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木鉋-內根鉋(內閂根鉋、Dovetail Plane)

內根鉋或稱內閂根鉋(也有稱作門根鉋),與外根鉋(外閂根鉋)是成對運用,都是製做鳩尾穿帶(穿襟榫)不可或缺的木鉋。內根鉋負責在木板上橫向刨出鳩尾槽的二個斜邊,外根鉋則負責把角料刨出鳩尾榫頭,二個斜邊中間的木料可先用鑿刀剃除大部份後再用中入線刀或作里鉋,刨平鳩尾槽的底部。
在人造木工膠尚未出現前,鳩尾穿帶是門片與桌板等寬板作業時不可或缺的工法,如果穿帶的角料厚度夠的話,還有抑制板料變形的功能,也因如此,無論歐式、中式、日式或台式均有相同功能的木鉋,基本配置也雷同,只是細部配件樣式有些差異,歐式的甚至會加上深度控制器,可是在東方的木鉋卻還沒看過配置深度控制器。
歐式鐵鉋大廠Stanley也出了一款金屬鳩尾穿帶鉋,編號#444,在eBay可找到少量拍賣品,當然價格也是不斐到遠遠超出太座的上限。
現代電動機器的蓬勃發展,終結了線鉋與槽鉋,但在歐美尚有些小廠或個人工作室還在持續生產製造,如德國E.C.E的銷售網站上一直都有,日本也有小廠少量生產。台灣則除了既有庫存或利用庫存鉋刃少量生產外,可說是已經完全停止,因為鉋刃工廠早已全部停業。
台式木鉋或因日治時代影響,木工鉋的鉋刃樣式多偏日式,但是內根鉋卻獨具特色,鉋刃安裝方式類似一款據說是來自福州的邊入線刀,這種安裝方式在歐式鉋也還沒有看過,不過刈刀則是日式的簡化版
待整理的台式邊入線刀,鉋刃由側邊嵌入鉋體,鉋刃的斜面朝上,與一般線鉋的鉋刃相異,鉋刃的刀柄成錐狀,鉋體藉此夾緊鉋刃,出刀量則利用木料的彈性來調整。

這把內根鉋也是在網路拍賣看到的,一路閒逛,發現有位賣家放了不少台式木鉋,其中有一個扁長的鉋體並帶著二個兔耳朵的特殊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細看是二把刈刀,再檢視圖片發現鉋底是傾斜的,心想這應該是內根鉋,第一次在拍賣網站相遇。
檢視賣家提供的圖片,外觀沒缺件也沒破損,鉋刃與刈刀有輕銹但都很完整,刀口也沒破損裂傷,再瀏覽賣家的其它商品,判斷應是某位木工師傅的工具,思考了下就下單付款,五百多的定價算不上便宜,畢竟再加千把塊就可以買把風險小多了的全新品(很訝異,市面上竟然還有全新品在販售),純粹是喜歡自己動手整理的快感,尤其是接連整理幾把古鉋後。
細長的鉋體配置了二把刈刀

傾斜的鉋底表明這是把內根鉋

刀口近照,鉋刃與左刈刀都很完整,左刈刀尖端的縫帶來了些麻煩。

鉋刃斜面有銹痕,這好處理,重點在鋼面,可是賣家的圖片看不到。
鉋底乍看有裂縫,收到後確認是刮痕,反正鉋底需重新整理,所以沒妨礙。

檢視

到貨拆箱取出,比預想中的更長,鉋體完整,無缺件破損,鉋尾無敲擊痕,所以推論使用次數有限,不過鉋刃應該是有細磨過。
鉋刃與刈刀大致完整,表面有油漬,賣家出貨前有整理美化,不知深埋在刀槽而不可見的部分狀況如何。
鉋體雖略顯乾澀,重點在鉋體的完整,尤其是刀口、鉋頭與鉋尾。
後視角度,鉋刃是由側邊嵌入,傾斜的鉋底是最顯眼的特徵。
前視角度,二把刈刀分別安置在兩側,像是兔耳。
左刈刀與鉋刃,鉋刃因配合傾斜的鉋底,所以變成斜刃,這樣橫向切削木料時的阻力會較小,刨削面也較光滑。
右刈刀與鉋刃,鉋刃沒法出刃,離刀口還有段不小的距離,刀槽緊緊夾住刀具,可能是久放欠缺保養,致使木料乾縮造成。

