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龍八分追入鑿?大入鑿?
網路競標入手的12又1/2把日製木工鑿,還有一個麂皮鑿刀套。之所以會有1/2把,是因最右邊那把只有金屬鑿身。恰好想到還有備用的台製打鑿木柄,剛好可以物盡其用。 本以為只要用膠槌把口金敲出,就可以把口金內殘留的木柄弄出來,孰料事與願違,忙活半天也不見動靜,殘念!既然敲不下來,那就只好用最笨的方式,挖出來。 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有點傻住,該如何挖?想想原木柄之所以會斷裂,表示木質本身已開始降解,也就是說只要有些許空間就可以把木纖維剝離。 決定先用木工三尖鑽出一圈孔,這樣就能有空間來撬鬆木纖維,如此慢慢地就可清空殘留的木柄。 好不容易淨空殘餘的木柄,取出口金,卻發現台製鑿刀柄口金比較粗,鑿刀頸與口金間會有段差,如此不僅有礙外觀,突出的口金也有刮傷手指的疑慮。若要用原本的口金套入鑿刀柄,又必須把鑿刀柄前端修細些,這可讓我陷入躊躇,因為這種古鑿的口金很多是手工鍛打,內側可能不如現代機製口金規整,也就是說口金內圈凹凸不平且有可能非正圓,要讓鑿刀木柄與口金完全吻合,需費不少功夫細修,想想實在沒把握也沒效率。 陡然想起幾年前曾在拍賣網站買到三把日式榫孔鑿,除鏽完畢卻發現鋼面銹蝕嚴重,太費工且修完後大概只剩一層薄薄的鋼面,實在不值當,猶豫一陣就把它們遺忘在雜物箱中。 趕緊翻找雜物箱,仔細端詳,選中狀況最差的那一把。 三把銹蝕嚴重的日式榫孔鑿,中間那把的鋼面銹蝕最為嚴重,所以就它囉! 背景是同批的另二把榫孔鑿,放在旁邊備用。 選中的這把榫孔鑿,三兩下就把鑿刀柄敲出來,比對後,決定借用這把榫孔鑿的木柄,如此尚缺鑿箍,翻了下收集的舊鑿箍,尺寸均過大,只好寄望於台製鑿刀柄的鑿箍。 退出新鑿刀柄的鑿箍,大致合用,只要小修,終於湊到最後一個配件。 後方是鏽跡斑斑的向待鑿(榫孔鑿),前方是追入鑿,二者「莖」的形狀完全不同,感覺前者的設定比較優,不過製造時應該比較費工。 下面是榫孔鑿的口金,二者直徑差異不大,鑿刀木柄前端稍微修一下就可以裝入。 長度也差了些,左邊是榫孔鑿,右邊是這把追入鑿,短了約2mm。不過這點很好處置,把木柄部分鋸短些應該不難。 如預估,鑿刀柄鋸短些就可以用,完美。 整修 金屬鑿身 推測刀銘應該是- 錦龍 ,只是沒法確認屬於哪種 扣鑿 ,(本叩き?廣鑿?中薄鑿?中扣鑿?大入鑿?),畢竟手頭樣本與資料有限,最後只能冠上通稱-追入鑿。 鋼面試磨,刀鋒與根部附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