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斜口鑿/Japanese Skew Chisel

工具箱中是有幾把台製的日規鑿刀,但還沒有血統純正的日式鑿刀,這把偶遇的斜口鑿是我的第一把日製鑿。
剛開始玩木工,由歐式鋼鉋入門,所以鑿刀也由歐式的全鋼鑿入手,因此對日式鑿刀一直沒投注太多關心,偶然得到這把日製斜口鑿,不知正確名稱,所以只能把它稱做"日式斜口鑿"了。

日式的斜口鑿似乎是很罕見,雖然常逛日本的拍賣網站,還從沒看過,反而是在台灣的網路拍賣中看到,如上圖,三把日式木鉋,分別是一把平鉋、一把黑丹張作里鉋與一把自製的外根鉋(或稱鳩尾榫鉋),前二把手頭上已有同類型的工具,品相也是普普,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那把插著鑿刀的鳩尾榫代用鉋。這次拍賣因為品項太普通,不是名門大廠的木鉋,最終以便宜的價格拍到,算是我的小確幸!

賣家特地為它拍攝的特寫,帶斜邊的鉋底很明顯,可惜沒有如賣家所願拍出高價,便宜了我

這把鳩尾榫代用鉋不是正式的木工鉋,算是臨時代用品,以鑿刀代替鉋刃,以便能有類似於鉋刀的功能,這種方式在歐式木工很常見,日式倒是第一次看到,在西方這類型的被稱作Chisel Plane,直接翻譯就是鑿鉋,可是在歐式金屬鉋的分類中另有正規的Chisel Plane,所以還真不知該如何稱呼它,暫時用代用鉋來稱呼,不過這並不重要,真正吸引我的是鉋底的角度,一般自製的Chisel Plane多屬邊槽鉋類,鉋底是直角L型,這把則是有斜度的L形槽,類似鳩尾榫鉋,雖然賣家沒有提供鉋底圖片,不過Chisel Plane的鑿刀刀鋒會修成與鉋底相同的角度,據此推測應該是斜口鑿,所以才下決心標下它們。

開箱

收到貨當然要先檢視下戰利品,平鉋的金屬零件鏽蝕嚴重,二枚作里的狀況雖較好,但也是要花時間修整,反正這二個都是附帶的,就先擱一旁。期待的是這把代用鳩尾榫鉋,一定要先動手確認。
外觀檢視鏽蝕狀況,判斷尚在可處理的範圍內,循例先噴入WD40,等待10分鐘,讓WD40有充分的時間滲入內部與浮銹發生作用,再用橡膠槌輕敲周邊鉋體與鑿柄,讓浮銹鬆動方便讓鑿刀與鉋體分離,至於鉋體的木料,偏輕軟,比較像栓木。
很順利卸下鑿刀,如先前推測的,是斜口鑿,可是最重要的斜尖斷裂,心涼了大半,不難猜測這是個失敗的Chisel Plane,除此之外,其他部分有很多銹斑與銹垢,等整體清理完成就能揭開它的面紗。不過這把斜口鑿是原廠正規製品?還是前手自行將平鑿修成斜口鑿?沒有資料可參考,暫時無法確認,或許隨著整修的進展,可以找出些蛛絲馬跡。
斷裂的斜尖,鑿身亮面為初步試磨,可見整體不是很平整,這點對手工鍛造的日式鑿並不是很重要,不打算特別處理這些部分,由側邊觀察可以發現鑿身側邊的厚度由後向前逐漸縮小,或許這是斜口鑿的特徵之一。
鑿刀的右側邊,整體厚度呈現向前微縮,一般鑿刀的二個側邊應該厚度相同,不過這把斜口鑿二個側邊厚度並不相同。
斷裂的斜尖很慘烈,斜口鑿的斜尖是最重要的切削部位,也是最脆弱的地方,運用上要避免用斜尖挑、俏、鑿、轉的動作,只用來薄削。
重點觀察的是鑿刀左側邊,厚度呈現向前遞減直到與斜尖相交之頂點,幾乎縮成尖銳的三角形,這個特點與一般鑿刀二邊等厚不同,或許這是斜口鑿專有的特色之一,也就是說它很有可能本來就是一把斜口鑿,嘿嘿!這下可剛好能用來修改我的土炮斜口鑿。
整修到一半才想起沒量斜角,剛好45度,NAREX的Skew Chisel則是30度,不過45度的鳩尾榫倒是很少見,會不會就是因為角度的關係而使刀刃尖端過於脆弱而斷裂。