整修

拆解

古鉋除了外觀,習慣從鉋刃等金屬配件優先處理,因為都已經停產許久,很難找到替代品,自製更是不可能,倒是鉋體的木料,目前還可以買到。
外觀檢視完成就開始動手拆解,老樣子,鉋刃與刈刀無法退出,心想沒什麼大不了的,結果卻折騰了五天才順利拆解。
Day 1:一樣先將WD40滲入接縫處並靜待30分鐘,可這次就沒那麼順利了,統統不為所動,只好再灌一次並靜置一天。
Day 2:再試一次,鉋刃終於鬆動,小小心把它退出,顯然賣家也做過美容,把表面的銹跡簡單清理過,被鉋體包覆未顯露於外的部位,均有厚厚的銹垢,難怪卸不下來,看來二把刈刀都不好對付。再把WD40滲入刈刀與刀槽之間,靜置一天。
Day 3:用噴燈直接加熱刈刀,希望能讓刈刀受熱膨脹而將接觸點撐開,可惜二把刈刀仍是不為所動,只好再滲入WD40。
Day 4:再加熱一次,這次終於敲出右側刈刀,不過左側刈刀仍是不動如山,此時已有一籌莫展、江郎才盡的感慨,但也只能再加WD40,冀望隔天能順利敲出。
Day 5:一樣加熱、敲擊,結果又當了一次江郎,唉!想想既然"熱脹"無效,只剩下"冷縮"這招了,如不行就得考慮下下策--挖開刀槽取刈刀,當然這樣就得重挖刀槽,外觀也會很不優了。
把鉋刀用二層耐熱塑膠袋包覆妥當,一來避免油汙沾染食材,禍起太座。二來避免水分接觸鉋體。置入冷凍櫃三小時後取出,鷹嘴錘一敲,頑固的刈刀應聲落下,幸好閃得快,沒砸到腳,鬆了一口氣,也幸好這一天是假日,不然就會有Day 6的標題了。
鉋刃刀柄上有"慶益"的刀銘
刀柄周邊的木料均有微微壟起,感覺要把鉋刃包起來,應該是鉋體乾縮壓迫鉋刃造成。
左側刈刀的刀槽周邊也有壟起,夾得很緊
鉋刃的刀槽,有許多銹垢,槽底也不算平整。
鳳口,引導刨花用,如會堵刨花就須加大。
鉋刃刀柄上的銹垢,被刀槽包住,單由外觀是看不到,卸下來就被嚇一跳。
刈刀顯露於外的鋼面,賣家似乎有整理過,黑色的部位比較像是銹垢初步清理留下來的痕跡,日式刈刀會磨出"裏",台式的就是平板一塊。
刈刀的刀槽,跟鉋刃一樣,有許多WD40溶出來的銹垢。
刈刀被刀槽包住的那一面,跟鉋刃相同,銹垢很多很多很多。

除銹

內根鉋的鉋底帶著傾斜角,所以鉋刃也製造成斜刃,因鳩尾穿帶是橫著木紋刨製,斜刃的阻力較小、較省力,刨削面也比較平滑。
基本清理步驟如下:
  1. 先用銅刷儘可能將浮銹與銹垢刷掉,銅刷硬度比鋼質軟,不會刮傷鉋刃表面,所以有些頑強的銹垢也會刷不下來。
  2. 浸泡環保除銹劑24小時。(視除銹劑成分不同,浸泡時間也不同,如為強酸類,建議每五分鐘取出檢查一次。)
  3. 取出後再以銅刷清掃一遍。
  4. 廚房紙巾拭乾。
  5. 浸泡去漬油三十分鐘。(如覺得不夠可加長時間)。
  6. 取出後再以紙巾擦拭一遍,去漬油乾的很快,用意是儘量把上面殘留的除銹液與雜質擦掉。(後續也可進行水洗並盡快瀝乾或烘乾,只是日後還要黑染防銹,所以省略此步驟)
刷去浮銹後的刈刀,表面坑疤不少。
剛從環保除銹液取出的刈刀,帶著除銹液的黃色,原本的染黑防銹液似乎早已損耗殆盡,難怪銹的如此嚴重,刈刀的側邊均因鏽蝕而變得歪歪斜斜。
浸泡去漬油,可洗去除銹液與殘留的黑染劑
擦拭後的刈刀與鉋刃,表面有不少銹坑。
刈刀埋在刀槽的另一面,去銹後變得坑坑巴巴,幸好鉋刃斜面沒銹蝕。

