間與減少加工機具的耗損,畢竟削價競爭也是手段之一。大公司就是錙銖必較才能傳承百年,而且持續併購擴大中。
漆面有許多氣泡乾燥後的痕跡,不知是出廠即有,還是出自某任前手之作?
橫向調整桿也是緊澀費力,噴點WD-40即可回復正常。
橫向調整桿上有STANLEY鋼印,這是在eBay上挑選時的第一個識別點,因為賣家提供的相片未必能涵蓋所有面向,有時會被其他零件遮蔽而無法辨識,橫向撥桿算是較突出的零件,比較容易識別。
仿冒這件事自古就有,當Stanley還擁有專利時就有人仿造。何況專利期過後,其他工具廠更不會客氣,英國工具大廠Record也大辣辣的將Bailey放在他們的木工鉋上。所以Stanley鉋刀蓋下方配著一組非Stanley的鉋刀座並非不可能之事,此時由撥桿上的鋼印就可以很容易判斷。
橫向調整桿上方的鋼印也代表調整桿下方是個圓盤,自上世紀70年代起,橫向調整桿就被簡化成一片油壓成形的薄鐵片,左邊是大陸製運嬌蕾仿自Stanley No.4的鉋刀座,Stanley的同類型調整桿雖然較厚些,但下方負責推擠鉋刃的圓弧型鐵片仍較圓盤結構弱且間隙更大。
簡化後唯一的好處是降低零件與人工成本,右邊的Stanley是四個零件需要三個工序,左邊的運嬌蕾只有二個零件、一個工序,如果我是Stanley的老闆也會選後者。
橫向調整桿的圓盤剛好卡入鉋刃中間的直槽,藉此可調整鉋刃的左右偏向,圓盤下方是調整鉋刃的Y型調整桿("Y" Adjusting Lever)。
也是因為這二個調整桿,讓我下定決心用歐式金屬鉋而不是木鉋。一個零件負責一件工作,對新手來說可單純了,而且螺絲與螺母的線性運作,比敲鉋頭或鉋尾更容易理解與控制。
鉋刀座另一側的銅製滾花螺母稱作「調整螺母」,藉由滾花螺母在螺桿上的移動,帶動Y型調整桿的上下移動,如此就可控制鉋刃的前伸或後縮,實現進退鉋刃的功能。
調整螺母下方的一字型螺絲主要在控制鉋刀座的進退,稱作「鉋刀座調節螺絲」 (Frog Adjusting Screw),藉由移動鉋刀座的位置可以調整刀口的大小,調整時要先將二顆鉋刀座固定螺絲旋鬆。
所以細平鉋可藉由調整刀口大小成為粗鉋,另外這顆螺絲也有固定鉋刀座的功能。
檢查鉋刃與鉋刀座密合情形,鉋刃必須能緊貼於鉋刀座上,如鉋刃因壓鐵的張力而無法穩穩地附著於鉋刀座時,可試著調整壓鐵前方弧形的角度。
鉋刀座的原文是Frog,有人翻譯成「蛙座」,不過Frog也可用於馬蹄中間的肉墊,這角度看起來倒是有點像馬蹄,紅圈內的區域是與鉋體接觸的地方,應該是還沒整修過,看得到淺淺的加工痕跡,二隻腳還有些鑄造時殘留的小氣穴。

