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一手盈握的豆反鉋-利五郎(KAKURI)

圖片
豆鉋是日式用語,通常是指規格較小的各類木工用鉋,主要是用於小範圍的刨修,台灣則多稱為拇指鉋或樂器鉋。 反鉋也是日式用語,台式鉋稱作翹鉋,取其刨底誘導面呈圓弧形並向頭尾二端上翹,形容得頗為貼切。 檢視 目前手上的木鉋大多為大木作或細木作用鉋,完全沒有豆鉋,所以在拍賣網站看到它時就決定非得手不可,因為實在難得且稀有,好不容易得標,興沖沖上網找資料,居然發現「利五郎」就是「角利」,YouTuBe上有人把它用在皮革上?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鉋刃寬18mm,現代日式鉋多已改用公制,所以它不算是太老,外觀似乎也沒用過幾次,挺新的。 刀口後方的木料缺了一小塊,是有礙外觀但應該不會影響功能。 一枚刃的配置,沒有壓鐵、壓桿,鉋刃的固定完全依靠二邊的刀槽與鉋膛的配合。上網搜尋kakuri,立即跳出「角利」,難怪英文字很眼熟。 鉋膛右邊的日文意思是「優良材料」,貼紙的日文大致是表示:鉋刃是最優質鋼材打造且已磨利,可以立即使用。 鉋底的木料有缺損,不是在刀口前方所以影響應該不大 試著退出鉋刃但不成功 ,推測有二個因素,鉋刃敲入過深或是鉋體木料乾縮夾住鉋刃,為了避免敲傷鉋頭,決定先試試冷縮法,以二層塑膠袋封妥,置入冰箱冷凍室三小時,主要是利用不同材質熱漲冷縮的變化率不同的原理,金屬的收縮率比木料大,或許可以讓卡住的部位收縮而讓金屬鉋刃退出鉋膛。 通常在鉋刃銹蝕的狀況下,我的標準工法是先噴WD-40滲入刀槽,讓銹蝕產生的氧化物溶解而可移動。如仍無法得逞就再用噴燈加熱鉋刃,也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讓凝結的銹垢因膨脹而裂解。 這次因鉋刃外觀沒有嚴重的銹蝕,考量木質鉋體乾淨又甚小,所以先嘗試用冷縮法,結果也很順利退出鉋刃。 鉋膛大致完整,固定性也不錯,就沒再亂動,免得弄巧成拙 刀口斜面很乾淨,沒有銹蝕 鋼面部分終究還是逃不過台灣濕熱氣候的魔掌,近刀口處有些銹斑 整修 鉋膛與刀槽的固定力很好,所以沒再畫蛇添足修改鉋膛,以免適得其反。 弧形的鉋底誘導面則不知如何下手,只能跳過。 剩下鉋刃的整理,剛開始受限於鉋刃的尺寸,不是很順手,調整了好幾次才終於找到舒適自在的姿勢,可惜整修完成的鉋刃斜面還是不理想。 小巧玲瓏的鉋刃,刀鋒處的鋼面倒是沒變形,只有右側中段有些低陷 繼續整理鋼面,中段有改善一些,決定收手,旁邊二把鉋刃是淘寶買的小鉋 整理鉋刃斜面時出現橢圓線條,表示原本鉋刃斜面被磨成圓凸狀 刃寬近19mm,可...