鋼面整理

整體清理乾淨便可開始整理鋼面,至於斜面的整理就等到與刨體組合時再做,因刀鋒線必須比對鉋底的刀口,手磨技術欠佳,如現在整理斜面擔心刀鋒線磨歪了,到時又要整理一次,不如等安裝鉋刃時再邊磨斜面邊比對刀口。
鉋刃鋼面先試磨,情況不優,亮面僅有幾個點,顯然平整度不佳,鉋刃斜面也試磨一下,斜面中央是凸的,以往收的庫存木鉋,鉋刃斜面多只有砂輪機粗修,所以鉋刃斜面必然呈現出內凹,這把的斜面倒像是已被精磨過,只是跟我一樣磨出個圓弧外凸的斜面。
刈刀的狀況也好不到那裏,手磨的感覺偏軟,推測是整塊鋼板切割而來,不是日式貼鋼工藝鍛造的,不過一般刈刀只有割線功能,所以應該夠用,粗磨鋼面感覺跟鉋刃差不多,凹凸不平,也是要花時間整理。
試磨,只有四個接觸點,狀況不優。
鉋刃斜面,中央突出所以先被磨到。
鋼面整理到一段落,忽然毫無進展
鉋刃鋼面磨了一段時間,前端總是無動於衷,拿來角尺一靠,嗯!尖端竟然上翹約一張紙的厚度,這下可傷腦筋了,一張紙厚度的鋼面可要花不少時間才能磨除,除非用電動砂輪機,可偏這是我的罩門,每磨必失敗,看來得用另一招了--敲鋼面。
敲鋼面是日式貼鋼鉋刃常見的調整技巧,歐式的全鋼鉋刃就沒法敲了,有興趣可參考拙園創意木工,內有詳細的說明,不過我是沒那技術,所以只能在工具上想辦法。
首先在鉋刃斜面上用紅色簽字筆做標示,主要是提醒自己要小心哪些區域不能敲。
另外準備一把鈑金鎚,一般木作幾乎不會有鈑金鎚,主要是利用鈑金鎚一字型那頭的尖端,這樣施力點比較明確,也好掌握敲擊點,這是由很貴的常三郎「出刃打擊器」得來的靈感,使用幾次,確實比一般鐵槌好控制。
再來就是力道的控制,這很難量化,只能說小心為上,不能貪快,鐵槌的重量也不能選太重,一來好控制敲擊點,二來是容易控制敲擊的力道。
敲鋼面時必須均衡,由左至右敲過二次輪迴後就上磨石檢查,如無明顯進展就再重複敲。
運氣不錯,來回幾次就看到前端有進展,繼續研磨鋼面,但沒多久又停滯不前,鉋刃尖端有一小塊區域磨不到,看來還得繼續敲,可是面積已變小許多,又實在太靠近鉋刃尖端,擔心鈑金鎚失手把尖端敲斷,乾脆拿出釘沖。
先把鉋刃固定好,注意鉋刃斜面目標區域與鐵砧的相對位置,一樣先用簽字筆標示區域,一手控制釘沖,一手用鈑金鎚敲,每次僅敲一下就移動釘沖至旁邊繼續敲,同樣幾個來回就上磨石檢查鋼面,不行就再敲,奮鬥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大功告成,剩下就是細磨與拋光了。
至於鉋刃斜面的坑疤,只要用拉磨的方式,很快就會恢復光滑,還有鉋刃斜面的兩側邊也要再修磨一次。
刈刀的鋼面,右邊那把側邊有不少銹坑,刀尖兩邊刀鋒線也有銹坑,這時只能重整刀鋒線。
我用來敲鋼面的基本工具,鉋刃斜面已用紅色簽字筆標示貼鋼的位置,鐵砧用F夾固定在桌面上,省得四處飄移更麻煩。
鈑金鎚,用的是一字型那一頭,而且只用角落尖端,不是整個一字頭。
敲鋼面要避開貼鋼的地方,用紅線標示,前方是貼鋼區域,不能敲。表面的坑疤可以用拉磨的方式修掉。
敲一段落就試磨,由磨痕觀察到標示的區塊沒磨到,也就是說,前端有點折曲了,好現象!
繼續整理鋼面,面積慢慢擴大,只剩下尖端的一小塊區域但進展很慢,決定再敲一次鋼面。
局部敲鋼面專用的釘沖上場救援
一樣用紅筆標示危險區域,鉋刃用F夾固定好,注意目標區與鐵砧的相對位置。
鐵砧有二邊,要靠圓弧那一邊,不能用直角。