鉋刀座與鉋體

一般而言,木工平鉋的用途取決於刀口大小,細平鉋的刀口最小,粗鉋的刀口必然比較大,大多數木製平鉋的鉋膛都是固定的,所以刀口大小也是固定,只有少數特殊的木鉋藉由鉋膛前段增加一個活動木塊以獲得調整刀口大小的功能。但歐式金屬平鉋則多可以藉由配件的移動而變更刀口大小,如BD鉋(Bevel-Down)可以移動鉋刀座的位置,BU鉋(Bevel-Up)則配置可調整的活動誘導面。
Stanley的Bailey和Bed Rock平鉋,都具有一個可移動位置的鉋刀座,所以如將鉋刀座往前移動,則刀口就會縮小,反之如果後移,則刀口會較大。
在鬆開鉋刀座固定螺絲的狀態下,手指輪流輕按單一邊的角落,用手指感覺是否有金屬相碰的撞擊感。
墊一張薄紙(報紙或廣告紙),一手輕扶鉋刀座避免鉋刀座後仰,一手慢慢抽動測試用薄紙,主要在檢查鉋刀座與鉋體的密合度,抽出的阻力越大越好,如果可以拖動鉋刀座最優,測試時可以感覺到阻力,但沒法拖動鉋刀座。
後面的二個接點也要分別測試,測試前要先卸下中間的鉋刀座調整螺絲,話說鉋刀座與鉋體的顏色差很多,不會又是拼湊的吧?
一樣分別夾紙測試左右二邊的接點測試,結果是比前面略好一些,可以稍微拖動鉋刀座。
這個測試主要是了解鉋刀座與鉋體的接合狀況,這把No.3的測試結果還不錯,鉋刀座很平穩地坐落在鉋體上,四個接點很平均,沒有長短腳的情形,後續只要加強鉋刀座與鉋體的接觸面積即可。
鉋體的四個銀色區域就是承載鉋刀座的四個接點,接觸面積越大,對鉋刀座的固定性越好,不要以為僅靠二顆固定螺絲與一顆鉋刀座調整螺絲就可以讓鉋刀座乖乖地待在鉋體上,如果鉋刀座在使用過程中產生輕微的位移,多數情形下,使用者根本不會察覺,只會覺得不安定難調整。

木把手組(Plane   Knob  & Plane  Handle)

England版本的把手組在被塑膠握把替換前,都是山毛櫸染色製成,USA版本才有玫瑰木(Rose Wood),通常木質握把是考慮參加競標的第一要素,不過把手組在歐美很容易買到替換品。
自己製作也行,網路上有線圖可下載參考,但要注意木紋走向與螺絲孔的銑鑽,不然後握把下部的突出腳趾會很脆弱。

前提把(左)與後握把(右),無法確認是否為原廠品,因色澤不符,Stanley的識別色是黑色,木質握把也是黑色,不過木質握把改色作業不難,也有可能前手變更過。
固定螺桿與銅製螺帽都很完整,銹蝕不嚴重,在Stanley的生產史中,銅製螺帽曾多次被改為鋼製、鋁製,當然以銅製較受歡迎。
前提把的塗料剝落得比較嚴重,注意到厚度感與一般塗料不同,前提把根部有一圈鑄鐵環繞,是為了改善根部木料容易碎裂而改良,早期提把是直接立在底部平板上,所以早期的Stanley除了比較值錢外,未必實用。
後握把的漆面雖然殘留較多,但已全面龜裂且部分剝落,漆膜甚厚且透明中略帶琥珀色,懷疑是蟲膠。
用酒精測試,確認是蟲膠漆,蟲膠漆雖是歐式古典家具常用塗料,但不耐高溫高濕,所以應該是前手自行塗裝,不是Stanley的原廠塗料,蟲膠漆單價較高且費工,Stanley不會搞這種費錢又費工的事,不過,蟲膠真不適合本地氣候,打算先去除蟲膠後再重新染色。

整修

關於Stanley Bailey金屬鉋的整修,習慣上分成如下幾項:

  1. 鉋刃總成(鉋刀蓋、鉋刃與壓鐵)
  2. 鉋刀座
  3. 鉋底誘導面
  4. 把手組

鉋刃總成

鉋刀蓋、鉋刃與壓鐵三者我把它們歸為一類,因為三者相輔相成,最好是一起整理。
Stanley No.3配置1-3/4英吋鉋刃,換算公制約44.5mm,略小於No.4的2英吋,Amazon仍有2英吋與2-3/8英吋的Stanley鉋刃全新品在販售,1-3/4英吋似乎已經停止生產,Stanley原廠目錄也沒展示,只能找二手鉋刃或是其他工具廠生產的相容性鉋刃,如Veritas、HOCK都有生產可用於Stanley No.3的鉋刃,不過他們的鉋刃都比原廠厚些,要先有心理準備,有可能要自行用銼刀修刀口,所以我都盡量用原廠的鉋刃。
這次收到的鉋刃與壓鐵的狀況都不錯,只有輕銹,簡單清除即可。
很久以前在台灣買不到Stanley No.4,只買到二片1-3/4英吋的Stanley原廠鉋刃,還附帶裝鉋刃的紙盒,而那時我根本沒有Stanley No.3,已經忘記那時的想法,只記得價格很便宜,這可能是重點。
不過現在如把這些放在eBay上,應該會有不錯的價格,尤其是黃底綠標的原廠紙盒,算是很稀有的,別懷疑,Stanley的原廠紙盒還是很多人在追。
左邊是台灣買到的鉋刃,右邊是這次No.3隨附的鉋刃,刀銘已經模糊,二者的刀頭形狀有點差異,雖然都是Made in England,但屬於不同年代製造。現在原廠還持續在英國生產的只有2英吋與2-3/8英吋,要找Made in USA或SW(Sweet Heart)系列只能在eBay碰運氣,有興趣也可以上網參考。

