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斷八分追入鑿榮丸

又是一把八分追入鑿,整理12+1把鑿刀組時,突發事故,不得不優先處理它。 外表看起來除了鏽斑外,大致完整 刀銘-「榮丸」,這批鑿刀有好幾把都是這刀銘 刀背鋼面,似乎很完整,以為只要清理乾淨就可以,孰知.... 是的,鑿刀木柄斷了,突如其來地分離了。正逐把檢查、量測、標記,手握木柄時感覺有異狀,雙手輕輕一掰,就這樣斷了 愣了一會,決定探究為何斷裂?深色木料顯示大部分的木質早已腐朽,淺黃區域是僅剩的一點點連接,難怪如此不堪撩撥 有了先前的經驗,先用木工鑽頭鑽孔同時搖晃鑽頭擴孔,以便能有多些作業空間,逐層鑽孔再剃除木料,漸漸深入內部,最終把口金內殘餘的木柄剃除乾淨,十多年前在大創49元買的日式三面錐,再度上場救援成功 既然斷了就得想法換新木柄,左邊是榮丸的口金,右邊是台製鑿刀木柄的口金,這下「錦龍」沒用上的新木柄可能有機會登場 可惜新木柄的口金略大於榮丸的鑿刀頸,又陷入抉擇,修磨新口金?或沿用舊口金? 實際量測新舊口金二端開口,內側直徑12.13mm-15.94mm,舊口金比新口金小了0.55mm至1.49mm 新木柄的圓徑則介於14mm至17mm,如沿用舊口金,則必須修掉至少1mm,想想只能用砂紙慢慢磨,因為沒木工車床 最終決定沿用舊口金,木柄應該比金屬口金容易修整,柿子當然要挑軟的 量測舊木柄的鐵箍,新木柄略大於舊鑿箍,只需要小修整就可以繼續沿用 終於湊齊所有金屬部件 鋼面整理 找齊所有部件,開始動手修整,習慣由鋼面的整理開始,這幾乎是所有木工刀具的標準整理程序,先整平刀背再來整理刀鋒斜面,這樣才能有平直的刀鋒線。 鋼面試磨,只有中段有研磨過的亮面,刀鋒周邊顯然略微低陷,這種情形很常見,幾乎每一把入手的日式古鑿或古鉋均有這種情形,不知是前手只磨刀鋒周邊或是金屬應力釋放導致變形? 老規矩,紅筆標示貼鋼線後開始敲 敲了幾個輪迴,上磨石,觀察磨痕,評估後再繼續敲,可以發現研磨痕逐漸向刀鋒延伸 僅剩二側端角,這也是常發生的狀況,偏這二個端角最重要 粗磨石整理完成,改用細磨石,又出現四個凹陷的區域,應該是磨石粒度大小產生的高度差,只能繼續磨 刀鋒線周邊的灰色區域雖然縮小些但無法完全消除,或許是用粗磨石整理時施力不當,磨出淺淺的背斜角,如要完全整平需再磨掉鋼面一些些厚度,權衡之下,決定修掉這段刀鋒線,只是要多花些時間整理刀鋒斜面 刀鋒斜面 傳統台式木工鑿與日式木工鑿的刀身均屬貼鋼...