釘沖的握法,每次只靠板金鎚的重量輕敲一下,敲完再移至旁邊再敲。
試磨可看到一塊新生成的獨立磨痕,表示敲得有作用。
剩下一點點,再繼續努力。
斜面的坑疤一樣拉磨修掉,推磨的阻力太大。
刈刀應該是鋼片切割而來,不是貼鋼鍛造,二把刈刀都有彎曲現象,修磨一段時間刀尖部分始終無動於衷,只好也來敲敲看,用鈑金鎚的圓頭,把刈刀平放鐵砧上,敲刈刀的背面,避免敲鋼面,因為刈刀的硬度不高,怕把鋼面敲凹了更慘,試了一陣子還真有改善,現在想想也是僥倖,或許下次可以墊塊銅片再試試。
左刈刀-刀尖略為凹陷
右刈刀-也是刀尖處凹陷,思考前手是否為了省事只修刀尖?
終於修磨到鏡面
另一個角度

鉋體整理

第一次整理這種細長鉋體的木鉋,不知從何下手,思考了一天,決定從鉋底開始檢查,按慣例前中後各量一次,嘿!鉋底竟然是圓弧的,雖然閒置很久,必然會變形,可這也是有點誇張了。再量鉋底縱向,透光率很高,也就是說凹凸不平得很。
鉋尾的底部,圓弧得很明顯。
鉋頭的底部稍微平直些,但也是弧面。
透光很多,刀口前後區域均有壟起。
再量二個側邊,都只有少數幾個接觸點,而且不同區域的狀況又不同,只好拿出白蠟筆做標示,不然很難記清楚變化的狀況,有標記刨削時才有依據。
原則上縱向至少二邊與中間,共計三條線。背光檢查時沒透光的地方就用白蠟筆標示,代表突起的地方。縱向標示好後再量橫向,一樣是標示不透光的地方,因鉋體較長,所以量的線比較多,通常線越多代表越精準,想畫出等高線圖也可以,不過這樣就太誇張了些。鹿港司只要眼睛瞄瞄、再拿平尺比劃一下就知道哪邊高,哪邊低,鉋刀拿來就開工,我自知沒那本事,只好乖乖劃線標示。
如同預想的,刀槽的週邊可能因鉋體乾縮擠壓鉋刃與刈刀,所以都有突起現象,因此第一次標示僅有幾個點。先用Wood River #4V3少量幾次平均刨過,標示點被刨去後就進行第二次標記,標記好了再刨,重複這個工序,直到鉋體上有連續的直線標記為止,不過這也得視狀況,如果刨去太多厚度會影響到鉋刃與刈刀的安裝時,就得思考某些較無關緊要的區域可採寬鬆點的標準,例如槽鉋的重點一定是下半部開槽的地方,上半部就可採寬鬆的標準。
最後還是要用下端定規整體再背光量測一次,完成後另一側邊也按程序整平一次,再來就是鉋背的整理。
鉋背面積不大且未與木料接觸,乍看似乎無關緊要,但還是要進行整平作業,主要用意在於量測二個側邊是否確實平行,用直角尺分段量鉋體側邊與鉋背是否呈直角交會,如都是直角交會則可確認二側邊是平行無誤。
最後再把邊角倒圓,以免扎手,傳統木鉋師傅會用倒角方式處理,個人偏好倒圓角,木井方可愛的迷你抹角刨也是因素之一。
左側邊,只有幾個接觸點
右側邊,也是幾個接觸點。
第一次量測並標記,只有短短的接觸點且幾乎都在刀槽附近
把細鉋調至最薄的刨花,前握把的左手負責引導方向切勿用力下壓。
後握把的右手負責持正鉋體並將鐵鉋慢慢往前推送即可。
鐵鉋本身的重量就有足夠的下壓力,標記刨去後就再量測一次。
隨著刨的次數累積,標記也慢慢由點轉成線。
鉋體下半與槽壁接觸的地方是重點區域,一定要刨平。
鉋背刨平後量測與側邊是否呈直角,順便背光檢查是否有透光。
兩側邊均與鉋背呈直角,兩側邊即為平行,這樣才能確認鉋體是一個勻稱的長方體。