鉋刃刀背

『磨刀先磨背』是整理木工鉋刃不變的定律,無論是東西方皆然,日式鉋刃的「裏」雖然大幅減省了刀背整理時間,但使用者也被要求必須具備「敲鋼面」的技藝,也就是說需具相當經驗且熟悉技藝的木工師傅才能熟練地使用日式鉋刃,這對於講究匠人精神的日本手藝人來說,並不困難,然而對於現代假日木工DIYer來說則是個難題。
歐式的全鋼鉋刃,雖然具備了易生產與成本低的優勢,但冗長的刀背整理時間也讓人畏懼,但相對於日式鉋刃來說,算是簡單許多的整備工序,對於現代假日木工DIYer來說,則極易上手,只要裝備齊全並注重推拉速度就很容易整理完成,當然需要較多的耐心。
刀背試磨,亮面的部份是突起先被磨到的部位,接近刀鋒線的一小塊亮度略有差異的區塊,擔心前手用背斜角的方式處理過。
鉋刃正面試磨,果然是跟刀背對稱,中間凹陷,這情形在Stanley原廠鉋刃似乎很常見,這面因會與鉋刀座接觸,所以還是習慣整理一番。
繼續磨刀背,刀背需先整平才能修刀鋒斜面,進度很慢,表示高低落差不小。
刀背整理到煩燥時就翻面整理鉋刃的正面,這是個人奇怪的習慣,主要是轉換一下心情。
鉋刃正面的圓形凹陷慢慢縮小,紅色箭頭部份是與鉋刀座接觸的部位,習慣也會整理,本以為會跟前面部份一樣有點變形,磨過後發現比預想中還要平整,真是奇怪。
我的每一把Stanley的鉋刃,接近刀鋒的部份總是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突然想到高碳鋼的熱處理,是否因熱處理而引起的變形?目前沒有答案。
磨了半天,進展很慢,所以討厭磨刀背,無聊到想打瞌睡但又不能不做,整理刀背就是這麼無聊,但有時進展會突然加快,此時都會先停下再自我檢查一遍,確認無異狀後繼續。
終於有些許進展,變形的程度比預想的嚴重,我在Amazon買回來的四片2英吋鉋刃也差不多德性。
鉋刃正面對比,右邊是在台灣買的1-3/4英吋,左邊是No.3隨附的鉋刃,二者的平整度差很多。
背面刀背的情形也是如此,左邊是這把No.3原配的鉋刃,由二者相近的長度來推論,這把No.3似乎沒怎麼用過。
好吧!只好就此作罷,不再強求整個刀背平整,換細一號磨石繼續奮鬥,直到#6000磨出鏡面為止,背景的線條靠近刀鋒處似乎有輕微變形。

