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鉋膛-鹿港司低角度入嵌中小鉋
為了擺拍把另一把收藏已久的台製低角度鉋找出來,這把是為了刨削木料端面而準備的,孰知用來對付木紋交錯黏合的人造板特別好用,只是隨著使用時間累積,變得不安定又難調整,那時不知人造板的膠水與板料表面貼附的塑膠皮很傷木鉋,也不懂木鉋須定時進廠維修,所以沒多久就不堪使用,難怪很多裝修師傅都用不銹鋼底的木鉋。
這把低角度鉋也是第一把在網路購買的木工鉋,後來因緣際會才知道是鹿港司的作品,雖然是由其他店家購入。
整體配置是入嵌式平鉋,現在台製木鉋已少見。由於鉋膛角度偏低,壓鐵已無作用,故未配置壓鐵,僅依靠刀槽與鉋膛的配合來固定鉋刃。
鉋體木料是台製木鉋常見用料,既硬且重,色澤偏紅,確切木種不知。日式木鉋較常見的是白樫,鉋體偏白且較輕(個人感覺),但也有少數用赤樫,色澤就與台製木工鉋類似,不過還沒入手過,實際狀況不明。
整體外觀類似日式木工鉋,或許可以稱作台製的日式鉋,但鉋體各立面交接的轉折處均修飾得很圓潤。
鉋底的刀口位置偏後,近似日式鉋,使用上也以拉式操作較順手,台製推式鉋的刀口則接近鉋底的中央。由鉋底可以看到被人造板摧殘過的痕跡。
刀口寬約1mm,刀鋒斜面已被我改成為微斜角,以應對刀鋒斜面角度偏低,強度可能不足的狀況。鉋體木料油亮亮的,以前常塗針車油,不過針車油易乾,效果不好,依鹿港司的說法,應該用純花生油,只是市售花生油多參雜其他植物油,很難判斷,所以只有鉋刃上針車油防鏽,鉋體沒再上油。
刀口前方可看到幾道縱長的刮痕,記得是被木料裡的釘子暗算所留下的痕跡,鉋刃當然也是傷痕累累重整好幾次。
鉋膛近照,台式鉋膛的整修工法多以油脂塗佈於鉋刃上,塗滿油脂的鉋刃裝入鉋膛,敲定位後再退出,藉由觀察鉋膛沾染的油漬來決定需要修整的部位。
可能時日久了,原本的油漬早已乾涸,所以沒有日式木鉋常見的碳黑痕跡。
刀銘「泰山」,鉋刃鋼面的「裏」,形狀不如日製鉋刃勻稱,「裏」前緣已貼近刀鋒線,需要敲鋼面來回復。
因為難用而閒置,又曾是手頭上唯一的貼鋼鉋刃,所以鉋刃變成磨刀練習的素材,沒能控制好研磨面,刀鋒斜面的角度越磨越低,等到覺醒時已趨近20度,如整個重磨,實在太花時間,只好以第二斜角的方式來挽救。鉋底橫向量測,中間略高,對照端面木紋,推測是木料自然的形變。另一個區域橫向量測,一樣是中央較高,二側低陷,整體均勻變形比麻花狀扭曲變形好處理。
修整
初步判斷這把低角度鉋待處理的問題如下:
- 鉋刃鋼面過度研磨,無法固定,打算墊高鉋膛,恢復鉋刃的固定性。
- 鉋底誘導面變形,這是木鉋的宿命,需要定期整修。
- 鉋刃鋼面「裏」的前緣已貼近刀鋒,敲鋼面就可以改善。
- 刀鋒線歪斜並有小缺損,等鉋底整好後再一併處理。
- 鉋刃斜面角度偏低,刀鋒強度降低,暫時以第二斜角或稱微斜角的方式湊合著用。
墊鉋膛
鉋刃因過度研磨鋼面而變薄,所以原本嚴絲合縫的鉋膛與刀槽已無法穩穩地固定鉋刃,上網找資料,日式鉋常見以墊紙片或薄木片的方式來改善,也最為方便。
為了推估須將鉋膛墊高多少?先以一張70gsm的A4影印紙測試,可以妥妥地固定鉋刃,再把影印紙對折墊入,這時鉋刃只能推入刀槽但無法出刃,顯然太厚。
一張70gsm影印紙的厚度約0.07mm,也就是說鉋刃鋼面至少被磨掉0.07mm。
墊紙片或木皮的工法比較簡便,但覺得非長久之計,因為墊的材料無法固定在鉋膛上,只要退出鉋刃就需再調整位置一次,適合急用。對我這種不擅調刀,常將鉋刃敲入退出的人似乎並不合用,思慮再三後放棄,決定試試補土墊高鉋膛的工法。