整修

一般遇到刀鋒缺損的切割工具,我會先修復刀鋒線,再來整理刀背,最後重新修磨刀刃斜面,但遇到這種整體銹跡斑斑的骨董工具,一定會先全部試磨一次,以便評估,如不可修復時即可放棄,免得徒然浪費時間。
這把斜口鑿除了銹斑外,斷裂的斜尖與刀背鋼面整理是二大重點,因為尖端斷裂,要重新整出完整的刀鋒線,預估需將現有的刀鋒磨去近2mm,但現況的鋼面僅剩下不足1mm,顯然不敷使用,所以需要整出更多的鋼面才行。
日式鑿刀的背面,因工法與跟鉋刃相同均為貼鋼製作,所以鑿刀的背面也稱為鋼面,跟日式鉋刃相同,鋼面會刻意磨出一道或多道微凹的橢圓凹槽,稱作"裏"。"裏"的作用除可減輕刀背整理的工作(因為需整理的面積較小),另外也能有效避免將鋼面整理成微凸,因為全鋼鉋刃整理時,往復的推拉動作,水份容易堆積在中間部位產生水漂效應,減少鋼面與磨石的接觸面積,導致中間部位的研磨效率變差,二側邊的鋼面與磨石接觸面積較多,相對磨去的鋼面也較多,如此往往就變成中間凸的鋼面。
如果"裏"的前緣接觸到刀鋒線,稱作無鋼面,就鉋刃來說可以經過"敲鋼面"這個工序來恢復鋼面,可是鑿刀是否適用相同的工法,心中頗有疑慮,印象中在網路曾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認為日式鑿刀不能敲鋼面,只能以研磨鑿刀前端的方式來回復鋼面,可是已記不得文章的出處,根據鑿(のみ)の使い方、選び方、手入れ【図解】的介紹,鑿刀的"裏打ち"跟鉋刃相同,也就是用敲鋼面的方式來處理,可是這把斜口鑿的貼鋼厚度頗厚,估計敲打作業不容易奏效。
刀鋒的斜面,雖然銹斑甚多,不過處理經驗多了,倒是覺得沒啥困難,先用銅刷處理,刷去大部份浮銹,當然也可以浸泡除銹液,除銹效果會比較全面,但除銹液會連同原本的防銹塗層一併去除,所以泡了除銹液就一定要再補做黑染防銹的工序,不然很容易整體生銹失控,所以暫時先去除浮銹即可。
初步整修鋼面,亮面是研磨的痕跡,證實原先的目測,中間較突出。似乎貼鋼鑿都會有前端翹起的傾向,有一說是貼鋼工法的後遺症,似乎有點道理。就像日本武士刀都會有微上翹的弧度,武士刀的刀鋒與刀身分別由高碳鋼與低碳鋼貼合而來(這種不稱貼鋼,應稱作夾鋼),鍛打完成的刀身冷卻過程中,因材質收縮率不同,會出現微微上翹的弧度。所以這把斜口鑿,是否也是因這原因而有上翹的趨勢?
刀刃斜面粗磨,可以看到貼鋼線,而且兩端微微上翹,這是日本鑿的另一個特徵,台製老鑿刀雖然也是採貼鋼工藝,但鋼質的厚度是均勻一層,會這麼厚工,據說主要是避免鑿刀側面的變形及強化鑿刀側邊的強度。
這把斜口鑿的上層是硬度較低的低碳鋼或生鐵,較軟但也較有韌性,柔韌的材質可有效吸收作業時的衝擊力,硬度低也可減少修磨的作業間隔。
下層是切割用的刀鋒,所以採用硬度較高的高碳鋼或合金鋼,以獲得較好的持久性。
這把鑿刀的另一特色是,鋼質部分幾乎跟軟鐵部分一樣厚,思考了一段時間,決定捨棄敲鋼面的工法改用磨鋼面的工法,因為一來鋼質部分還很厚,足夠消耗。二來面積不大,敲鋼面不好施作。
磨鋼面的修正法會使"裏"的外圍輪廓變得歪七扭八,多數人認為這是錯誤的工法,不過反正非專業的胡搞,好用、能用才是王道,外觀就擺一旁,就算是搞砸了也算是學些經驗。
先初步研磨鋼面,主要是確認完整性,有無鏽斑或孔洞,由上圖可以看出鏽蝕狀況並不嚴重,但"裏"的前緣已經極為靠近刀鋒,扣除斜尖斷裂所需的修正,現有的鋼面顯然已不足,所以鋼面不足的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
以紅線標示新的刀鋒線位置,中間部位已超過"裏"的前端,因為"裏"的形狀是弧形下陷,所以"裏"與刀鋒線交會的地方會破壞刀鋒線的平直,或許修改刀口的斜度可以避免鋼面不足的情形,但思考一下,日後仍會必須面對鋼面不足的老問題,不如一次處理完成

刀鋒線重整

尖端斷裂必須修掉甚多,用砂輪機才有效率,但考量尖端細小,以我的操作功力,無法一機到底,最後還是保留一小部分斷裂痕,留待手工處理比較保險。
砂輪機粗修刀鋒線,刀鋒線變成一個狹長的平面,用砂輪機必須注意手部的穩度及增加沾水降溫的頻率,以免鋼材過熱退火。
斜尖脆弱易斷、易過熱,所以砂輪機粗修至大概位置即可,其他部分改用手動處理比較保險。
斜口尖端預留一點點,隨著刀刃斜面研磨進展,尖端會隨著回復尖銳