刀鋒斜面整理

原本刀鋒斜面為30度加上微斜角,個人習慣則為25度主斜面搭配30度微斜面。主要目的在節省整理刀鋒斜面的時間,微斜角的磨法在歐式工法裏相當普遍,甚至Veritas的磨刀輔助器都為此特定設計一個旋鈕,只要輕輕一轉,就可磨出固定角度的第二斜面。
整理刀鋒斜面前須先整理刀鋒線,主要在確認鉋刃二側邊是否為平行,這樣後續放上磨刀輔助器才不會歪斜。
在重修刀鋒斜面之前,須先修正刀鋒線,以磨刀石為基準,背光檢查可以看到內凹的刀鋒線,應該是磨刀石未整平所導致。
修正後之刀鋒線,背光檢查不透光即可。
原本的刀鋒斜面角度為30度加上微斜角,打算改回25度,只好用桌上型砂輪機重新整理,結果沒控制好,右下角過熱退鋼,傷腦筋,又要花時間磨掉重來。
試磨一下,原本預定回復25度斜面,再修出第二斜角的30度,不過25度斜面進度甚慢,決定乾脆直接磨30度斜面,所以刀鋒斜面變成多層次,最前面的是完成鏡面處理的30度斜面,中間有一小段是施工中止的25度主斜面,後面則是桌上型砂輪機整理出來的粗糙斜面。

壓鐵整修

刀背整理好後緊接著是壓鐵登場,壓鐵除了發揮Leonard Bailey預想的薄鉋刃功用外,只要細心調教,也可發揮克服逆木紋刨削的表面撕裂現象,或許這才是目前多數人重視壓鐵整理的主因吧!
壓鐵與鉋刃接觸面看起來應該沒修過,摸起來凹凸不平,很好奇前手是否有正常使用過?間隙太大刨花很容易由間隙穿入,造成木材表面的撕裂傷。入手的幾把Stanley幾乎都沒有整理這部分,實在令人納悶,還是因為放太久使得壓鐵變形?
壓鐵與鉋刃接觸面的整理,就把磨刀石當作鉋刃的面,讓固定螺絲孔的孔位保持在磨刀石邊緣並置中,雙手按壓鐵的圓弧凸起部位,在磨刀石上前後推動研磨,壓鐵只是一般鐵板壓製而成,處理起來很快。
一磨就見真章,果然是凹凸不平,邊磨邊測試,直到接合部位背光檢查無透光為止。
背光測試,有改善但還是有間隙,得繼續磨。
整個接觸面磨平,再背光測試,終於圓滿。
再來整修壓鐵的圓弧,修整方法需要練習一下,左手輕壓圓弧與鉋刃的接觸面,右手扶住壓鐵的另一端。
右手拉動壓鐵右端並保持圓弧向上移動,左手按在壓鐵與鉋刃的接觸面,將壓鐵向前推動時同步下壓,讓壓鐵的圓弧區域平均在磨石上研磨,有點像蹺蹺板的動作,但移動距離不能過長,以免磨出平面。
試磨,亮面是有磨到的區域,可見圓弧面並不是很平順而是凹凸不平的。
繼續磨,亮面逐漸擴大,顯示壓鐵的圓弧面並不平順,先前鉋刀蓋的測試會透光,或許有一半因素是在壓鐵。
整個圓弧的前半均有磨到,估計與鉋刀蓋貼合的部分已修磨到,暫時收工,待鉋刀蓋整理好一併測試看看是否需要再整理。

鉋刀蓋

鉋刀蓋的整修其實不難,主要目的在讓壓力能平均傳遞到壓鐵上,所以二者的接觸面盡量不要有間隙。

鉋刀蓋前段原本是顆粒狀,在砂布平台上將前端與壓鐵接觸的部位全部磨平即可,鑄鐵的硬度不高,很快就搞定。
裝上鉋刃、壓鐵與鉋刀蓋,一樣背光檢查,無透光即可。
另一邊也檢查一次,無透光就可收工,開始準備整理鉋刀座。