最後的修飾,木井方的迷你抹角刨,出乎意料的有用。
最後把所有用到的工具擺個陣式拍照留紀錄,鉋體深色區域是本次未刨平的區域。

平鉋底

三邊整理好就開始整理鉋底,與一般平底的木鉋不同,內根鉋的鉋底是傾斜的,所以放到最後才整理。傳統鳩尾榫卯的斜度是用比例計算,不會用幾度來標示,口訣我是不會,所以還是用現代的自由角度尺來量測比較有概念。
本想製作治具協助刨平鉋底,但想想只用一次也太費事,反正還要弄一把外根鉋來搭配,先把這把內根鉋整理好,屆時外根鉋就配合內根鉋來調整角度即可,至於實際傾斜角要採幾度?我覺得並不是很重要,能用才重要
打定主意後握緊鉋刀上工,鐵鉋的重量是一大硬傷,可也是因為夠重,可以把手部的力量專注於傾斜角的保持,不用分心去加強下壓力。
一樣先用下端定規背光量測、白蠟筆標示,刀口的前後都略高些,因鉋底屬細長型,白蠟筆記號很快就被刨除。重複測量、標示、刨除等工序,直到下端定規測量均無透光即可,每次刨削前需一再確認鐵鉋的前誘導面與鉋體完全貼合,才能往前推送鐵鉋,這是精細工,急不來。另外刨削作業時鉋刃需嵌入刀槽但刀鋒不能突出刀口。
完工後先用下端定規檢測是否有透光?再用自由角規量下前中後的傾斜度是否相同,運氣不錯均為66度,這樣代表鉋底平整且前後斜度一致。
鉋刃裝入鉋膛,刨去標示線後即再次測量。
標示線慢慢加長,鉋底也趨於一致。
背光量測均不透光即可。
雖然很窄,還是要背光量測。
鉋底平完,量一下鉋底各處的傾斜角是否一致。

試裝刈刀

鉋體整理完成,決定先測試刈刀與刀槽的配合度,因二側邊均有經過刨削整理,擔心會使刈刀突出刀槽,所以還是先測試一下,如刀槽需要整修也順便搞定,以免進入泡油程序就得耽擱二週才能動。
原則上刈刀裝入刀槽後須注意下列幾點:
  1. 必須能牢牢地固定在刀槽中,以運刨中不會產生移動為基本要求。
  2. 鋼面不能突出側邊鉋體。
  3. 二邊刈刀的刀尖需與鉋刃二側尖端齊平。
  4. 刀尖突出鉋體不大於0.3mm(參考拙園創意木工),突出過多會使阻力變大,容易跳刀且不易控制方向,嚴重時甚至會使刈刀刀鋒折斷或木料表面撕裂。
很幸運右側刈刀完美達標,但左側刈刀就傷腦筋,因為很難固定,敲緊刈刀,不僅刀尖突出鉋底太多,鋼面也跟著突出側邊鉋體,如收回些就可改善前述狀況,但固定性變差,稍一用力就會脫落,初步推論是刈刀除銹作業耗損太多,寬度變小。
望著刀槽想了下,決定稍稍加深刀槽,但刀身還是會突出且沒法改善固定性,觀察刀槽底部,或許是刀槽無法夾緊刀身,使得刈刀會推進過深,最後碰上刀槽末端的斜坡而被頂出側邊鉋體外,想到日式木鉋常有墊木片來改善鉋刃固定性的手法,順手撿來一片刨花放入刀槽,再把刈刀敲入,還真成功了,運氣真好。
右側刈刀順利裝入,鋼面未突出鉋體
檢查鉋底,右側刈刀僅伸出鉋底一點點。
左側刈刀的刀身突出側邊鉋體,這樣開槽時刈刀會卡到槽壁。
刀槽底部靠刀尖處略加深,但無改善。
順手拿片刨花塞入刀槽再把刈刀敲入,似乎可以,油油的刨花是剛修鉋體時刨出來的。