鋼面整理

隨著鋼面的研磨,"裏"的前端也慢慢退縮,幸運的是,這把鑿的鋼質不算太硬,由"裏"的形狀,可以判斷是專用砂輪機分二次作業的,不過作業時通常都會有專用的治具來提供輔助,不是單純靠手勢與眼力。
前面的"裏"快被我磨光了,應該夠修正刀鋒用,換更細的磨石繼續細磨,最後用#6000拋光至鏡面。往後除非有相同的情形,不然是不用再花時間整理鋼面。

刀刃斜面修整

刀刃斜面一樣用砂輪機磨出大致輪廓,可以看出我的徒手磨刀功夫真不能上台面
前端的裏幾乎被我磨光,斜尖還是有一點點未處理到
每次看到鏡面就覺得舒爽,因為接近完工
多層次的斜面,表示磨刀的手部動作不一致
刀鋒斜面的轉折線,彎彎曲曲的線條表示離完工還有段距離
斜尖出現了,可是斜面並不完整,右上方有粗糙的斜面,仍待加強
重新整理斜面,右上角的瑕疵漸漸縮小,斜尖也完整呈現,可以感覺到它的脆弱

結語

用過斜口鑿後就不想再用三角鑿,雖然要準備很多把,但斜口鑿操作的效率要比三角鑿快又準,尤其是對我這種半調子的假日木工,手藝跟正統師傅式沒得比,只好靠工具來補,只是斜口鑿更注重徒手磨刀的功夫,所以我的六把土炮斜口鑿的角度都不太一樣,不過還算堪用。
左邊是上油保養過日式斜口鑿,中間是我土炮的斜口鑿,右邊是還沒土炮成斜口鑿的陸製歐式斜邊鑿(人民幣8塊錢/把、QC汰下品),中間土炮斜口鑿的側邊仍維持原本的狀態,所以刀刃斜面的型態與日式不同。
日式斜口鑿與土炮斜口鑿的側邊對照圖,後面棕色木柄是台製6mm三角鑿。
台製6mm三角鑿(上)、土炮斜口鑿(中)與日式斜口鑿(下)的俯視圖,日式的木柄是修鑿樣式,土炮的仍保留原本斜邊鑿的木柄樣式,台製三角鑿也保留了打鑿用的鑿箍,三者都不適合敲擊,不知三角鑿為何仍保留打鑿的樣式?還是基於生產的便利性,不用再額外準備不同規格的鑿柄?
三角鑿、土炮斜口鑿與日式斜口鑿側邊的比較圖,側邊越薄越方便伸進狹小的縫隙施工,但相對的刀鋒也越脆弱,所以不適合用敲擊的方式作業。
雖然台式三角鑿的側邊厚度已儘量縮小,在一般貫穿式鳩尾榫卯作業時不會遇到太大困擾,即令是鳩尾孔的二個邊角,仍可以斜刀作業來克服,但如遇到隱式鳩尾榫卯作業時,三角鑿即會有鑿刀側邊卡到木料的困擾,此時只有斜口鑿仍能伸進縫隙進行廢料清除作業,也是因為這原因才買了廉價的大陸鑿改成斜口鑿,現在又幸運得到日式斜口鑿,剛好可以當作範本。
為了維持鑿刀刀鋒的強度,三角鑿的側面仍有些許平面,無法處理到榫孔的角落,斜口鑿就可以利用斜尖的部分,輕鬆完成。
三角鑿刀的直刃,一樣無法處理榫孔二邊的角落,這是它先天的硬傷,如改用斜口鑿就不會有這問題。

由上面二張圖片就可以知道Narex的斜口鑿為什麼一定要成對販售,因為任一把均無法完整處理到二個邊角,這也是斜口鑿的與眾不同之處,以台灣的市場規模,難怪廠商不願生產斜口鑿。
或許可以可慮跳脫教科書鳩尾榫斜度的規範,設定好屬於自己的鳩尾榫卯斜度,然後把斜口鑿也改成同樣的角度,這樣用斜口鑿整修時,可以當作尺規來檢查鳩尾榫孔,呃!這不是我的創見,而是Blue Spruce Toolworks的Fishtail Chisels(魚尾鑿)附帶功能,我的土砲斜口鑿也許可以模仿看看。
就算是貫穿式鳩尾榫卯,斜口鑿修邊角也比三角鑿俐落。
才說沒在日本拍賣網站看過日式斜口鑿,很快就有賣家放出來打臉,可惜成交價遠遠超出預算,完敗。不過這把斜口鑿的鑿身比較接近日本的扁鑿,或稱三角鑿,中間有一道突起的脊,看起來接近三角形,所以台灣老師傅稱它為三角鑿。我的日式斜口鑿似乎是日式"組子"細工用的鑿刀,難怪尺寸比一般鑿刀小了一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