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日式斜邊鑿/岩波八分追入鑿(24mm)

圖片
追入鑿在日本網站常常見到,台灣木工工具店也會有現貨販售,可是在日本 竹中大工道具館 的網站卻沒有追入鑿,而是列入扣鑿類型中再細分出好幾種類型。不過工具通常是回應時代與操作者的需求而產生,就算是歐式鑿刀也是如此,各地區的稱呼也未必相同,所以不必太拘泥於名稱。 習慣用歐式木工鑿刀,對於日式木工鑿一直沒有太在意,只是一次入手十來把日式木工鑿,一時之間真有些消化不來,為了整理這些日式木工鑿,只好上網找資料,卻找到淡淡的感慨,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日文真是不懂我,我也不懂日文,唉! 蒐集了些資料,總結卻發現,日式木工鑿與歐式木工鑿居然那麼相似,雖然細節有些差異,但基本架構與功能卻是相同,究竟是近代的日本鑿刀受到歐洲的影響?還是殊歸同途,大家有志一同?似乎是個滿有趣的題目,可惜日文太差,目前是無能為力。 檢視 刀鋒斜面,下半部鋼質的鏽蝕相對輕微,上半部的軟鐵就比較嚴重,仔細看刀鋒斜面,可以發現兩側鋼質部份會向上延伸,這是日製木工鑿刀獨具的另一特色,日製木工鉋的鉋刃就不會有這種上翹的貼鋼線,由這個角度看刀鋒斜面,幾乎與歐式斜邊鑿相同。 刀背是它被挑選出來的主要原因,近刀鋒處的鋼面幾乎全部耗盡,必須重新整理出鋼面,此時有二種方式可選擇,一是繼續磨鋼面,利用"裏"的特殊形狀,讓"裏"的前緣隨鋼面的消耗而退縮,如此就有機會整出平整的鋼面,只是這樣會使鋼質厚度變薄。 二是敲鋼面,敲擊刀鋒斜面軟鐵的部分,利用軟鐵柔韌的特性,略微改變刀鋒背面鋼質的角度,這似乎是比較普遍的作法。 刀鋒線有很多缺口,這不難解決,注意看"裏"的輪廓線,左右弧線延伸交會的點似乎已超過刀鋒線,也就是所謂的"鋼面耗盡",日式木工工具如果鋼面耗盡就無法使用,因為刀鋒線接觸到"裏"的部分會呈現凹陷狀。 刀鋒斜面試磨,對於二手工具,習慣會先試磨來瞭解基本狀況,如已不可挽回就可及早放棄,這把追入鑿的鋼質部分很勻稱,狀態似乎不錯。 刀銘-岩波,這是日式木工鑿的身分證明,日式木工鑿及鉋刃都會打上刀銘,刀銘大多不是工廠的名稱,有時是產品系列的代稱或製作匠師的標誌。 但 對於收藏家來說刀銘可是至關重要,對於某些名家作品,甚至可以就刀銘來判斷製造年份、鋼材成色與價格。至於我,單純希望可以順利把它整理好,回復工具本色。 鑿刀側邊的特寫,以往...

台式木鉋-協興41mm非入嵌中鉋

圖片
台幣150元在蝦皮買到的二手台式非入嵌平鉋。歐式鐵鉋用順手了,也對木工刨刀的基本原理有了些了解,回頭又對木鉋產生興趣,原本就有一把際遇坎坷的協興寸八長鉋,初入手時因不懂得整理而棄置不顧,在廢料堆待了好幾年,每每在網路上找到些資料就把它當做練習材料,磨鉋刃、平鉋底、修鉋膛、敲壓鐵、調壓桿、泡機油澡,除了補刀口以外,所有關於木鉋修整的工法,至少都挨過一遭,可以說是飽受折磨,最後誤打誤撞地把它救回來,現在是最常用的粗鉋,也確實好用又耐操。雖然有想再整理一把台式平鉋的想法,只是因為沒有迫切性,也就擱置了。 在蝦皮閒逛,看到這把中鉋,剛好手上沒有這尺寸的鉋刀,外觀還算整潔,價格也便宜,所以買了。 收到後按例開箱把玩,刃寬標示寸二,換算應該是42mm,實測是41mm,廠商大概是把鉋刃切割的耗損也算進去了,真是無言,他們大概沒想到商譽也會被切割掉吧。 鉋體外觀無使用痕跡,鉋刃與壓鐵也沒銹蝕,鉋刃斜面有研磨過的痕跡,前手應有嘗試整理,可能因為壓鐵無法敲入鉋膛,所以放棄轉賣。 檢視壓鐵後發現與一般台式鉋的壓鐵不同,也與他的大前輩寸八長鉋不同,壓鐵斜面的刀背有一塊凸起,推測是用來加強壓鐵與鉋刃接合處的密合狀況,或是要增加壓鐵前端斜面的強度避免變形,可是因為這塊突起也使得壓鐵前端厚度增加,所以置入鉋刃後即無法放入壓鐵,第一次見到這種型制的壓鐵有點好奇,一時也沒想好如何處理,就先擱一旁。 鉋體則大致完整,不是台式鉋常見的木料,也跟原有的長鉋不同,但檢查鉋頭的橫截面,發現是弦面材而不是常見的徑面材,這點實在是令人訝異,台製木鉋應該不會如此取材,倒是陸製木鉋常常看到(木井方的台式木鉋就是如此)。加上壓鐵的特殊樣式,心中不免揣測這把是否是來自對岸的台式鉋?可是上面又有協興的印記,真相為何,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鉋底的檢查重點在刀口,完整度不錯,刀口雖比另一把協興長鉋小許多,但應該也只能算粗鉋。至於平整度?看到弦面材就不打算浪費時間測量。 鉋體外觀色澤、紋路有點像是茚茄木,這是種在對岸使用廣泛,俗稱菠蘿格的東南亞硬木,台灣很少見,淘寶的木鉋材料店也有賣,或許可因此而推論這把中鉋是對岸代工生產的。 鉋頭可以看到木料的年輪線,屬弦面材無誤,變形機率比較大,需常常平鉋底,傳統的台製木鉋不可能如此取材,倒是大陸製木鉋就沒那麼講究,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