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ley No.5-1/2 Jack Plane重生密帖-吼!好累!

eBay拍來的,原本設定目標是#5 Jack Plane。工具櫃已有#4細鉋(Smoothing Plane)、#7合鉋(Jointer Plane),還沒有粗鉋(Fore Plane)。Fore是"前面、先行"的意思,Fore Plane主要是用來將毛料上粗剖的鋸痕快速鉋除,再由合鉋接手鉋平,最後才是細鉋鉋光。
就Stanley桌鉋(Bench Plane)體系而言,Fore Plane指的是#6,但是#6確實重了些,所以想用#5來頂。又考慮粗鉋並不需太精細的工具,堪用即可,找二手鉋比較省。
二手鐵鉋在eBay最多,如排除收藏因素,是有不少價廉物美的好貨,當然地雷也非常多,出手前要先做好功課。
Stanley#5被稱作Jack Plane,慣稱通用鉋,也可說是樣樣通,樣樣稀鬆。不過這只是通稱,實際仍須看各人應用的方式,只要設定調整合宜,Jack Plane當Smoothing Plane也未嘗不可。至於配備了2-3/8"鉋刃的#5-1/2,多數人也把它列入Jack Plane,可也有人認為應歸為細鉋(Smoothing Plane),因為2-3/8"的鉋刃,每次鉋過的面積更大,所以如設定為細鉋會比#5的2英吋效率好些。另鉋身長度較#4-1/2長,理論上精度會比較高。
當初下標的想法,既然Stanley#6配備2-3/8"鉋刃,#5-1/2也用相同鉋刃,但重量可是輕了一英磅,想快速移除毛料,重量也是要列入考量的,所以最終捨棄#5而選擇了#5-1/2。最後標到的是#4與#5-1/2的雙組合,剛開始還沾沾自喜,以為佔到便宜,收到後開始整修卻是心情起伏的開始,品項欠佳的#4除了鉋刃外,反倒沒多大問題,Amazon訂了二枚Stanley原廠2"鉋刃就解決了。老鐵鉋是真的穩定好用,原廠鉋刃也確實不如Luban的T10耐用,但因厚度與材質的因素,很好磨,除非是嚴重磨損或中釘崩了,鈍了再磨也不過是幾分鐘的事。
#5-1/2外觀雖然還可以,動手卻發現是個問題包,一關過了又一關,偏英文很爛,網路資料助益有限,只好自己嘗試錯誤,想辦法克服,真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確實耗了不少時間
這把Stanley #5-1/2的刀口相當小,剛標下時,就已經計劃把鉋刃換成Luban的3mm鉋刃,所以沒考慮原配鉋刃的堪用度,結果3mm太厚卡住刀口,不想冒險擴大刀口,Amazon的2-3/8"鉋刃又不發台灣,只能先上淘寶買Record的來代用,收貨一瞧,凹凸有致,品質奇差,唉!一籌莫展,也只好再到eBay碰運氣,是不難找,就是運費貴,後來在澳洲找到新品,售價及運費也合理,立馬訂了等收貨。貨到了,鉋刃也花時間整理好,新的問題跟著來了,這貨真是個麻煩。

開箱

基本上Bailey系列的鐵鉋構造大致相同,部分零件甚至可以互換使用,所以整修時遇到問題就把#4的相似零件拿來比對,僥倖也搞定了所有狀況。
這把#5-1/2的外觀狀況比#4好多了,本體的銹均是浮銹,不難處理。看鉋刀座(Frog)的品質,推測是接近6、70年代的末期生產品,鑄造品質很粗糙,自己花時間再修磨是免不了的。
開箱第一印象,還可接受
鉋底與刀口的狀況,沒有大面積的銹坑
前實木把手,英國廠的實木把手都是用山毛櫸,美國廠的才可能有ROSEWOOD
後握把的腳趾部位,如有損壞幾乎無法修復,幸好很完整,銅製調節螺母有變形,顯然曾經卡住,有人用工具硬把它旋開,留下對稱的凹痕,不過現況是運轉順暢
電鍍的鉋刀蓋(Lever Cap),有局部剝落,粗製濫造的質感像廉價品
鉋刀蓋的背面,完整無缺損


