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斜邊鑿/岩波八分追入鑿(24mm)

追入鑿在日本網站常常見到,台灣木工工具店也會有現貨販售,可是在日本 竹中大工道具館 的網站卻沒有追入鑿,而是列入扣鑿類型中再細分出好幾種類型。不過工具通常是回應時代與操作者的需求而產生,就算是歐式鑿刀也是如此,各地區的稱呼也未必相同,所以不必太拘泥於名稱。 習慣用歐式木工鑿刀,對於日式木工鑿一直沒有太在意,只是一次入手十來把日式木工鑿,一時之間真有些消化不來,為了整理這些日式木工鑿,只好上網找資料,卻找到淡淡的感慨,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日文真是不懂我,我也不懂日文,唉! 蒐集了些資料,總結卻發現,日式木工鑿與歐式木工鑿居然那麼相似,雖然細節有些差異,但基本架構與功能卻是相同,究竟是近代的日本鑿刀受到歐洲的影響?還是殊歸同途,大家有志一同?似乎是個滿有趣的題目,可惜日文太差,目前是無能為力。 檢視 刀鋒斜面,下半部鋼質的鏽蝕相對輕微,上半部的軟鐵就比較嚴重,仔細看刀鋒斜面,可以發現兩側鋼質部份會向上延伸,這是日製木工鑿刀獨具的另一特色,日製木工鉋的鉋刃就不會有這種上翹的貼鋼線,由這個角度看刀鋒斜面,幾乎與歐式斜邊鑿相同。 刀背是它被挑選出來的主要原因,近刀鋒處的鋼面幾乎全部耗盡,必須重新整理出鋼面,此時有二種方式可選擇,一是繼續磨鋼面,利用"裏"的特殊形狀,讓"裏"的前緣隨鋼面的消耗而退縮,如此就有機會整出平整的鋼面,只是這樣會使鋼質厚度變薄。 二是敲鋼面,敲擊刀鋒斜面軟鐵的部分,利用軟鐵柔韌的特性,略微改變刀鋒背面鋼質的角度,這似乎是比較普遍的作法。 刀鋒線有很多缺口,這不難解決,注意看"裏"的輪廓線,左右弧線延伸交會的點似乎已超過刀鋒線,也就是所謂的"鋼面耗盡",日式木工工具如果鋼面耗盡就無法使用,因為刀鋒線接觸到"裏"的部分會呈現凹陷狀。 刀鋒斜面試磨,對於二手工具,習慣會先試磨來瞭解基本狀況,如已不可挽回就可及早放棄,這把追入鑿的鋼質部分很勻稱,狀態似乎不錯。 刀銘-岩波,這是日式木工鑿的身分證明,日式木工鑿及鉋刃都會打上刀銘,刀銘大多不是工廠的名稱,有時是產品系列的代稱或製作匠師的標誌。 但 對於收藏家來說刀銘可是至關重要,對於某些名家作品,甚至可以就刀銘來判斷製造年份、鋼材成色與價格。至於我,單純希望可以順利把它整理好,回復工具本色。 鑿刀側邊的特寫,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