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仕上鑿-無銘八分薄鑿
![圖片](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7zdHl49-FC0rbBXsOH_AuPCIwlJUQFihYc4s20gw8h9u0GEHOcA69faqsjlAcJMZ94dLouDuQGY-Q_YeGDTF9HA-kAwCJd4zmNmDJ6UzSD2dZUuzl0m5zrwmGSooz-wQmOAhzoKwMxsw/w225-h400/1634482850427589-0.png)
為了鏝鑿,順帶收了一批日式二手鑿刀,有向待鑿、追入鑿和唯一的一把仕上鑿,查了下竹中大工道具館,這把應該是 仕上鑿 中的薄鑿。 根據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的說明,仕上鑿就是負責最後修飾工作的木工鑿,不同工種會有不同的仕上鑿,所以仕上鑿又分成四小類: 大木作的仕上鑿稱作突鑿,主要特徵就是超長的木柄與比其它仕上鑿巨大的鑿身,通常是用在木造建築工程的榫卯修飾,通常刃寬介於八分至2寸之間,換算為公制則為24mm~60mm。 鎬鑿又稱蟻鑿,歐式稱為鳩尾榫鑿,刃寬介於一分至一寸之間,換算公制為3mm~30mm。台式的三角鑿也類同鎬鑿,就是木柄仍沿用打鑿這點與日式的不同。 薄鑿就是台式鑿刀中的木型鑿或稱木成鑿,大陸則稱作扁鏟,刃寬介於一分至寸二之間,公制則為3mm~36mm。 鏝鑿也屬於仕上鑿,大多用在槽底的修飾,刃寬二分至一寸,公制則為6mm~30mm,不過製鉋用的鏝鑿會更小些。 仕上鑿既然負責最後修飾作業,大部分作業都屬於少量切削,所以只需要纖細的鑿身,一來減輕重量方便操控,二來扁長的鑿身也方便伸入狹窄的空間作業。 纖細扁長的鑿身表示不能用工具大力敲擊,所以只能靠操作者的雙臂或身體的重量,因此配置較長的木柄以方便操作者用雙手握持。又因不需要敲擊,所以木柄末端也無需配置鑿箍。 左邊四把是大陸製的扁鏟,最右邊是日式薄鑿,台灣稱作木型鑿,基本外型均類似,功能也相同 ,但是鑿頸的製作方式不同 。 薄鑿因為只適合細修,每次的切削量不多,所以容許有將木屑鏟出的動作,因此大陸稱作扁鏟,台灣則是因為多用在木模製作,所以慣稱木型鑿。可惜還沒買入台製木型鑿,二手的難尋,新品又擔心是全鋼打造。 刃寬24mm,俗稱八分,兩側邊是圓弧狀,跟手裏其他日式薄鑿有點不同。 刀背鋼面有幾處銹垢,實在擔心清理完後底下會出現甚麼? 刀銘磨損嚴重,已無法辨認,所以標題為「無銘」,不過對我來說也不是很重要,只是另一次嘗試而已。 刀鋒有多個缺口,本以為是使用不當產生的缺損,整理時發現左邊二個缺口是因鋼面銹蝕穿透至刀鋒斜面所造成。右邊二個缺口則是鋼質受損而產生,其實由缺口形狀大致可以判別。 貼鋼線很明顯,邊緣微微向上延伸至鑿刀側邊,典型的日製工法。相對於其他日製鑿刀,這把的鋼質厚度略薄些,推測是因用途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