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畫線規-筋罫引
圖片引自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 |
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把日式畫線規統稱「罫引」,有些地區則稱作「毛引」,依功能、結構與材質可再細分成筋罫引、割罫引、鐮罫引....等,台式畫線規除傳統漢式劃線工具外,日式畫線規也很常見,亦多稱為「毛引」,如一丁毛引、日式毛引、割木刀等,基本架構也與日製雷同,只是細部會依本地師傅的理解與習慣而略加修正或改良。
筋罫引與割罫引相似,都有木製的棹,棹的一側再嵌入切割用的金屬刀刃,只是割罫引的刀刃較大且刀鋒修成雙斜肩,方便用來切割薄木片。筋罫引的刀刃則多修成單斜肩,可以在木板上切出一條與定規板基準面平行的直線。
鐮罫引的刀刃則是用細長鋼片折成L型再修出刀鋒斜面,因鋼片強度高,厚度較薄,所以鋼片可以上下疊合配置,二個鋼片各自調整後固定,便可以一次畫出二條直線,筋罫引與割罫引就只能畫一條直線。
檢視
這二把筋罫引是從紙箱中挑選出來的,近年從日本拍賣網站找日製木工鉋,偶爾也會附帶些其他工具,最多的是罫引,但品相大多殘缺破舊,一直以來都是隨意堆置在紙箱中,日積月累下也有了十來把,整理雜物時翻到這個紙箱,想想或許能湊出幾把來用,東挑西選後就只有這二把筋罫引有機會。
二把筋罫引的狀態不同,其中一把的刀刃已鏽蝕殆盡,另一把雖然較完整,但固定用的木楔是代用品,敲緊時會影響棹的位置,退出時也不很方便,如敲太緊,甚至需用釘衝由另一端開孔處把小木條敲出來,在使用上很是不方便。心想如果能把缺刀片的楔子取出裝到刀刃完整的那把,應該能湊出一把理想的筋罫引。
另一把筋罫引有完整的刀刃,但原本固定用的楔子似乎已遺失,改以一個小木條代用,試用時發現敲緊小木條時會影響棹的位置,總和來說並不是很方便,雖然可以自行製做新的木楔,但如果把刀刃銹蝕筋罫引的木楔移植過來,似乎比較省事,反正銹蝕的刀刃也找不到代用品。
修整
背光量測定規板的基準面,明顯凹凸不平,存放多年的木料終究免不了變形的命運。試刨,果然有凹陷,善變的木料是需要時常整理。
整面刨修齊平即可,煥然一新的感覺很不錯。
以整修好的基準面為依據,測試定規板的底部,似乎免不了變形。
因定規板底部面積較細長,嘗試改用砂紙修平,先在砂紙底下墊厚玻璃,定規板以整修好的那一面緊貼歸方完成的木塊,再讓定規板底部在砂紙上前後移動,移動時的主要施力方向是要讓定規板緊貼木塊,待定規板底面均有砂紙磨過的痕跡即可。
定規板的底部背光測試,不透光即可。
定規板的另一面也一樣刨平,容貌煥然一新。
試組合,棹的移動並不平順,猜測或許棹的本體木料也變形了,決定刨修平整後再試試。
雖然因刀刃無法退出造成妨礙,幸好歐式鐵鉋可以橫木紋刨削,利用這特性,盡量把整修面積最大化,刀刃的左邊區域因不會與孔接觸,可以略過不處理,棹的另一面與二個側面一樣需要刨修至齊平。
試組合,棹的表面刨修齊平後,移動變得順暢,調整也變方便了。雖然因刀刃無法退出造成妨礙,幸好歐式鐵鉋可以橫木紋刨削,利用這特性,盡量把整修面積最大化,刀刃的左邊區域因不會與孔接觸,可以略過不處理,棹的另一面與二個側面一樣需要刨修至齊平。
定規板的頂部就用歐式金屬鳥鉋修整。
怎麼敲都無法退出刀刃,噴上WD-40一樣是毫釐未動,只好放棄。刀刃背面修磨,讓棹緊靠磨刀石的側面,這樣可以讓刀刃與棹保持直角。
切割刀的背面整修平整即可。
刀刃斜面修磨,按原本的斜度修磨,沒再重新調整斜面的角度。
怎麼敲都無法退出刀刃,噴上WD-40一樣是毫釐未動,只好放棄。刀刃背面修磨,讓棹緊靠磨刀石的側面,這樣可以讓刀刃與棹保持直角。
切割刀的背面整修平整即可。
刀刃斜面修磨,按原本的斜度修磨,沒再重新調整斜面的角度。
按照原本圓弧形的刀鋒線重新整理刀刃。
結語
按竹中大工道具館的解說,筋罫引的刀刃也有切割薄木板的功能,由刀刃的弧形刀鋒線可以推論出來,不過因刀刃尺寸較割罫引小,所以能切的木板相對也不能太厚。
相對於歐式或漢式的銅針畫線規,筋罫引切出的線條既深且清晰,體積較大的定規板握持較舒服也穩定,有助於提升畫線時的穩定性。
棹的刀刃另一邊有預留較長的空間,方便在較大間距的畫線作業時給手部握持使用,以取得穩定的作業姿勢。
細木作比較適合使用鐮罫引,筋罫引除了較大間距的畫線作業外,使用機會較少,推論有以下原因:
- 筋罫引的棹可採用較長的木料製作成長棹筋罫引,鐮罫引則受限於鋼片長度,沒有類似的產品。
- 筋罫引固定用的楔均採木質,雖然取得方便,但容易遺失,鐮罫引用金屬螺絲來固定,比較不會有這疑慮。
- 筋罫引的楔與棹的固定方式雖然簡便,但敲緊木楔時可能會使棹的位置產生輕微的位移,鐮罫引就比較沒這疑慮。
- 操作筋罫引時手握的位置正好是棹、楔與定規板交會處,手部的施力不當或楔未固定好都會影響棹的固定。
- 筋罫引一次只能畫一條線,如要在木板上畫出二條平行直線,雖然可用二本棹筋罫引,但一次還是只能畫單一直線,必須換邊再操作一次才行,不如二本棹鐮罫引便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