補土的種類大致有二種,一種是傳統的汽車補土,主材質是Polyester或稱POLY,通稱保麗補土。另一種是EPOXY,通稱環氧樹脂,室內裝修多稱作AB膠,常用來當補土。
這二種都曾在別的用途上使用過,考慮了幾天,決定先試用保麗補土,主要是考量POLY補土的材質較容易砂磨。環氧樹脂質地堅韌,不易砂磨或用鑿刀修飾。
鉋刃與右側刀槽的近照,感覺有些微的縫隙。左側刀槽的縫隙就相當明顯。
沒有準備專用的抹刀,顯得很不均勻,不過寧願多補一些,免得不足又要再調補土一次,得花更多時間。
先把表面大致剷平,本想用砂紙,但找不到適用的鋼片,改用淘寶買的陸製中入線刀的鉋刃當作鏟刀用,一來較扁鏟寬,效率高些,二來厚度較薄,方便深入刀槽剃除多餘的補土,反正這把中入線刀幾乎沒啥用途,弄壞了還有替補鉋刃可用。
邊修邊測試,直到鉋刃可以塞入刀槽,再開始細修
POLY補土竟然剝落,有點意外,想想或許是被鉋體內的油脂影響,塗補土前應該先清理一遍,可是該如何清油脂?又是一個問題,或許去漬油可以列為第一優先。先把表面大致剷平,本想用砂紙,但找不到適用的鋼片,改用淘寶買的陸製中入線刀的鉋刃當作鏟刀用,一來較扁鏟寬,效率高些,二來厚度較薄,方便深入刀槽剃除多餘的補土,反正這把中入線刀幾乎沒啥用途,弄壞了還有替補鉋刃可用。
邊修邊測試,直到鉋刃可以塞入刀槽,再開始細修
還是塗抹補土前先用砂紙把鉋膛磨過?一般汽車修復作業使用POLY補土會有這道工序,看來是我操之過急,思慮不周。
不過既然開始動手,就把它完成,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最壞狀況就是把POLY補土全部剃除再重來。
鉋刃背面先以6B素描鉛筆均勻塗過再卡入刀槽,有碳粉痕跡就是鉋膛較高與鉋刃接觸的地方,用剷刀小心剃除碳黑痕,碳黑痕跡全部剃除後,重複在鉋刃背面塗碳粉、裝入鉋刃再退出,再剔除鉋膛上的碳黑痕跡。不過隨著碳黑痕跡的增加,補土剝落的面積也在增加,只能祈求補土層不會完全剝落。試裝鉋刃,測試緊度,鉋膛與刀槽已能固定鉋刃,鉋刃也可以順利伸出刀口,就不再修鉋膛,後續使用一段時間再來調整。
鉋底修整
原本猶豫著要從鉋刃先修?還是鉋底?想了下決定先修鉋底,考量鉋刃的狀況太多,尤其是歪斜的刀鋒線,以我目前的磨刀功夫,就算先把鉋刃整修好,等鉋底修好後,刀鋒線要再修正一次的機率不小,所以決定先把變形的鉋底整平,再來整刀鋒線,這樣可以不用整理二次。
下端定規橫向量測,刀口後方也是中間部位較突出,此時鉋刃已敲入定位。
縱向量測,刀口前方較突出,此時刀鋒需略微內縮以免整修時鉋刃相互碰撞。
第一次標記,三縱三橫加二條對角線,大多是斷續的線條,畢竟閒置太久了。
縱向量測,刀口前方較突出,此時刀鋒需略微內縮以免整修時鉋刃相互碰撞。
第一次標記,三縱三橫加二條對角線,大多是斷續的線條,畢竟閒置太久了。
調好Wood River #4先將標線刨除,再整體刨平一次,由木料色澤可以判斷有些部位較低還沒有刨到。
再次量測並標記,標記略有延長,表示進展順利。
第二次刨平再量測,標線又延長了些,好現象。第三次刨平,終於有完整的一條條長線,再全面刨平一次就打算收工。
敲鋼面
相對於鉋體,鉋刃因為被長期蹂躪,所以狀況特多,不過還是要先敲鋼面。
敲鋼面是日式貼鋼鉋刃特有的工序,大陸是有類似的貼鋼鉋刃但沒看過有敲鋼面這工序,或許可以找把金兔貼鋼鉋刃來試試?
