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1的文章

台式榫孔鑿-四分打鑿

圖片
四分打鑿?12mm打鑿?雖然覺得應該用公制的12mm打鑿來當標題,但!不能否認的是"四分打鑿"看起來似乎多了點專業的氛圍,是否就是這因素,所以一直改不了? 跟八分平待鑿一起購入的四分打鑿,賣家把它們當作日製鑿刀,其實是台製的機率比較大,但無論日製或台製,對我來說都是稀有的珍寶,因為已經停產很久且還保持良好的狀態,當然它的狀態只能說是剛出廠的狀態,離可實際操作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這也是木工手工具的宿命。 打鑿與日式木工鑿刀的扣鑿相仿,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用力敲擊,以便快速將木料移除的鑿刀。近代台式木工鑿似乎沒有統一的分類及名稱,有的採師徒相傳沿用的稱呼,有的直接套用日本木工鑿的外型與名稱。 如按 洋臻鉋刀知識館 的分類,台式常用木工鑿刀可分成打鑿與修鑿二類,而這把台製榫孔鑿被歸類為打鑿,可是另有一種製鉋常用的杯鑿,應該也算是打鑿,但是它的結構與用途又與榫孔鑿不同,所以打鑿應該可以再細分。 台式平待鑿,不僅外型類似歐式斜邊鑿(Bevel Edage Chisel),木柄也和歐式斜邊鑿相同,在尾端都有一個鑿箍,所以既可以用木槌輕敲(也有人主張不可以搥打),也可以單純靠手力操作,但洋臻鉋刀知識館把它歸為修鑿,因為扁平的鑿頸被認為不適合鎚擊。 台式修鑿還有一種木型鑿(或稱作木成鑿)雖然已近乎停產,但市面上還有些在流通,它跟平待鑿一樣都被歸為修鑿,跟平待鑿不同的是,扁平的鑿身與不帶鑿箍的木柄,一看就知道不適合用工具敲擊,只能單靠操作者的手力,跟平待鑿又有些差異。 所以個人覺得應該可以比照歐式木工鑿的分類,直接以用途及外型特徵去分類,或許對DIYer的初入門者比較容易瞭解。 言歸正傳,近代台式木工鑿受日本影響很深,這把四分打鑿基本上跟日式向待鑿大同小異, 鑿身是粗壯的方型柱體,但鑿頸的四方形結構與日式的圓柱體不同,其它如 鑿身與木柄的接合方式、鑿箍的安裝等又與日式向待鑿相同,當然賣家也把它當作日製木工鑿來販售,幸好價格不是。 現在市售台式木工鑿常見的是平待鑿,或是日式的追入鑿,至於打鑿,少數專業工具店還有,不過是庫存?還是重新生產?倒是無法確認 。 庫存品與新生產的主要差別在於金屬鑿身的製造工法,是傳統的貼鋼工法或現代的全鋼製造?實際操作過就能體會其中的差異。 檢視 刃寬12mm,約略是台制尺的四分,不過還沒整修,整修完會剩多少,還滿期待的...

日式鑿刀-鏝鑿

圖片
鏝鑿,樣式特殊的日式木工鑿刀,外型與功能均類似歐式鑿刀的鵝頸鑿( Cranked-neck paring chisel ),使用時都是以刀背為依託,保持刀鋒斜面朝上的方式來切削木料,但部分廠牌的鑿刀頸部彎曲的角度不同。台式鑿刀雖受日式影響很深,卻沒看到過相對應的鑿刀。 鏝鑿主要是用來清理槽底或木料凹陷區塊的表面整修,尤其是二端或一端封閉的凹槽,另外日式木鉋中有一種號稱細鉋中的細鉋- 包口鉋 ,在壓鐵引進日本前,是專門用來處理逆木紋或雜亂木紋用的細平鉋,包口鉋的刀口修整也必須用到鏝鑿。 不過歐式傳統木鉋的Hand Router或現代金屬鉋的Router Plane,也可以用來處理封閉槽的槽底,但效率不如鏝鑿,只是鏝鑿需要較多的練習與經驗,不如Router Plane好入手。 這些鏝鑿是分三批由日本拍賣標來的,大多附帶其他的日式木工鑿,其中有扣鑿,也有仕上鑿,還有日本錐、鋸銼與牛皮鑿刀袋,是有點雜亂,不過主要目標還是鏝鑿,次要目標則是仕上鑿,扣鑿因與現有的歐式鑿重複,原本想擱著再做打算,結果整理二把後反而想留用,矛盾中。 第一批入手的二把鏝鑿,附帶六把很不熟悉的日本錐,二把薄鑿、二把向待鑿及一個牛皮袋子,乍看似乎是某位退休木工師傅的工具,但細細分辨應是賣家拼湊出來的一堆商品,因為其中二把薄鑿都沒有使用過的痕跡。 中間的二把薄鑿(木型鑿)都是庫存新品,除了銹斑外並無使用痕跡 六把日式錐,乍看很相似,細看各有特色,還沒法分辨它們功能的差異 二把鏝鑿有一把維持原本方正的外型,另一把被刻意修成圓弧形刀刃,或許是用來修飾圓弧凹槽或邊槽的角落用。 二把薄鑿的刀寬都是三分,比較像是庫存新品,整體都沒有使用過的痕跡。 二把向待鑿倒是中古品,功能同歐式的榫孔鑿,外觀還算完整。 六支錐子則是較特殊的日式工具,一般錐子多是圓柱尖狀,主要用來壓製定位孔或薄板穿孔,這批日式錐子的尖端有三斜面、四斜面二種,除了壓製定位孔外,也可以當鑽頭使用,常用在輕軟的桐木製品,先押出木釘孔,再把削成四方形的木條或竹籤敲入當木釘, 在西式螺旋鑽頭引進前,日式錐子也可以當作鑽頭,在薄板上鑽出圓孔,但對我來說只是這次競標的附屬品,有興趣可參考 竹中大工道具館 的網頁介紹。 拆開包裝,展開時的狀態 六把鑿刀中的左邊二把就是鏝鑿,中間的二把是三分薄鑿(木型鑿),最右邊二把是榫孔鑿(向待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