鉋刀座

鉋刀座的整理分成三個部分,一個是鉋刀座的正面,就是承載鉋刃與壓鐵的平面,第二個是鉋刀座與鉋體接觸的四個接點,第三則是鉋體與鉋刀座接觸的四個接點。
銀灰色區域仔細看有原廠縱向研磨痕,乍看似乎很平整,磨一趟就見分曉,固定的螺絲孔是橢圓形,提供鉋刀座前後調整的空間。
為了避免傷到橫向調整桿與Y型調整桿,只能橫著磨,也好跟原廠的磨痕作區別。
試磨一趟,較低的區域仍維持原廠的磨痕,較高的地方先被磨到,所以比較亮。
再磨幾趟直到全部均有新磨痕即可,邊緣有些鑄造殘留的氣穴,並不會影響功能。
整理這個平面的用意與木鉋整修鉋膛是相同的,主要目的在增加鉋刀座與鉋刃的接觸面積,讓推力與阻力能平均地傳導,以維持作業時鉋刃的穩定性。
鉋刀座前面二隻腳底部整修,因為接觸面積不大,須小心慢磨以免磨成弧形或是長短不同。
二隻腳底部磨平即可,主要是清除原廠的磨痕並加以平整化,如此就可盡量增加接觸面積,這個鉋刀座加工品質不錯,沒花多少時間,也沒看到鑄造殘留的氣穴。
細看有原廠加工留下的圓形磨痕,這把的加工磨痕算是平整,看過更誇張的不平,甚至有鑄造氣穴的凹洞。
鉋刀座底部研磨,主要也是在消除原始的加工磨痕,增加接觸面積。
原廠磨痕清除掉即可,如此可確認整個接觸面是平整的。
底座亮面區域與二隻腳都貼上雙面膠,這三個區域是鉋刀座與鉋底接觸的區域。
#120金屬水砂紙,不過是用乾磨,所以很快就阻塞,需常清理或更換。
先用F夾把鉋體固定在桌面,雙手按壓鉋刀座後,在鉋體上前後移動,讓砂紙研磨鉋底的四個接觸區域。
試磨幾個來回,銀色亮面是較高先被砂紙磨到的區域,很明顯看到四個接點都是凹凸不平的,當年可沒有電腦控制的CNC,一切都依賴技師操作機械,最多再加上適當的治具來協助,因此每把的狀態都可能不一樣,所以須要自行整理確認。現代新出品的金屬鉋,如Veritas、Lie-Nielsen、Wood River等都是用電腦CNC銑製,品質會比較一致,低價品可能就是沿用人工修整的傳統製程。
四個接點盡量磨平,要求整個磨平也行,個人認為大部分平整即可。
處理完後一樣用薄紙測試,回饋的手感真的與整修前有差,四個接點都能拖動鉋刀座。

