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日式仕上鑿-無銘八分薄鑿

圖片
為了鏝鑿,順帶收了一批日式二手鑿刀,有向待鑿、追入鑿和唯一的一把仕上鑿,查了下竹中大工道具館,這把應該是 仕上鑿 中的薄鑿。 根據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的說明,仕上鑿就是負責最後修飾工作的木工鑿,不同工種會有不同的仕上鑿,所以仕上鑿又分成四小類: 大木作的仕上鑿稱作突鑿,主要特徵就是超長的木柄與比其它仕上鑿巨大的鑿身,通常是用在木造建築工程的榫卯修飾,通常刃寬介於八分至2寸之間,換算為公制則為24mm~60mm。 鎬鑿又稱蟻鑿,歐式稱為鳩尾榫鑿,刃寬介於一分至一寸之間,換算公制為3mm~30mm。台式的三角鑿也類同鎬鑿,就是木柄仍沿用打鑿這點與日式的不同。 薄鑿就是台式鑿刀中的木型鑿或稱木成鑿,大陸則稱作扁鏟,刃寬介於一分至寸二之間,公制則為3mm~36mm。 鏝鑿也屬於仕上鑿,大多用在槽底的修飾,刃寬二分至一寸,公制則為6mm~30mm,不過製鉋用的鏝鑿會更小些。 仕上鑿既然負責最後修飾作業,大部分作業都屬於少量切削,所以只需要纖細的鑿身,一來減輕重量方便操控,二來扁長的鑿身也方便伸入狹窄的空間作業。 纖細扁長的鑿身表示不能用工具大力敲擊,所以只能靠操作者的雙臂或身體的重量,因此配置較長的木柄以方便操作者用雙手握持。又因不需要敲擊,所以木柄末端也無需配置鑿箍。 左邊四把是大陸製的扁鏟,最右邊是日式薄鑿,台灣稱作木型鑿,基本外型均類似,功能也相同 ,但是鑿頸的製作方式不同 。 薄鑿因為只適合細修,每次的切削量不多,所以容許有將木屑鏟出的動作,因此大陸稱作扁鏟,台灣則是因為多用在木模製作,所以慣稱木型鑿。可惜還沒買入台製木型鑿,二手的難尋,新品又擔心是全鋼打造。 刃寬24mm,俗稱八分,兩側邊是圓弧狀,跟手裏其他日式薄鑿有點不同。 刀背鋼面有幾處銹垢,實在擔心清理完後底下會出現甚麼? 刀銘磨損嚴重,已無法辨認,所以標題為「無銘」,不過對我來說也不是很重要,只是另一次嘗試而已。 刀鋒有多個缺口,本以為是使用不當產生的缺損,整理時發現左邊二個缺口是因鋼面銹蝕穿透至刀鋒斜面所造成。右邊二個缺口則是鋼質受損而產生,其實由缺口形狀大致可以判別。 貼鋼線很明顯,邊緣微微向上延伸至鑿刀側邊,典型的日製工法。相對於其他日製鑿刀,這把的鋼質厚度略薄些,推測是因用途的關係,...

日式線鉋-面取鉋銀杏面

圖片
意外買到一組角印籠鉋,附帶一把面取鉋銀杏面。出價 前已知這組角印籠鉋的鉋體與鉋刃是分開保存,也就是說這組角印籠鉋是工具店還沒經過出貨前整修的全新庫存品。 日本木工行業很早就建立高度分工的產業鏈,木工作業所需的工具各自有專業的工具廠提供,其中的木工鉋, 因木料吸濕脫濕的特性,鉋體常會有細微的變動,所以通常工具店展示的木鉋雖然已經調整完成,但在 木工師傅選定木鉋後,駐店師傅會再次對木鉋進行出貨前的細部調整作業,確定木鉋能正常使用才能交貨 。 圖片取自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館」 印籠鉋均為一雄一雌組成,左側梯形線條的印籠鉋稱為「角印籠鉋」,右側半圓型線條稱為「丸印籠鉋」,不過鉋底的靠山多為可調整的設計,固定式的還沒看過。 印籠鉋多用在門窗或櫥櫃門片的開閉接合面,以提高門扉的密閉性,避免風雨或昆蟲侵入,對我來說目前還用不到,而且未整修的角印籠鉋並不常見,不想冒然動手而毀在我手裏,所以只能先擱著。 倒是面取鉋銀杏面還不算稀有, 用途也比較廣,門窗、家具、箱盒的裝飾性線條均會用到,雖然現代電動工具有各式尺寸的相同刀頭可用,大量生產的效率也遠勝木鉋,可是對於少量作業的DIYer來說,木鉋有時會是比較優的選擇,尤其是住在都會區,手動工具的寧靜與清淨就不是電動工具可比擬。 收納箱內其實還有幾把二手銀杏面,只是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痕跡,唯獨這次入手的是還未經出貨調整的庫存新品,再三思量,決定由這把銀杏面動手嘗試看看。 面取鉋是日式木工線鉋的統稱,銀杏面則是線條的專有名稱,線條的樣式與台式線鉋的敏仔線相同,大陸東北則稱作圓珠線,三者鉋體配置大致類似,只是細部結構配置不同。 銀杏面的鉋刃採日本典型入嵌式,鉋底突出二個三角型誘導塊,操作時以誘導塊為依託,可以有效提高手部穩定性,如此才能刨出筆直且一致的線條。 三者的操作方式也都類同,日式銀杏面與大陸的圓珠線都是採拉式操作,台式的敏仔線雖沒有明確的操作方式,不過就刀口與鉋膛位置都與日式銀杏面類似這點來推論,應該比較適合拉式操作。這三者是否有連帶關係?其實由東北與台灣均有過不短的日治時期大概就可推論出來。 左邊是台式敏仔線、中間是日式銀杏面、右邊是東北圓珠線,台式敏仔線底部缺了一片誘導塊。 檢視 鉋體、壓鐵與鉋刃,鉋體外觀乾淨完整,壓鐵與鉋刃有部份銹跡,感覺不是很嚴重,應該不難處理。 鉋底、壓鐵與鉋刃,鉋底二側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