省錢才是王道?斜邊鑿爆改斜口鑿

圖片
記得剛開始練習鳩尾榫卯時,困擾於邊角的修飾,上網知道可用三角鑿,也兼程趕去台北建成工具買了一把9mm三角鑿,整理好,確實是比歐式斜邊鑿好用。 進階到隱式鳩尾榫卯時,又發現三角鑿的側邊仍會有卡到木料的窘況,雖然改用斜切能略微避開卡住的問題,用起來總不是很俐落但也就只能暫時湊合著用。 台製三角鑿,隱式鳩尾榫孔的邊角無法直接整理,必須斜切才能部份解決 逛淘寶看到Narex的斜口鑿,腦洞大開,心想如果用來修隱式鳩尾榫卯應該不錯用,便上網谷歌一下,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是Skew Chisel。 圖片取自淘寶網"堤旁樹" 在歐式木工工具中 Skew泛指刀鋒具有特定斜度的鉋與鑿,例如Skew Rabbet Plane、Skew Block Plane或Skew Chisel等,通常是用來處理橫斷木紋的刨削作業,因為此時斜刃作業的阻力與切面細緻度都會比直刀優,另外順木紋縱鑿榫頭與卯孔時,如鑿刀不夠鋒利或動作過於急燥,常常會因木紋劈裂現象而使作業表面粗糙、甚至使切割線偏離原本預定的線,此時如用斜刃橫向切削,可以減少順木紋劈裂發生的機率。 Skew Plane是指鉋刃刀鋒磨成特定斜度的木工鉋刀,這在東西方的木工鉋都有相對應的鉋刀,如日式的際鉋,台式的斜口鉋,沒什麼特殊之處。倒是Skew Chisel在台式鑿刀中卻沒看過,也買不到,只有雕刻刀類的才有,網路上找到的幾篇文章均表示,台式斜口鑿須由一般鑿刀再自行修磨而來。可在歐式木工工具中,斜口鑿卻是常規生產品?這或許是因為作業習慣不同或市場銷量限制。 鳩尾榫卯是多數假日木工一定會嘗試的課題,雖然歐式有所謂的鳩尾榫鑿(Dovetail Chisel),其實基本架構跟日式的鎬鑿、台式的三角鑿雷同,所以遇到隱式鳩尾榫時同樣就會有邊角卡到的情形,因此 心裡打定主意要弄些斜口鑿來試試。 優先考慮的是捷克Narex,細緻又工整,雖然不貴,可是一組下來也得花上不少銀子,猶豫了一陣子, 最後理性戰勝感性,決定在淘寶買一把人民幣5~8元的歐式全鋼斜邊鑿,自己車來用。 典型的木紋劈裂,撕開的木纖維很明顯 檢視 這批鑿刀定價每把人民幣5~8元,換算台幣不到40元,似乎連工錢都不夠,下單時有點忐忑,擔心是嚴重瑕疵的QC汰下品,不過已經跟店家交關過好多次,東西的品質也都還可以,想了想還是下單。 收到貨仔細檢視,外觀初看大致正常,細看就會找到如加工...

換個木柄再上工-日式鑿刀祐次二分向待鑿(6mm)

圖片
這也是一把跟著鏝鑿進來的日式向待鑿,沒有鑿箍的木柄已經被敲裂,剛好可以練習更換木柄,原本想利用木材會循著木紋產生縱裂的原理將木柄翹開,如此就可以分離金屬鑿身與木柄,卻 在網路尋找印籠鉋的資料時,意外找到鑿刀木柄卸除的工法,真是天助我也,工法 比原先預想中簡單多多,只要一把鎚子就可以。 檢視 基本上這是一把曾經被頻繁使用但因某些因素而被冷落很久的木工鑿,金屬鑿身四處都有浮銹,但幸好沒有嚴重的銹斑與銹垢。 崩裂的刀口,刃寬6mm,推測是撬斷的,榫孔鑿通常是開路先鋒,要求短時間能移除最多的木料,相對的受到的阻力也最大,所以作業時只能用少量左右橫移的方式退刀,絕對不能撬,萬一太盡興而使鑿刀被木料夾住時,可用橡膠槌輕敲鑿刀周邊木料,即可順利退出。 沒有鑿箍的木柄就會像這樣循著木紋側裂,因為力量傳導的關係,大多由外側開始龜裂剝離,舊木柄換下來後不打算再利用,因為長期敲擊一定有不少內傷。 鋼面基本上很完整,「裏」的末端有刀銘,但一時間還看不清。 整修 更換木柄 公制6mm如按日制舊例是二分,工具箱中已有相同規格的Narex榫孔鑿,但因為木柄破裂所以先把它挑出來整理。 邊轉鑿刀邊敲木柄的側邊,為了避免損害木柄,選擇較輕的雙頭尼龍鎚,如果用鐵鎚應該會更快。 敲的時候擔心金屬鑿身變形,所以努力保持金屬鑿身懸空,敲了不到一分鐘即有鬆動的跡象。   間隙變大,顯示鑿身已經鬆動,再來就簡單多了,口金可以看到鍛接痕,一般歐式鑿刀的口金多是金屬片沖壓而成,厚度差很多。 繼續敲,終於完全分離,就是這麼簡單,是我想得太複雜。 網路買的台製木柄,右邊是小的,中間是大的,柄中間的孔都是8mm,左邊則是卸下來的口金。 大的鑿刀柄口金尺寸與原有的最接近,小的鑿刀柄口金尺寸就小很多,如安裝則鑿刀頸會突出於木柄外,容易割傷手部。 原本的木柄中心孔徑約6mm,比台製木柄的8mm中心孔小很多,這下可傷腦筋了。 這把二分向待鑿的「莖 」寬有6.5mm,也就是說原廠預留了0.5mm的木料,以便利用木料的彈性來夾緊金屬鑿身。 試組裝,木柄孔徑當然太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