鉋刃(Blade)刀背,有銹斑,影響不大
鉋刃斜面,看起來不難處理,磨掉就是,注意到了嗎?不是桌面變形,是刀身變形

壓鐵(Cap Iron)內面,下方淺色區域就是與鉋刃的接觸區域,很重要,可這次沒想到是其他地方出問題,差點又要去eBay尋寶

壓鐵的正面,有銹,不過沒問題,這邊本來就一定要修整
鉋刀座(Frog)下方有浮銹,應是濕氣聚積所致,處理一下就可以
鉋體承載鉋刀座的四處接點,狀態很完整,只要再修磨一下就可以
鉋尾,銹跡不多,有一塊硬化的不明物品,猜測是樹脂補土類,應該可以刮除
後把手的基座,很完整
鉋底,整體狀況還可以
刀口與周邊區域是重點,大致完整無破損,刀口上方的一橫排銹斑,底下必然藏著銹坑
左側版,就是浮銹與汙垢
右側版,依然是浮銹與汙垢
鉋刀座正面(Frog),由線條看,確實是粗糙得很
鉋刀座的背面,談不上精緻,該動的都可以動
鉋刀座的底部,有銹,鑄造品質欠佳
鉋刀座的前腳底部,還算可以

整修

鉋體

一樣是浸泡除銹劑,如意料中的,多是浮銹,整體以銅刷清理一遍,再浸泡去漬油後就清爽多了,檢查重點是刀口與前方的誘導面,很完整沒缺損。
整體沒有太多銹坑,比同時入手的#4好很多,暗喜只要平鉋底就可以了?過分的樂觀讓莫非定律再次證明--我錯了!
鉋底
側板(左)
側板(右)
原漆還很完整,如果漆面不佳,浸泡去漬油後就會剝落


把手

木質前後把手均是山毛櫸,雖然不是名貴木材,但握感不錯,比近代的電木或塑膠好多了,漆面狀況不佳,有幾道裂痕令人擔憂,去漆後才鬆了一口氣,#5-1/2的木質把手組可不便宜,原漆的種類不明,有說是蟲膠漆,也有說是蠟,不過我還是選擇了常見的油性無酸透明漆,希望可以抵擋台灣的溼熱氣候,完成後倒是煥然一新,又有點小自得了,嘿嘿!
右邊後握把中段有一裂痕,退漆後發現木質部分無損,只是漆面龜裂而已
磨除漆面後,一切完好。
染色-胡桃木色
二度底漆後再上油性透明漆

鉋刃

從淘寶夾帶Record 2"與2-3/8"鉋刃各一枚,為何說是"夾帶"?因為只要有"刀"或"刃"這個關鍵字,很可能就會被視為危險物退運,所以必須另外再購買其他物品後,請商家把鉋刃放在一起送集運,鉋刃的費用則由商家改價後支付,這樣訂單就不會出現"鉋刃"或"鉋刀",被退運的機會也降低許多。
可惜Record品質真是如江河日下,糟糕得很,以往評價略優於Stanley,對照後來又從eBay買來的Stanley 2-3/8"鉋刃,反而輸了,話雖如此,Stanley的也只是略好些些。
三枚鉋刃均有鋼面扭曲歪斜的情形,就刀背而言,新買的Stanley費了一番功夫,終究磨出一塊斜斜的鏡面,可以上場備用,Record的就面臨中間鼓起過高,是否值得再繼續耗時間修磨,或是乾脆擱一邊?原配的鉋刃除完銹覺得尚可,一上磨石就原形畢露,決定封存待切割使用。
Record 2"與2-3/8"鉋刃,原廠加工磨痕清晰可見