鉋底誘導面

金屬鉋的鉋底是否需整平?網路上查到的資料大多持正面態度,但也是有人質疑是否需要?目前入手過的二手金屬鉋,每個鉋底似乎都沒有整修過。
話說金屬鉋剛誕生的年代,3M還沒發明現代版的砂紙,所以也不可能有砂紙可用,所以那時代的木工師傅究竟是如何整修鉋底?有點好奇。
金屬鉋的鉋體係由灰鐵澆灌鑄造而成,雖然金屬材質不像木鉋般容易受到外界溫溼度變化的影響,然而鑄造完成後的冷卻過程,鉋體材料會因結構冷卻產生內應力而產生形變,所以現代高階金屬鉋均會有消除內應力的工序,待鉋體穩定後再進行後續的切削成型工序,然有些工廠生產線基於成本因素,未必有消除內應力的工序,所以除了幾家高階廠商外,新買的金屬鉋都需要消費者自行再處理,就算是Wood River也要。
金屬鉋因為材質的關係,只能用金屬砂紙處理,曾考慮過電梯軌道整平用的金屬銼刀,但因容許公差值不同,最後還是放棄。
曾看過有人用大型機台銑平鉋底,效用如何也只有使用者知道,除非可以借到高精度的電腦控制加工機,否則成效還是令人存疑。
最先開始嘗試整理鉋底是用市售的金屬水砂紙,主要是考量砂磨產生的廢料可以藉由水分來排除,理論上可讓砂紙維持較恆定切削力。再者水砂紙的底質較薄,也可以減少誤差。但是受限於市售砂紙尺寸均不敷使用,只好以多張砂紙黏貼於厚玻璃板上,以便取得夠用的長度,可是最終仍受制於下列因素而廢棄不用:
  1. 水砂紙的固定只能用美工用噴膠,如用雙面膠,則未黏附雙面膠的部位會略微低陷,可是手工把噴膠噴灑在厚玻璃板上,並無法保證膠質是均質等厚。因為研磨後常常發現部分區域的砂紙耗損特別明顯,檢查後發現是底下的噴膠過厚。
  2. 二張砂紙間的接合縫,會滲入研磨下來的廢料,不久就把砂紙邊緣堆高,而被噴膠黏住的廢料也很難清理,沒多久就失去整體的平整度。
雖然曾考慮直接至砂紙廠購買整捲的水砂紙,但因最低出貨量限制,總價甚高,幾種型號備齊就會遠遠超出預算,也確實用不了那麼多水砂紙。後來在淘寶找到砂布帶。砂布帶的底部材質是棉布或化纖布,雖然厚度較水砂紙厚,但可自行按所需的長度裁減,粒度從#60至#600均有,便試買一批,測試後覺得很可行:
  1. 砂布帶的底質較砂紙厚,但長度可以自行裁剪,所以底下無須噴膠固定,雖然底質較厚,但整體厚度減去黏膠的干擾後,應該算是勻稱,如此可排除產生誤差的因素。
  2. 砂布帶無法加水,研磨產生的廢料容易堵塞,需時時清除較費工,但因廢料以鉋體研磨下來的鐵質為主,強力磁鐵很容易從紗布帶中把廢料吸附,所以效率上不會相差太多,反而水砂紙的底紙泡水致使研磨粒子流失較快,持久性不如砂布帶。
  3. 水砂紙靠噴膠固定在厚玻璃上,更換砂紙時,噴膠剝除的程度未必相同,結果必須再花時間將噴膠完整刮除,反而得花更多時間。
  4. 砂布帶的底質較具伸展性,所以受力伸展時容易產生誤差,故須注意使用區域的限制,以免因砂布伸展產生堆疊而有誤差。
鉋底先用紅色簽字筆標示,刀口前後是重點,所以塗實,其實塗不塗標示並無所謂,可是看著標線被磨除,在枯燥的整修過程中,爽度也是很高的。
砂布帶的兩端以雙面膠固定在厚玻璃的下方,可以靠玻璃的重量來抵抗拉動鉋體時產生的拉力,避免砂布帶浮起產生誤差。
紗布帶固定前要盡量拉緊,拉緊後的砂布帶底質可能仍會有些伸展性,所以研磨時避免用到砂布帶全長,只能用中間。如上圖拉回時砂布帶後方會凸起,同理,前推時在接近另一末端時,前方亦會有砂布凸起。
因為無法取得夠厚的玻璃,只好靠工作檯邊緣支撐性最好的區域來支撐整塊玻璃。
推拉鉋體時須注意下列幾點:
  1. 鉋刃需縮回刀口內,以免砂布紙刮傷鉋刃。
  2. 雙手按壓鉋刀座的前後,施力點集中在鉋刀座,避免按壓前提把及後握把,以免鉋頭或鉋尾過度研磨。
  3. 前推後拉時須注意保持鉋底緊貼砂布,避免有提拉鉋頭或鉋尾的動作。
  4. 每一個基數完成就須清理砂布一次,以免廢料阻塞降低效率,基數視個人體力與鉋體重量而定,這把三號鉋是採30次來回為一基數。
因砂布無法加水,所以廢料需用強力磁鐵來清理,強力磁鐵原本的包裝盒加以改裝,以包裝盒的底紙為底部,在砂布帶上拖行,如此即可將廢料吸出。底紙會因摩擦而變薄,只要再以透明膠帶補強或更換底紙即可。
廢料吸附完成,將強力磁鐵由下方移開,即可將廢料倒入垃圾桶,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廢料直接吸附在磁鐵上,清理費時。二來也可避免磁鐵與砂布帶磨擦而損耗。
一個基數來回,頭尾的標示先被磨除,入手的金屬鉋都是如此,這把No.3的狀況算是優的,有點懷疑前手有整理過。
再幾個基數來回,剩鉋底中央有標記,其他地方均有新磨痕。
標記幾乎都沒了,中間較暗沉的區域是仍沒有磨到的凹陷區,但是標線已被廢料刮掉,所以研磨時須以磨痕為判斷基準,可借助光線的反射來幫助判斷。
整體磨痕一致時就可以收工,換細一號的砂布處理,我準備了#60、#180、#320、#600這四種。
#600砂磨完成,表面更細緻些,隱約可以看到倒影,如要更細緻需更多基數。
另一個角度,倒影清晰些,事實上粗糙的磨痕並未完全去除,磨到#600純粹是自嗨,如按標準程序研磨,恐怕得花數倍的時間才能完成,當然成果也會更驚人。
據說大陸有神人把鉋底磨成鏡面,佩服!不過只要開始刨木料,很快就會刮花,因為木料本身都含有礦物質。
所以鏡面當然是爽度破表,但最終仍是白費工,何必呢?

