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扁鏟-大連來的旅刃

"扁鏟"是大陸的用詞,外型與功能與台灣的木成鑿或木型鑿雷同,不過扁鏟是漢式鑿,台灣的木成鑿應該是日式鑿。
扁鏟的木質握把細長,木柄末端沒有鑿箍,所以不能用鐵鎚或木槌敲擊。鑿身由側面看比較纖細些,推進時只能純靠手部力量或以肩膀抵住柄,利用身體的重量來增加推力。
開始用扁鏟是製作木架時,為了方便深入榫孔修飾,需要又扁又長的鑿刀,手頭的鑿刀多是刀身較厚之歐式斜邊鑿(Bevel edge chisel),翻找鑿刀箱時恰好看到這把在大陸木工論壇撐起半邊天的旅刃扁鏟(10mm),當初是因為木友吹捧,買三角銼刀時順便買把來嚐鮮,整好了就擱著,因為不算太精緻,價格也便宜,所以根本沒把它當回事,剛好翻到就拿來試用看看。
細扁的鑿身,手握的感覺是輕盈又纖細,細修榫孔時很是俐落,細長的鑿柄比歐式Bevel edge chisel 好控制也輕鬆許多,鑿削較厚木料時就覺得有點吃力,不敢太用力,怕鑿身變形,也許它沒這麼脆弱?但就是不敢用力。
架子完成了,心想這扁鏟便宜又好用,可以再弄幾把來備用。上網查了下,台灣的鑿刀工廠似乎已沒再生產,木工工具店還有
日製的備貨販售,可是價格實在是很專業的貴,惹得女王直說:不准!不准!不准!
唉!既然女王再三叮嚀,只好再去萬能的淘寶找,淘寶的扁鏟除了一般作坊的產品外,就以大連旅刃與吉林德惠較有好評,其中又以旅刃的評價較優,可惜兩家均已廢業許久。
旅刃的扁鏟在淘寶是不難找,就是尺寸稀缺,二手的又當寶賣,風險太高。最後在東家買了4mm的圓鏟與6mm的扁鏟,西家又湊了5mm與8mm的各一把,每把不含運費都是35元人民幣(約160台幣),只有日製白鳳木成鑿的1/10價,當然享受便宜是要付出代價。根據旅刃10mm扁鏟的經驗,省了大把鈔票,就得有花大把時間整修的心理準備。
現代鑿刀大多是機器製造,旅刃由外觀推論應是人工逐把打造,所以三把的外型均有差異,唯一的共通點是粗糙與不工整。而且賣家網頁標的是公制,到手卻是英制,跟公制略有差異,但也只能默默接受,退回賣家?花時間折騰不說,運費比售價還貴。
旅刃的公鹿標誌與包裝
旅刃是大陸遼寧省大連工具廠製造的,工廠據說已經廢業多年,淘寶上流通的號稱是庫存品,但也有說是仿製品?有些刀身上會有"旅刃"的銘記,先前的10mm扁鏟有,可是這次入手的均沒有,有點懷疑是否是真品?還是因為這次入手的是外銷用,所以沒打上銘記?真相應該湮沒在歷史了。
左邊的鑿庫歪斜,與木柄不太搭
先從1/4"(約0.635mm)著手,剝去防鏽紙,刀身上的防鏽油以菜瓜布加洗碗精就可以輕鬆洗去。
檢視外型,鑿庫與刀身的接合並不平順,5/16"這把甚至有明顯的歪斜,這部分真是沒轍,修磨是不可能,高溫鍛造的活可不是我能幹的,只好試著整修看看能否湊合著用。

左側5/16"的鑿庫歪斜,所以木柄與刀身呈現詭異的角度
刀背,第一眼由反射的光線判斷,心涼了些,大概是圓弧狀。
鑿刀兩側是不規整的粗糙圓弧面,刀鋒也是隨意磨個形狀,離完成還差很遠,不過仔細觀察刀刃斜面,是採日式工具常見的貼鋼工法製造的,即刀背以硬度較高的高碳鋼或合金鋼為主材質,刀身其他部位則採較柔韌的軟鐵或低碳鋼打造,二者上下貼合組成完整的鑿身。

修整

新玩具,平刀背是第一要務,刀背平了,刀線才會直,尤其鑿刀的刀背是施工的重要依靠,必須認真整好。玩了這些年,手藝沒長進,眼力倒是有長進些,刀背真是圓凸狀且鋼質比預想中的軟,或許在開放前的年代,陳舊的煉鋼設備沒法製造出更好的鋼材吧。
圓弧狀的刀背,一磨就很清楚
認真地修刀背,但是前段刀鋒處總是無動於衷,開始懷疑刀頭是不是歪的?取直尺來靠,果然有間隙,雖然只有髮絲厚,但我鐵定沒有鐵杵磨成繡花針的耐心,敲平是否可行?不確定,網路也沒找到資料。思考了一天,決定參考日式鉋刃的敲鋼面工序,試著調整看看,最差不過是敲壞再買一把而已。
備妥鐵砧、F夾、鈑金槌,開始動手。
1、鑿刀與鐵砧的接觸點,設定以鑿刀的折曲線起點為基準。
2、以板金槌的窄端敲擊刀身。
3、舉高板金槌約20公分高度,再讓槌子自由落下敲擊鑿刀,板金槌會反彈至約略相同高度,順勢將槌下壓向鑿刀,如此週而復始,但須避開刀鋒斜面,均衡地敲擊了100下就上磨石試磨。
4、不知敲了幾百下,原本無動於衷的前端,終於磨到了,再接再厲,這種活可急不來,萬一鋼面敲裂就回不去了。
鑿刀固定在鐵砧上,翹起的前端突出鐵砧
敲完一百下即試磨,幾個輪迴前端終於有磨痕
不打不成器、又有進展了
終於完成,拋光留個紀念,手機鏡頭的倒影還算清楚