Stanley 原廠2-3/8"鉋刃外包裝
加工痕較細緻些,比Record好,表面有塗佈一層塗料,主要應是防鏽
均為2-3/8"鉋刃的刀背,由左依序為Stanley(New)、Stanley(原配)與Record,原配的鉋刃因已變形,始終只能磨一邊,決定廢棄
同上圖,鉋刃的正面,三把均差不多,凹凸不平,這部份是要與Frog接觸,平整度也不宜太差。
Stanley的鉋刃,終於磨出一塊斜斜的鏡面區域
鉋刃斜面的鏡面就輕鬆多了,因為有磨刀輔助器

鉋刀蓋與壓鐵

歐式鐵鉋的鉋刃以螺絲與壓鐵固著成一體,鉋刀蓋再與鉋刀座上的螺絲,利用槓桿作用,將壓鐵與鉋刃固定在鉋刀座上,我把它們稱作鉋刃總成,因為每一部分都需緊密配合、環環相扣。
除銹作業完成,重新組合後發現鉋刀蓋無法確實將鉋刃固定在鉋刀座上,就算將鉋刀蓋的固定螺絲調整到底,狀況還是一樣。
由側邊再檢視,鉋刃與鉋刀座竟然有個大間隙,無法平貼在鉋刀座上,這種狀況下鉋刃是浮動且搖晃,根本不可能正常運作,顯然這把鉋刀沒有正常運用過,第一次遇到這情況還真有點不知所措,網路上沒看過類似情形可參考。
鉋刀蓋無法壓緊鉋刀,鉋刃也無法緊貼鉋刀座
 取出Stanley #4,比對鉋刀座(Frog),發現左右調整桿的圓盤不一樣,#5-1/2硬是多了一個圓凸點,再檢查壓鐵的對應位置,果然有磨擦痕跡,顯然凸點太過突出而頂到壓鐵,使得鉋刃無法平貼鉋刀座,取出銼刀小心地將突出的部位磨平即可,看樣子前一手根本沒好好使用過它,當然也不會有整體調修這回事,也就是說,得花上很多功夫。
前面是#4,後面是#5-1/2
壓鐵對應位置有陳年傷痕,顯然這把鉋刀沒被好好運用過
修平了凸點,狀況有些微改善,但仍無法使鉋刃正常運作,鉋刀蓋的固定螺絲鎖到底仍無法使鉋刀蓋壓緊鉋刃,推斷是螺絲太長或是壓鐵變形所致,先用銼刀試著將螺絲銼短些,太硬、滑了!改用電動砂輪機磨短1mm,試組,當手指感受到鉋刀蓋固定鈕所回饋的阻力,啊呀!成了,鉋刀蓋終於能把鉋刃緊緊固定在鉋刀座上了。
用砂輪片的側面小小心地磨短了1mm
背後用燈光投射,可以發現鉋刃與鉋刀座間仍有空隙
面對著縮小的間隙,雖然有些小得意但又陷入迷惘,因為下一步該如何著手?卸下壓鐵時,陡然感覺到鉋刃的形變,照說鉋刃是高碳鋼,應該比壓鐵更硬挺,怎麼鬆開螺絲時的感覺是鉋刃彈回原狀。
卸下壓鐵的鉋刃背靠直角尺,確認鉋刃並無嚴重變形,鎖上壓鐵後再背靠直角尺,鉋刃明顯被螺絲拉向壓鐵。如此鉋刃根本無法緊貼鉋刀座,也無法穩妥地工作。一時無法推論出這種狀態是正常還是異常?只好找出#4來對照,雖然也有這傾向,但沒有#5-1/2這麼誇張。
既然鉋刃均能緊貼直角尺,顯然問題在壓鐵,二者比對,果然有差異,#5-1/2的壓鐵前緣的圓弧壟起弧度較低,後方的平直部分感覺較高,等於壓鐵整體呈現微微的弧度,也或許因弧度而產生較高的張力,屈服了鉋刃本身的鋼性,所以一鎖緊螺絲,鉋刃便向壓鐵靠攏,而不是壓鐵服貼在鉋刃上。
初步結論是壓鐵的問題較大,或許可推論壓鐵整體角度有問題。可是,知道問題是一回事,如何解決又是另一回事?日式鉋刃有敲鋼面,也有敲壓鐵的工序。西式鉋刀的全鋼鉋刃無法敲,但敲壓鐵倒還真沒聽說過,既然判斷是壓鐵後段平面部分弧度較高,或許可以從平面與圓弧交接處著手。
第一次先從正面以鐵鎚細扁那端,以短而頻繁的節奏敲擊,不敢猛力敲擊,擔心壓鐵破裂,手痠了就組裝測試,有改善但仍需加強,不過這種方式會在壓鐵表面殘留敲擊痕,後來改由壓鐵裡面敲擊,
#5-1/2的鉋刃與壓鐵組合後,鉋刃明顯被螺絲拉向壓鐵