左右側板

左右側邊基本上是為增加鉋體強度,避免鉋底變形而設計,至於左右側板是否需整修?也沒定論,如果已有BU鉋和Shooting Board,我覺得側板倒是可以不用整修,因為用到的機會不多。
右側板一樣塗上標記,依照過往經驗,側板的面積不大,不會花多少時間。
一個基數後,大部分標記已經被磨除,我的Stanley都是側板中間凹陷,這把也不例外但算是平坦些。
修磨時手部按壓在鉋刀座旁邊的側板上。
三個基數後,僅剩下一些些顏色較深的凹陷,決定收手。
換左邊側板,一樣塗上標線。
還是中間有凹陷,右邊出現很多麻點,仔細一瞧,嘿!竟然是銹斑。
剩下中間一點點,收工,仔細看銹斑還在,看樣子得磨很久才能清掉,顏值有損但功能無礙,不想當神人,所以收工休息。

前後把手

如以Made in USA版本來說,前後把手也是Stanley Type Study的重點,前提把會有不同TYPE的匹配形狀,後握把主要變動是在底座的鑄造形式不同。
但Made in England版本則以把手材質為區別,無論質感或握持舒適度,木質把手當然遠勝塑膠材質,另外如鉋底承載前後握把處,鑄造時有增加一道外環,可以避免把手底部木料受損碎裂的會比較好
呈鱗片狀碎裂或剝落的後把手,說明這不是原廠漆,測試後確認是蟲膠漆,因不適合台灣高溫高濕的氣候,得完全去除乾淨才能上新漆,無法直接覆蓋。
去掉蟲膠漆後露出Stanley的基本黑。第一次遇到蟲膠漆塗裝,著實費了番功夫才清除,因為蟲膠僅溶於酒精,可是酒精只是將蟲膠溶解並無法撥離,查了下網路資料,似乎可用丙酮,但丙酮揮發快,也不適合大面積用。
試著用木工砂紙,但蟲膠的硬度比想像中高很多,進度也是慢,只好出大絕招,找出清潔刮刀,直接刮除。總算把速度提高些,最後殘餘的蟲膠碎末再以木工砂紙磨掉。
不常用木工砂紙,用起來特別費力不順手,#120砂紙粗磨後用#320再磨一趟,雖然手感細緻很多但還是不如鉋刀細刨後的質感,可惜沒有車床也不會用,不然效率會加快。山毛櫸的粉塵有致癌危險,所以砂磨時記得配戴護具。
雖然偏愛胡桃色,但Stanley的基準色是黑色,所以想想還是回復原本的黑色。
找不到黑色染劑卻找到一罐所剩不多的油漆軟化劑,俗稱去漆劑,決定拿Stanley No.5的蟲膠漆握把來測試。
去漆劑的軟化作用很強,蟲膠幾乎立即軟化成黏稠狀,可以用刮刀輕鬆刮起。
清潔刮刀不適合曲面作業,嘗試用廚房紙巾直接擦拭,速度超級快,意外收穫。
換張紙繼續擦,很快就清乾淨,原本的染色劑倒是沒被完全清掉。油漆軟化劑屬強酸,所以使用時須注意通風與個人護具,化學防毒面具、眼罩與長筒橡膠手套都須配戴完整,萬一沾到皮膚要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免得被腐蝕。
插上松木圓棒準備染色,像極了中秋烤肉串,不過是更珍貴百倍的配件,搞砸了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訂到新品。工作室空間有限,所以必須把相同工序的部分併在一起處理,省下工具搬來挪去得功夫。Stanley的基本色是黑色,找不到黑色染劑,本想用墨斗的補充液,想想還是去油漆行買罐黑色染劑,Record則選慣用的胡桃色。
提把已有塗裝過,所以直接染色不用塗二度底漆。染色時習慣用棉布沾著染劑順木紋塗,據說這樣染劑比較容易進入木料的導管,也就是說吃得比較深。
染色劑乾得很快,擔心不均勻,所以塗了二次,結果黑色的遮蓋力太強,木紋全部被遮蔽。
用#320木工砂紙輕輕將表面砂磨,嘗試讓木紋能透出。
手頭只有全光澤透明漆噴罐,總共噴了三次,或許半光澤透明漆會比較適合,握把透出木紋果然質感立馬不同。