鑿刀側邊也整理平整,刀身正面的敲擊痕一併整平
                                           
貼鋼工法的25度刀鋒斜面,整理起來很快,可惜沒拍到貼鋼線

另一邊也修磨平整

完工

鑿庫

中國傳統鑿刀的鑿庫是圓錐中空狀,木柄前端再修正相對應的形狀插入,現代鑿刀的鑿庫則製成四方形或圓柱形,木柄前端開出相對應的孔以放入鑿身,又為避免木柄開裂,會在木柄外對應的位置加一層金屬箍,日式工法以鐵鎚敲擊,所以日式鑿刀的鐵箍均為厚實的金屬製成。歐式工法多採木槌,所以鐵箍往往只有一圈薄金屬。
近年大陸的木工鑿刀,如為傳統作坊手工打造,仍維持傳統的圓錐狀鑿庫,工廠量產的鑿刀則與歐式鑿刀相同。
這三把扁鏟的接合完整度並不相同,不知是庫存太久木柄乾縮或是加工不良造成,上網找了下資料,要修正還真得費番功夫,心想扁鏟不能敲擊,受力不會太大,乾脆墊木片再用膠水加固試試,結果還算可以,只是不知可以撐多久?
不同的鑿庫,左邊是日式追入鑿,右邊是扁鏟

1/4"的鑿柄與鑿庫相差太多,完全沒法固定

墊入薄木片,再用太棒膠黏合木片與木柄

結語

這把旅刃扁鏟的刀身是由二種金屬貼合而成,刀鋒前段用來切削木料的部分是採硬度較高的高碳鋼或合金鋼,以提高切削力減低磨耗、從而延長使用期限,刀身其它地方則採較軟的碳鋼貼合在前述的高碳鋼上,一說是較軟的碳鋼可吸收衝擊力,避免刀鋒的高碳鋼碎裂,另一說是古代煉鋼設備效率較差,高碳鋼產量稀少,僅用在重要部位可降低成本。這種工藝一般多稱作貼鋼,至於日本武士刀的刀鋒部份也是採較硬的高碳鋼,二邊則以較軟的碳鋼包住刀鋒,組合成完整的刀刃,這種工法則稱作夾鋼。
旅刃扁鏟整體外形與功能均類似日式的木成鑿,但應屬傳統中式鑿刀,因為它的鑿庫是圓椎中空狀,這點與日式鑿庫不同,日式鑿刀的鑿庫與西式鑿相同,中間突出方形柱體以穿入鑿柄中央的孔內,鑿柄外有金屬製圓箍,用來防止木柄受力開裂。
另外日式鑿刀的刀背均有修出一或多條的橢圓形凹槽,通稱為"裏",用意在避免刀背整理成圓凸狀且可減省刀背整理的時間,旅刃扁鏟的刀背則是完整的平面。
旅刃扁鏟刀身的貼鋼工法與日式鑿刀相同,雖然現代木工手工具僅日本製品還維持貼鋼工法,但中國唐朝的兵器就有夾鋼工法,多數學者認為現代的日本武士刀應是引進唐刀衍生而來,所以個人觀點認為不應稱為日本獨有的工藝,但也未必是中國特有的工藝,畢竟中國的冶鐵工藝也可能是由中亞引進的。
旅刃扁鏟的貼鋼工藝是不如日式精緻,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貼鋼線歪斜或不規則,二邊的厚度並不平均,日式的鑿刀甚至可以做到二側邊較厚而中間較薄的標準。
另外扁鏟的刀身與側邊的轉折是圓弧面,日式木成鑿反而比較像是歐式的Firmer Chisel。
鑿身,上面是扁鏟,圓弧轉折面已修成平整的斜面,下面是日式木成鑿,鑿身的轉折處理類似歐式Firmer Chisel
旅刃的扁鏟之所以便宜,是用省略繁複的工序換來的,整修需有時間與經驗。日式木成鑿的完成度就好很多,只需要整理刀背與刀鋒。木柄與鑿身的接合也很直。如果平放在桌面,三把扁鏟會朝特定的方向滾轉,或許是因質量分布不均衡所致,日製的木成鑿就沒這傾向。
綜合來說日製木成鑿除了價格外,其他各方面都比旅刃優,旅刃的品質則是參差不齊,這代表著想省錢就需有心理準備,賭點運氣,如果預算充足的話,日製木成鑿會比較適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