#4也有這傾向,但情形較輕微,間隙較小

後方是#4的壓鐵,前方是#5-1/2的壓鐵,二者的曲線有差異
把壓鐵固定在鐵砧上,用鐵槌敲擊時比較不會走鐘移位
壓鐵鼓起的弧度終於相似,但其他平直的部分,#5-1/2則較後方的#4高

端詳半天,決定用鐵鎚輕敲壓鐵的轉折點,試著變更轉折角度,讓後方的角度更平緩些,刻意把壓鐵的轉折線對齊鐵砧的立面轉角線
再丈量,有改善,鬆了口氣,第一次敲壓鐵,沒砸壞
組合,鉋刃與鉋刀座又再緊密一些
組合試鉋,老狀況又出現,刀口塞鉋花,整理過的每把鐵鉋均會遇到,處理起來算是駕輕就熟了,把壓鐵與鉋刃接合面磨平就可以,準備厚玻璃加砂紙(#120),很快就收工了。


試鉋發現鉋不到木料,檢視刀口發現有木屑塞住

鉋刃卸下就可看得很清楚

背光由側面檢查鉋刃與壓鐵的接合處,漏光就表示接合不佳,漏得有點誇張
以螺絲孔為基點,放在砂紙上平磨即可
壓鐵與鉋刃接觸的地方,磨平成一個完整的平面

背光測試無漏光

由正面看仍有凹陷的地方,一樣是用砂紙處理


整體弧度平順即可,壓鐵的前緣是否需要更陡角度?見仁見智
Bailey 鉋的鉋刀總成,鉋刀蓋扣緊壓鐵圓弧突起部位,壓鐵再緊貼鉋刃,環環相扣,可加強鉋刃刀鋒處的強度,避免刀鋒的震顫,如此便可以用較薄的鉋刃

鉋刀座(Frog)

鉋刀座是鉋刃與鉋體間連結的重要零件,也是力量傳遞的重要媒介,所以除了要注意鉋刀座與鉋刀之間的緊密配合外,也必須注意鉋刀座與鉋體間的固著性,固著性優,則鉋刀座不易飄移或晃動,相對的,鉋刃的切割性也會安定而一致,簡單的說,就是穩定好用。
鉋刀座的修整,也必須要有一個平坦而堅實的平面,木工電動機具的金屬平台就很好用,厚實的玻璃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壓克力就建議避免。
沒有專業電動機台,只好用金屬水砂紙固定在厚玻璃,水砂紙可加水,也可不加水。
不加水則要時時清掃砂紙上殘留的屑末
正面研磨完成,原廠粗糙的研磨痕大致清除即可

鉋刀座的底部,將大部分的研磨痕清除,深色為鑄造時殘留的氣孔,無須強求完美

鉋刀座的二個足部,鑄造品質不佳,仍有凹陷

刨刀座放在鉋體上,先不上螺絲,以手指輕壓四個接觸點,看看是否會晃動。如會,就表示長度不一,將較長的部分磨掉,避免一次磨太多,需邊磨邊測試,最後以薄紙(廣告紙)逐一測試四個接點。未上螺絲,手未施力的狀態下,手拉廣告紙可以拖動鉋刀座即可