試刨

開始重新組裝,準備試刨,組裝前先把所有的螺絲清理保養一下,滴上針車油後以廚房紙巾將多餘的油拭去,盡量將多年的污漬清除,Stanley的螺絲多是不銹鋼或銅製成,基本上不會有鐵銹,但鉋體是灰鐵鑄造,很容易生銹。
螺紋先滴上針車油再以廚房紙巾包覆揉搓,即可將螺紋間的髒污清出來,至於螺絲頭的部分就大致清理即可。
鉋刀座的調整螺絲要先定位,以免被鉋刀座或握把干擾。
調整刀口的大小,Bailey式樣需卸下鉋刃才能調整鉋刀座的位置,BED  ROCK系列只要鬆開鉋刀座的固定螺絲就可以,不用卸下鉋刃。
組合完成,鉋體的黑漆沒打算重噴,因為是自用,不用太在意外觀,前後把手重新上漆主要是為了增加防護,避免受潮裂解。
第一次試刨,只有捲曲碎裂狀的薄刨花,出師不利。
檢查刨花出口,刨花一出刀口即呈條狀分裂,顯然是鉋刃刀鋒的關係。
調整鉋刃出刀量,刨花比較完整,但偏厚且粗糙,量測結果為0.04mm。
退出鉋刃檢查刀鋒,近照可看到刀鋒已呈鋸齒狀,初步推測有二個可能,一是磨刀時不慎讓刀鋒受傷,致使刀鋒有細微的裂痕。另一是整理刀背時,殘留有粗磨痕未被清除。雖然以前者的機率較大,但保險起見還是重新整理刀背一次,再來重整刀鋒線。
整理刀鋒線須先將整個刀鋒線磨成一條完整的亮面,如果只是就原刀鋒線再研磨,往往只是讓原本的細微裂痕繼續裂解,造成更大的裂痕。
重新研磨至僅剩一條黑線,如有白色反光線條就代表還沒磨利。
試刨,終於有完整的0.01mm薄刨花,算是合格了,如果能將壓鐵再敲近一些,則刨花的捲曲程度會再減少。
試刨阿拉斯加扁柏,順暢又穩定,放心了!
阿拉斯加扁柏在燈光下反射出如絲綢般的光澤,比砂磨的霧霧感更漂亮,日式鉋刀可以,金屬鉋當然也可以。

結語

整理至此,這把Stanley No.3算是具有基本Smooth Plane功能,後續還要經由實作才能驗證是否能稱得上是穩定好用的工具,可惜剛入手時沒有先試刨,明明很久以前已整理好一枚1-3/4英吋鉋刃,卻沒想到裝上去測試,不然可以實際體會一下整修前後的手感差異。
相對於木鉋需要長久的經驗累積,金屬鉋的結構與設計確實比較適合入門新手,難怪歐美的木工假日DIYer的手動工具一定是金屬鉋而不是木鉋。
歐式金屬鉋的另一優點是質料穩定,木鉋易受天候溫溼度影響,必須定期進廠整修,金屬鉋在完成第一次整修後,只要注意日常清潔保養,保持不生銹即可。
金屬鉋看似堅固事實上很脆弱,因為很不耐摔,木鉋可就沒這問題。
Stanley No.3與No.4,都是英國土產版本,不過這把No.4的握把是電木,既不是塑膠也不是山毛櫸,Stanley似乎沒生產過這種握把,所以應該也是拼裝出來的,不過調整後也是穩定好用。算算工具櫃內已有No.3、No.4、No.5-1/2、No.7,等No.5整理好就算齊全了,後續最想入手的是Stanley No.5-1/4,因為配置的鉋刃與No.3相同,但似乎更為稀有,所以看運氣吧!反正目前工具整理的重心在有畫龍點睛之效的花線鉋,No.3只是剛好了結多年的盼望吧!心滿意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