鉋體上油

鉋體整理好了就老規矩,泡機油,先塗上厚厚的機油,再用耐熱塑膠袋包覆,靜置陰涼處二週,希望能有容光煥發的新面貌,泡機油的主要作用是使油膜滲入整個鉋體的表面,隔絕木料吸濕脫濕的作用,可以減緩木料變形機率。
整體塗刷礦物質機油,刀槽內部需注意加強可順勢帶出銹粉灰塵等雜質。
3斤的耐熱塑膠袋剛好可以放入各式木鉋,記得把氣泡推離鉋體。
浸泡二週後取出,整體浸漬得很均勻。
用廚房紙拭去多餘的機油,一掃先前的枯槁感。
另一面也是油亮亮的,鉋頭上部凹陷,本次未刨平,所以顏色有些差異。

鉋刃斜面研磨

斜刃的整理總是充滿挑戰,Record No.778 Rabbet Plane是如此,吉林木工小舖燕尾刨的斜刃更是讓我好好地上了堂課,費了大半天工夫整理好,喜孜孜地裝上鉋體才發現與鉋底完全不合,因為刀鋒線被我磨歪了,只好再花時間邊量刀口邊磨刀。有了前車之鑑,這次的內根鉋就把鉋刃斜面的整理放在後面。
鉋體泡機油前先把鉋刃裝入刀槽以比對刀口線,在粗磨石上以拉磨的方式修正刀鋒線,觀察刀鋒線的厚度,較厚的部分先加強修磨,待刀鋒線厚度一致時再均勻地施壓研磨。磨一段落再檢查刀鋒線的厚度,較厚的部分再加強研磨。
如此反覆檢查、研磨直到刀背均有捲刃為止,但捲刃暫不背掉,換細一號的磨石再均勻研磨鉋刃斜面,觀察斜面的磨痕,如粗磨痕均被消除就再換更細一號的磨石,如此依序換至末廣的黃華(仕上)時,先拉磨刀背再磨斜面,反覆操作幾次直到捲刃被去掉且斜面磨痕一致,最後就是3M的膠膜砂紙細修拋光。
由斜面觀察貼鋼線,可發現鉋刃尖端部分較厚,顯然鉋刃在製作時有特別考慮到提高尖端的強度,感覺十分嚴謹,可惜現在應已無廠家生產此種貼鋼鉋刃了。
貼鋼線無雜質,鋼材不算厚但尖端部分有加厚,製作相當嚴謹。
拋光後的鉋刃斜面,反射出手機的鏡頭
刀背也修磨至鏡面

試鉋

安裝鉋刃與刈刀

鉋體由機油中取出,擦乾機油並靜置一週,以讓多餘的機油回吐至表面,此時就可準備安裝鉋刃與刈刀。
剛開箱時,鉋刃的刀鋒離刀口還很遠,根本無法出刀,除完銹的鉋刃可能瘦身不少,輕敲幾次就可出刀,跟刈刀一樣變瘦了。
安裝鉋刃需注意的地方有三點:
  1. 鉋刃斜面二端需與鉋體齊平,不可突出鉋體,鉋刃後方的長柄也不能突出刀槽。
  2. 鉋刃尖端,避免突出鉋體,以免受力過大容易斷折。
  3. 前二項都確認後再檢查刀鋒線與刀口是否有平行。
刈刀多用於槽鉋類,均安裝在鉋刃的前方,它的主要功用在於把木料表面切割出一條線,這樣有三個好處:
  1. 槽壁會比較平直,因為木纖維已被刈刀切斷,鉋刃切入木料時,因木纖維已被割斷,所以刨花是被鏟出,而不是被拉斷,所以槽壁的切割面會比較平整。
  2. 可減輕鉋刃切出刨花時的阻力,尤其是橫向木紋刨削作業。
  3. 因木纖維已被刈刀切斷,鉋刃的伸出量可以較調得比較多,一次切削量比較大,效率較好,但鉋刃的出刀量不能大於刈刀的突出量,由刨花的邊緣是否平直就可以判別鉋刃的出刀量是否適當。