敲鋼面前先用金工銼刀將鉋刃上端的周邊修圓,以免握持鉋刃時被銳利的折角部位割傷。日製鉋刃出廠前都會有好幾道工序將這些部位磨圓,讓使用者能安全且舒適地握持鉋刃,台製的鉋刃大都省略了這些工序,顯然是為了節省人工成本。
鉋刃的「裏」通常是用大直徑的圓形砂輪片研磨出來,如由剖面看會是圓弧下凹狀。所以隨著鉋刃鋼面厚度減少,「裏」的外緣線也會內縮,(如上圖二側綠色箭頭處)因此繼續磨鋼面也能使刀鋒線中間鋼面恢復,但長久下來鋼質會因厚度逐漸變薄而可能無法使用,況且貼鋼部位通常是採高硬度的合金鋼材,研磨需要較多的時間,這點我倒是有深刻的體驗。將鉋刃用F夾固定在鐵砧上,這次試著墊了一片3mm合板,用意在避免鉋刃的鋼面直接與鐵砧碰撞而開裂,孰知卻適得其反,這把泰山是順利敲出鋼面,但另一把日製追入鑿卻敲出鋼裂,推測是木板太軟,瞬間位移的形變超出鋼質的韌性,硬生生敲出三條裂痕,慘兮兮!
同時間一齊敲鋼面的日式追入鑿,鋼面還沒出來就先鋼裂,整個毀了,還在思考要如何挽救?泰山為何沒裂?或許是二者貼的鋼材不同,追入鑿的鋼質較硬,但相對就比較脆,泰山的鋼質硬度或許較低,所以韌性較佳才能逃過一劫。
似乎有小小的進展,刀鋒中段有新鋼面因刀鋒斜面僅20度,只能採用微斜角的方式重整刀鋒斜面,也很快就整理好,趕緊裝入鉋膛試刀,以往的手感回來了一些,但還是沒有初入手時的顫動。試刨後的松木端面,變得光滑細緻,年輪也清晰可見,端面刨削的刨花多屬片狀,如刀片鈍了就只能刮下木粉或是乾脆跳刀提醒你。試刨柳安角料,雖有薄刨花但無法更薄,以這狀態刨木料端面應該足夠,但用來處理木料表面則顯然不夠細緻,看樣子鉋底需要再微修整。
結語
曾經是刨削木料端面的首選,後來淪為磨刀練習的素材,這次則是被拿來測試墊鉋膛,嗑嗑碰碰了一個多月,終於能讓它恢復些作用,雖然不復當年風華但總算恢復基本作用,不用再待在暗無天日的收納箱中。
其實另一原因是年前得知是鹿港司的作品時,覺得應該盡力讓它回復良好狀態,畢竟已不可能再買到鹿港司親手製作的木鉋。
事實上整修前曾試過墊紙片試刨,還可以,但紙片會隨著鉋刃調整而移動,無法稱得上是穩定的工具。
剛好看到日本網頁介紹,作者是用環氧樹脂,鉋膛先塗滿環氧樹脂,鉋刃接觸樹脂的部位則塗上厚厚的潤滑油(油種不知),直接敲入鉋膛並定位,這樣樹脂硬化後才不會把鉋刃黏住,這種做法有一個好處是類似模具,幾乎不用再花時間修鉋膛,只要把溢出的樹脂修掉即可,日後可以來嘗試,反正還有好幾把古董木鉋待整理。
至於保麗補土的工法也是從書本學來,只是太匆促,沒先把鉋膛整理好就上補土,或許這是補土剝落的主因,剝落的部分應該有影響鉋刃的穩定性。
相比之下保麗補土是比環氧樹脂費工,但個人主觀推論或許會比較持久,畢竟木料會呼吸,日後鉋體變形在所難免,且鉋刃是消耗品,消耗到一定程度,還是要再整修。
下一把木鉋就用環氧樹脂來試試,日用品店就有賣小包裝,取得倒是比保麗補土方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