確認穩固後,以雙面膠貼附水砂紙(#120),避免用砂布

放在鉋體的對應位置,以雙手握緊,在鉋體上前後移動

因鉋刀座底部砂紙面積不大,移動距離有限,需多次更換砂紙重複動作,直到鉋體上四個接觸點大致磨平即可,這把的澆鑄品質真得不好,右上僅有部分有接觸到

試鉋,薄鉋花細碎不完整,推測是鉋底不平所致

鉋底與側板

終於進入收尾,卻也是最枯燥無聊的工序,常常會手邊動,眼邊閉,幾乎進入半神遊狀態,無聊到讓我想這樣就好,不想再磨,可偏又不能省略此步驟。
YouTuBe也有不少相關影片,不過似乎太簡化,輕鬆到令人無法置信。等到自己動手實作,便會開始懷疑是否運氣太差,老是要花好大一番功夫才能把鉋底整理好。不過也有人認為平鉋底這個工序並非必要,因為玻璃不是真正的平,砂紙也不是絕對的平,整理出來的鉋底也未必是真的平。反正各說各話,有些事情的討論需要立足於相同的標準,0.1mm鐵定與0.01mm不同,所以自得自樂就好,反正純娛樂。
用砂紙平鉋底多會在底部做標記,多數人應該會選擇油性筆,可是必須切記,不要完全信任記號,堆疊於砂紙上的廢料,仍有將記號抹去之能力,所以平鉋底的第一件事就得學會辨別砂紙的磨痕,整個面都均勻地佈滿砂紙磨痕就可以收工了,不要看到記號不見了就以為完工了。
鉋底畫好畫滿,刀口前方是重點

初磨紀念,中間凹陷幾乎是常態,把把相同
大概是面積大,感覺進度十分緩慢
左半是磨過的,右半則是原始加工痕,不難分辨
紅色記號線已經快消失,可是中央還有大半未磨到
側板並不是一定要修,也有人不想動它,只是既然修了鉋底就把它也完整吧。不過側板面積小,修磨的速度也快些,要注意的是手要放在鉋刀座附近,避免握在鉋頭與鉋尾。
左側板也來畫好畫滿
習以為常的凹陷
右側板一樣畫好畫滿
跟左側板相仿的凹陷
鉋底終於全部都磨到了,較深的銹坑就不要太在意,當作是歲月留下的圖騰吧
左側板較深色的區塊是凹陷較深的地方,影響不大就不再花時間處理了
右側板也是如此

上角尺檢測,還不錯

另一邊也試試,背光是方便看有無漏光線

試鉋

拿支又油又重的越南鐵木粗胚(賣家說的)來試鉋,果然是比#7輕鬆多了,個把月的辛勞算是值了,再來要煩惱的是Stanley鉋刃的耐用度了,不過似乎也不如傳聞的那麼不堪,或許可以考慮Veritas的Stanley專用鉋刃,只是2.4mm的厚度不知能否裝在這把#5-1/2?
再來準備入手Scrub Plane,不過不是Stanley No.40,心儀的是歐式木鉋的Scrub Plane,只是價格不便宜,運費也貴,也或許可以把冷凍在一旁的運嬌蕾(USELUCK)改裝?
存放多年的越南鐵木桌角,還是油膩膩的,把表面的灰塵與氧化層鉋除,跳出精緻的紋理

清理後整體上油備用
後方特寫,煥然一新

後記

eBay的地雷確實不少,這把#5-1/2外觀尚可,卻是問題重重,不確定的是原廠出來就是如此?還是前手惡搞?甚至是雜七雜八拼湊出來的?目前沒答案,但肯定的是,對於沒有修整過鐵鉋的新手肯定是搞不定。
整把的製作細節很粗糙,推斷是末期生產品,萬幸的是#5-1/2的生產線早在60年代末就中止,那時的Stanley雖然不算精緻,但還算堪用,70年代後生產的Costdown簡化生產品,可就難登大雅之堂了,看來Stanley鐵鉋還是要找老的好,前提是價格要有競爭力,不然WoodRiver的C/P值可也不容小歔。
Stanley#4、Stanley#5-1/2、Wood River#7,相較之下,#4變得很渺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式木鉋-清含底鉋(敷居作里)

LUBAN 歐式鐵刨5號低角度 多用途木工金屬刨子

Record 2"鉋刃與壓鐵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