第一次試鉋

第一次使用內根鉋,不確定怎麼調整出刀量,只好用嘗試錯誤的辦法試試,退刀敲鉋尾,進刀就直接敲鉋刃尾端,效果還不錯,只是力道拿捏不準,需要多練習。
台式木鉋因含有中式與日式二個系統,木鉋有推式也有拉式,想想這把內根鉋的鉋刃具中式色彩,決定先用推鉋的方式操作看看,推鉋時手勢不穩,加上刈刀切割木纖維的阻力,很難刨出直線,想想如有個依託,應該會改善,順手取了個角木並固定在木板上,果然改善許多,只要開出一道淺槽就可不用依託繼續刨,倒是鉋底誘導面過小,不易抓到鉋底與木料接觸的感覺,容易過度傾斜,造成鳩尾槽的槽底歪斜,看樣子得弄個專用治具當依托,才比較好控制。
這邊可以看出來為何刈刀不能突出鉋體側邊。
試刨、鳩尾槽雖然不完美,但已略具雛形。

試刨心得與修正

第一次試刨,雖然確認了這把內根鉋功能正常但仍有些細節需再調整,第一個問題是鉋刃,雖然小小心地校正了刀鋒線,但我這一手彆腳磨刀功夫還是把刀鋒線磨歪了一點點,把鉋刃二側邊與鉋體側邊對正,再檢查刀鋒線與刀口的相對位置,發現歪了一點點,為了確認,輕敲鉋尾逐步退刀,終於有了薄刨花,檢查刨花,二邊的厚薄不同,確認刀鋒線確實磨歪了,只好重新磨鉋刃。
刀鋒線與刀口並不平行,右側略高些。
薄刨花的一邊厚度較薄。
重新修磨刀鋒線,多次比對,終於合格。
第二個問題是左側刈刀,因為原本刀刃斜面處有銹坑,便重新修磨刀鋒線,造成刈刀斜面與刀槽的斜面不吻合而產生間隙,兼之刈刀刀身寬度因除銹而略縮,使得刈刀與刀槽的接合力變差,雖然墊刨花增加了接合強度,但因木屑會擠入刈刀與刀槽的間隙,最終逐漸把刈刀推離刀槽而突出鉋體外。
這個問題先嘗試墊較長的刨花來加強固定性,可是木屑依然會侵入間隙,剛好手頭上有一罐柚木色木料填土,便拿來把縫隙補滿,避免木屑侵入,再試刨,順利解決。
木屑由刈刀的間隙侵入刀槽並把刈刀往外推而突出刀槽。
左側刈刀被外推,所以切割線不穩定。
木屑堆積的程度很嚴重。
加長刨花的長度,增加刈刀的固定性
先塗上木料填土
裝入刈刀並敲至定位,把多餘的填土擠出並刮掉即可。
裝上依託後比較好控制鉋體
只要有了一道淺槽就可卸下依託,繼續推鉋。
先刨出一個斜邊。
換方向刨另一個斜邊時,因鉋底與木料接觸面較小,不好控制鉋體,容易歪斜。
考慮製作一個帶斜邊的專用依託,這樣刨槽作業時會多一個參考面。

終於整理完成,想起以前從淘寶木工小舖買來的燕尾刨(中式的鳩尾榫鉋),趕緊刨出一個鳩尾榫,可惜因斜度設定不同,無法相吻合,或許可以修改燕尾刨的鉋底斜度,這樣就不用等待台式的外根鉋了。
淘寶買來的燕尾刨,正好拿出來湊一對。
淘寶木工小舖的燕尾刨,設定的斜度與這把內根鉋不同,刨出的鳩尾榫穿入鳩尾槽時留有間隙。

後記

內根鉋的鉋底面積細長,刨製鳩尾槽的第一個斜邊時,鉋底尚可與木料完全接觸,還可以控制,可是刨製第二個斜邊時,因部分鉋底落在第一個斜邊的槽上,接觸面積甚小,使得鉋體的控制缺乏依靠而變得不穩定,往往造成第二斜邊的槽底歪斜,雖然槽底可以再修平,可是第二斜邊的斜度就因此而與第一斜邊不同。雖說熟能生巧,可以靠練習來矯正手勢,但如果能製作一個依託,這樣應該就可以控制每次開槽的斜度,讓鳩尾槽二邊的斜度一致,也可以有效縮小鳩尾槽的寬度。
歐式鳩尾槽鉋有配置深度控制器,東方的木鉋卻很少看到類似裝置,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賜知)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